1、陶行知教育思想观点
(1)、细考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创新犹如一根金线,贯串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各个部分。创新在这里指革除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创立与社会、历史进步相符的“新”。创新还具有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的束缚,从僵化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的含义。
(2)、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陶行知的和谐家庭教育观要求父母要为孩子的教育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要端正态度,在教育孩子的思想上要达成一致,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是想法,尊重孩子,为孩子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要严宽结合,不过于放之任之,也不过于苛刻,拿捏得当才好。父母要密切与幼儿园的联系,创造和谐的家园关系,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发展努力。
(3)、“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4)、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疼着爱着,生怕他们受一丁点的伤害,对孩子过于溺爱,而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又过于极端。许多时候父母教育态度不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达成一致,这让孩子的很困扰,不知道该听谁的。有些家长甚至还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孩子的一切都是幼儿园的事,与家长无关,不管什么都由幼儿园负责,出了事就找幼儿园。家长这的这些想法很幼稚,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而不是置之不理,只有家园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5)、评新课程,论大教育。《新课程评论》设置「名家」「专题」「研究」「纵横」「弦歌」「环球」等栏目,刊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理性、建设性助力教育发展,展示一线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对话。
(6)、常老师推荐《叶圣陶教育演讲》这本书,文题为《历久弥新的声音》中说:观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总体认识和看法。教改的核心,其实就是观念的变革。因为观念决定行为,只有观念改变了,才会有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的新行为呈现出来。我们总是被抱怨,为什么学习了那么多理念,教育改革路上我们还是穿老鞋走新路,就是因为我们固有的思维未发生改变,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要深耕在教育实践中,完全打开生命觉知的场域,全情参与到与孩子们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我们才会觉察到孩子们需要怎样的陪伴,而我们也在创造一个怎样的教育世界。
(7)、摘要:陶行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学前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六大解放”思想和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幼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8)、人作为自然界奇妙而独特的生命体,每一个人头脑中都萦绕着一个问题:“人是怎样存在的?”哲学家们给出了很多答案,包括创造、劳动、实践、思维、交往、学习、游戏、消费等,其实阅读也是人的存在方式。
(9)、第“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陶行知说,中国学生的手,在旧教育的毒害下已经瘫了,一本好的教学做指导,可以使儿童的一双废手,变成一双开天辟地的手;它还可以打碎“双料少爷”、“双料小姐”双手上的精神手铐,成为一双万能的手,
(10)、要有知识,还有会去做,运用好知识,这是陶先生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11)、王向友.陶行知先生与晓庄(A).南京晓庄学院学报.江苏南京.2000年9月.第16卷第3期.32-35
(12)、从2004年我第一次与新教育相遇,到2006年厉山三中整体推进新教育,再到2009年秋《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厉山三中的办学特色,让我觉得,当我们与新教育相遇,改变一所学校并不需要太久,三年五年就足够。
(1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14)、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15)、“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猜想并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16)、我们依然记得是在2009年11月的冬天,那时的随县和随县教育局刚成立不久,应新教育研究院的邀请,彭静局长带着随县的几位校长,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前往山西绛县,列席参加了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
(17)、灵感如同火花会一闪即过,如若不及时记载,就消失湮灭。批注,就是保留灵感火花,内化阅读所感,创新认知体系。所以,及时批注,不是为了表明你“阅读过”,更重要的是你“思索过”和“对话过”。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时就做了大量的批注和圈点,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是深度阅读该书,也能感受到他从中的受益。
(18)、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20)、第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2、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述
(1)、批注式阅读即研究型阅读,体现了读者阅读时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批注式阅读的形式很多,包括勾画重点、褒贬点评、迁移联想、留存疑问、指导实践、整理思维、补缺补漏、仿写佳句等。
(2)、缺乏了阅读,精神就会空虚和苍白,情感就会孤独和冷漠,生命就会萎缩和平庸。
(3)、其“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4)、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
(5)、教学做合一的意思是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6)、其次尝试采用凭借外力来实现自我超越,这也就成为科技发明的源动力,航天飞机、雷达、望远镜、火箭、人造卫星、空间站等因此而生。为了实现“飞天”梦,明朝陶成道尝试用火箭来“万户飞天”,英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进行空中飞翔。
(7)、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8)、作为厉山三中这所农村学校的校长,我是2004年开始走进新教育的,但厉山三中整体推进新教育,是从2006年秋开始的,这除了是新教育对一个校长两年的武装和改变,更是因为新教育第六届年会给了我们更多的梦想和激情。
(9)、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的创造过程,所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注:《陶行知全集》第3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10)、“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他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即“做(既)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由于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把做的过程和教学过程等同起来,这就抹煞了教学过程的独特意义,使系统知识的传授降到次要的地位,这种思想在晓庄办学时得到充分体现,到1939年以后在办育才学校过程中才有所改变,重新重视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可见,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注入式的“教授法”的。传统的教授法是以“教”为中心,完全没有学生的“学”。陶行知的教学实践就是从“教授法”到“教学法”,由“教学合一”到“教学做合一”,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种重大的贡献。
(11)、《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基础上又精选50本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书籍,这次阅读放慢了脚步,就如序言所说:读书,急于求成是大忌。这次阅读与第一本阅读方式略有不同,我是先阅读了序言和目录,然后翻到附录推荐的50本书,我根据书名购买了一些纸质书籍,真正捧起一本书,让自己过上了一半书香一半烟火的生活,疫情时代,焦虑的社会,阅读让我的心越发安定,保持了清醒的状态,开始直面教育问题,尝试做教育的变革者。
(1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13)、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的过程。
(14)、“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15)、我们在理解儿童某一个事件时,要进入儿童全部生活,才能够解读出儿童到底经历了什么,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谨慎,回到教育常识,不要因为评判而忽视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
(16)、陶行知先生是很注重生活即教育这一核心理念的,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要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要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也是教育的目的。如果我们有死学校和死书本,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不正确的,这个教育是缺乏目的和指向的,所以社会、生活都是教育。我们平日从学校学到的东西,将来时要用到社会和生活中去的,这才达到了教育所需要的程度,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17)、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8)、1931年春,陶行知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创办了“自然科学园”。1932年在上海郊区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主张把工场、学堂、社会打成一片。陶行知认为“中华民族的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工学团是中华民族之救命圈”。1934年7月,陶行知发表了《行知行》的文章,正式改名为“行知”,以表示他坚信唯物主义认识论。
(19)、墨子把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三种,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读书”不如“用书”,这些都说明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实践、探究体悟、内省反思、主动建构等非常重要。陶行知强调“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还强调“接知如接枝”,这意味着要读书要从经验出发,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陶行知非常认可燕子矶国民学校校长丁超,是因为“他能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他有事实化的理想,理想化的事实。”教师在阅读时,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
(20)、“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随县的中小学是典型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当落后,但新教育让随县所有偏僻的农村学校不再偏僻,成立刚六年新随县的教育已经是湖北教育的一张名片。
(2)、更可贵的是,在浮躁的传媒空间里,朱永新身上虽然闪耀着灿烂头衔和名誉,如民进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但他看重的是人们称他为“朱永新老师”。这是许多和他相遇的人共同感觉,无论是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与他相遇或聊天,他自己总是以教师自称。特别是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园里,每当听到“朱老师”或“朱老师好”的喊声及问候,他总会满面春风地幸福回应,他爱校园并习惯于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称他“朱老师”,对什么主席及教授之类的称呼感到距离和陌生。
(3)、有人说,读过很多书都忘掉了,意义何在?读书不是为了记忆,而在于理解,在于筛选,在于建构。“腹有诗书气自华”,留下来的,是你通过阅读而形成的品味、气质、思想和思维,这是最有价值的精华。因此,阅读经典促进“个性成长”,你选择读什么书彰显着你对人生方向和高度的选择,你能在什么时候读书意味着你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理性水平的高下。阅读改变和造就人的个性,实现“我就是我,一个与众不同的我”。
(4)、清澈湖qch,蓝九盛:回忆陶先生对我的教诲,新浪博客,2013年11月17日
(5)、陶行知反复强调:“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那么,如何筑起人格的长城呢?陶行知认为,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要树立为博学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精神。其次,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所谓“大丈夫”的人格,就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还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生利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即为建立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而奋斗不息:第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行知曾亲自为育才学校学生制订的“育才十二要”,即育才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自觉遵守。这十二要的具体内容就是:“要诚实无欺。要谦和有礼。要自觉纪律。要手脑并用。要整洁卫生。要正确敏捷。要力求进步。要负责做事。要自助助人。要勇于为公。要坚韧沉着。要有始有终”。总而言之,陶行知认为,道德教育对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做人的根本”,因此,一定要加强道德教育。
(6)、1927年,为了大范围地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晓庄师范,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康健的体魄和艺术的兴趣的乡村教师,然后由他们去办乡村学校,以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确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0年,晓庄学校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封,陶行知遭到通辑,逃到日本。
(7)、陶行知主张传统学校必须改造,改造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他提出的“社会即学校”就是指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其实是—种“半开门”的改良主义主张,是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缩小—下搬进学校里去”;“社会即学校”是拆除学校围墙,依据社会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在社会中创建新型的学校,即把工场、农村与学校、社会打成一片的学校。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成为民主的温床,培养出人才的幼苗”。也才能产生改造社会的功用。
(8)、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9)、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0)、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11)、杨绛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思想的载体,我们在阅读经典著作时,不仅仅是触摸文字的简单活动,而是在诠释人类历史和解读大师思想的对话过程。阅读不是单向的吸收,还能以作者、主人公等为参照物和镜子来反思和反省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
(12)、“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13)、在读经典著作的时候,我们既会振奋激动,又会哭泣伤悲;我们既会明晰人生方向,又会积累人生智慧;我们既会找到奋斗者足迹,又会坚定追随者脚步;我们既会发现自身弱点短处,也会强化自身优势长处。
(14)、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
(15)、朱熹把读书法概括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六条。陶渊明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会意”读书法。诸葛亮强调读书“观其大略”。苏轼采用“八面受敌”法读书。这些说明阅读需得法,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16)、生活即教育的意思是说生活其实就是教育。一个人他拥有什么样的的生活,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其实是分不开的。当你想拥有一个好的生活,你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要受到好的教育。同时,生活中也蕴含这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和生活是贯穿的。个人认为,这些教育可以是学校老师的教育、家里人的教育或者是某个人、某件事的教育。除此之外,教育是离不开生活的,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把教育带到生活中去,让教育影响生活。
(17)、 1946年,56岁的陶行知先生仙逝,宋庆龄女士手书悼词
(18)、布点法关于人类教育成长的演进历程观点更验证的陶行知的教育观点正确。布点法认为:婴幼儿与儿童世界认识世界,必须依赖养育者的教育,学习的最基本目标应当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受教者向养育者学习语言与认识周围世界是交织在一起的。布点法的这种对人类教育的演进历程分析和陶行知的观点尤其是“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想和。
(19)、把普及教育和控制人口增长联系起来,否则“一万年教育也不会普及”。
(20)、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优缺点
(1)、王一心.陶行知最后的圣人(M).团结出版社.北京.20
(2)、刘梦.“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A).教育理论研究.2011年第11期.-
(3)、现如今,无论是朱永新新浪博客,还是他的腾迅及新浪微博,都有数百万的粉丝,我依然是其中一员。我和许多朱永新老师的粉丝一样,受朱老师的影响已经多年,一是成了一位早起的人,二是成为一位爱好阅读的人。我已觉得:除了热爱教育,阅读和写作是新教育人最典型的特征。
(4)、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5)、1914年,民国三年。国内,袁世凯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国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这一极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刚刚从金陵大学毕业的陶行知需要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在自己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陶行知曾这样写道:“只有教育才能使贫穷的人民富裕;只有教育开启愚民智慧。教育良好,则真领袖会自然出现,伪领袖会自行消亡。如果舍弃教育,那么共和就会有危险,共和国就无法建立,即使建立了也必然终会归于劣败。”(王一心,2010:340)在当时共和民主岌岌可危,革命马上归于失败之时,陶行知在当时必定深切地感受到了古老民族的颓势,深知唯有用教育唤醒国民才能真正地拯救自己的国家。
(6)、陶文渼(1895—1929):陶行知胞妹,曾任晓庄学校农暇妇女工学处指导员,积极帮助和支持陶行知的教育事业。
(7)、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解放幼儿,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培养创造力
(8)、在我们老师的眼里,每天几乎都只看到后进生:今天早上迟到了2分钟,昨天晚自习总是要讲话,值日工作做的不到位,作业没完成,忘记订正了……所以,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有气。每天脸都拉的老长,时不时发一顿火,训斥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学生也产生了逆反心里,做什么都觉的没劲,一副上课死气沉沉,下课生龙活虎的反常现象。
(9)、灵感如同火花会一闪即过,如若不及时记载,就消失湮灭。批注,就是保留灵感火花,就是内化阅读所感,就是创生认知体系。所以,及时批注,不是为了表明你“阅读过”,更重要的是你“思索过”和“对话过”。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时就做了大量的批注和圈点,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是深度阅读该书,也能感受到他从中的受益。批注式阅读即是研究型阅读,体现了读者阅读时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批注式阅读的形式很多,包括勾划重点、褒贬点评、迁移联想、留存疑问、指导实践、整理思维、补缺遗漏、仿写佳句等等。
(10)、关于教育写作,很多老师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老师说:“写的没有用!”那是思想问题,意义是你赋予的!老师说:“没有时间写!”那是态度问题,时间是挤出来的!老师说:“不知写什么!”那是技巧问题,课题是想出来的!老师说:“真的不会写!”那是心理问题,能力是练出来的!教育写作,是一个“成己”又“成人”的大好事。将阅读时的所思所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察,围绕一个主题写成教育论文,既帮助自己把缄默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并形成理论体系,又帮助教育同仁融会贯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我从2013年开始教育写作,由写“千字文”(每篇文章1500字左右)到万字长文,由四处投稿到编辑约稿,由写随笔杂思到写学术论文再到课题研究和个人专著,实现了自我提升和专业蜕变。
(11)、总之,正如钱理群所言:“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一群爱读书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一起读书。”教育,离不开教师阅读。恳请天下所有的教师“为中国未来而读”,垂范学子做阅读推广人;“为美好生活而读”,身体力行做终身阅读者。
(12)、陶行知(1818--19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3)、可以说,我与朱永新老师因新教育而相遇,也因新教育实践而结缘。当初,通过网络,我第一次浏览到了“教育在线”论坛,就有一种触电的感觉,于是我经常泡在“教育在线”网络论坛里,渐渐地结识许多“教育在线”上的教育同行,先是马玲、干干、铁皮鼓和美丽紫色等网友,后是卢志文、许新海、李镇西等教育名家,朱永新老师也在其中。自参加新教育实践,不到两年时间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影响到全县,整个随县成为新教育实验区。由此,随县新教育实践受到朱永新老师特别关注。
(14)、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
(15)、陶行知最大的心愿,是要在中国实现普及教育,把文化科学知识从少数人手里拿来交给大众,使“整个民族现代化”。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就开办了暑期学校,亲自教居民、车夫、小商贩读书识字。在提倡平民教育运动时,他编写了《平民千字课》,举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并到机关、工厂、商店、家庭、和尚庙乃至监狱里去教平民识字。1926年后,他又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他认为中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5%,爱中华民族,就得爱“中华民族中最多而最不幸之农人”。
(16)、例如,我曾在阅读一篇题为《清华自主招生复试体测优秀者获5分降分》的报道时,就批注了这样一段感言:“把体育置于学校教育的什么地位,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品位。不重视体育的学校,绝不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不重视体育的老师,绝不是一位有人味的老师。”
(17)、我与新教育相遇,已经十多年了。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到后来的一路同行,我的职业生活与教育之梦是随着新教育的步伐,逐渐蔓延开来的。
(18)、陶行知指出,注入式的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中心的“教授法”,它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不顾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或者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
(19)、教育写作,是一件“成己”又“成人”的大好事。将阅读时的所思所感,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察,围绕一个主题写成教育论文,既帮助自己把缄默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并形成理论体系,又帮助教育界同仁融会贯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20)、1919年杜威访华时合影。前排左起:史量才、杜威夫人爱丽丝、杜威;后排左起:胡适、蒋梦麟、陶行知、张作平
5、陶行知教育主要思想
(1)、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常老师推荐的《别逗了,费曼先生》这本书的文章中说:生活原本是很好玩儿的。可是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失去了孩子那种“玩”的心情,所以我也要像费曼那样,让自己对世界和自己始终保持热情,尽情的感知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像个孩童一样好奇,感知大自然带给我的美,真诚的表达自己。让世界也能够听到我的声音。
(3)、1932年他开始从事工学团的试验。工学团实际上是一种以贫苦工农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根据陶行知制定的《乡村工学团初步计划》,提出工学团的宗旨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对工学团的成员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六大训练。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他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所谓“小先生制”,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他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所以叫“小先生制”。陶行知认为这是一种“即知即传人”的方法。陶行知当时在上海办了很多工学团,其中“山海工学团”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所。
(4)、以生活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以天地为学校的“泛在学习”已深入人心,“未来已来,泛在已在”已成为共识。现代教师要树立“泛学习”“泛学校”“泛老师”观点,即一切能促进我们进步的行为都是学习,一切能学习的场所都是学校,一切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都是老师。欧阳修是“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均可读书,毛泽东选择在闹市中读书以培养自己的专注力,郭沫若在轮船上见无书可读就背诵字典,这些都说明“肯读”之人,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
(5)、1923年,意识到农民教育问题的紧迫性的陶行知,倡议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力争在十年到二十五年之内,让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的一万万不识字的中国人得到国民基础教育,还希望学生的人数能够年年地增加(央视网,《人物》,2016,25,08’15”--08’33”)。从1923年到1925年,陶行知的足迹踏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并在最后确定了自己建立农村示范学校的想法。可以说,在当时立志用教育来重振一个正在衰颓的民族,挽救中华于内患外辱之中,并且成功在中国农村地区实践的赴美留学生,陶行知是先行者。陶行知的一生,纵然短暂,但是其继承自哥伦比亚大学杜威教授的教育思想,以及他为中国日后所留下的教育实践经验改变了中国旧有的教育观念,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的历史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6)、杨绛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思想的载体,我们在阅读经典著作时,不仅仅是触摸文字的简单活动,而是在诠释人类历史和解读大师思想的对话过程。阅读不是单向的吸收,你还在以作者、主人公等为参照物和镜子来反思和反省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
(7)、和众多的一线教师一样,在我的思维和感觉的空间里,朱永新与新教育是同一个概念,这如同陶行知与生活教育,叶澜与新基础教育,我们已经无法将他们个人与他们所开创的事业区分开来。
(8)、人类的延续,除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生命遗传,还有文化学意义上的精神生命遗传。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积累而成果丰硕,可谓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尽管被人类用文字、绘画、雕刻等方式记载下来而传承至今的文明十分有限,但依然是人类进一步发展和承续的基础和凭借。人的发展不是凭空造屋,必须“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由过去度过现在走向未来,需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学习,拼命地汲取人类先辈积蓄和创造的文明成果。这就是教育、学习、阅读、读书、学校等的由来之因。
(9)、在这种环境下,国民普遍思想狭隘僵化,不敢乱说乱动,这种情况下哪来的独立思考?
(10)、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是与社会隔离的。一是形式是的隔离,学校围起高高的围墙,挂着“闲人莫入”的虎头招牌。学校自学校,社会自社会,互不相关。二是内容上的隔离,所学所非用,所用非所学,学校教育不能为社会“生利”服务,而社会也当然不支持学校发展。三是培养目标的隔离,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完全是分利的书呆子,学校毕业就等于失业。基于上述原因,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口号,就是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同时要把“各人心中的心墙”拆除。要把大家的感情,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解放出来,改变过来。把整个社会变成—个大学校。打个形象的比喻,传统学校好比是鸟笼,学生好比是鸟笼中的小鸟。陶行知认为:鸟的世界应该是大森林,主张将小鸟从鸟笼中放出来,到大森林中自由飞翔。同理,学生的世界应该是大自然,大社会。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陶行知认为;把整个社会作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因为用这样的办法,不论校内校外的人,都可以做师生。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陶行知的晓庄师范的确体现了他“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晓庄师范的活动是与周围40多个村庄连在一起的。如晓庄医院,晓庄中心茶园,联村自卫团,联村运动会等,都有是为农民服务的。正因为如此,晓庄师范受到了农民的欢迎,真正与农民,与社会打成了一片。
(11)、关于教育写作,很多老师存在诸多认识误区。有老师说:“写了没有用!”那是思想问题,意义是你赋予的!有老师说:“没有时间写!”那是态度问题,时间是挤出来的!有老师说:“不知写什么!”那是技巧问题,课题是想出来的!有老师说:“真的不会写!”那是心理问题,能力是练出来的!
(12)、新教育的“教育在线”网络论坛是朱永新老师在2002年6月搭建的,当时李镇西老师是总版主。从一开始,“教育在线”的内容就很丰富,从“书香论坛”“毛虫与蝴蝶”“师生共写随笔”“教师心灵港湾”“李镇西之家”到“新教育闲话吧”,从“班主任论坛——红霞在线”“特教论坛——守望者在线”“学校管理论坛——卢志文在线”到“新教育实验榜样汇聚地”,以至于一线教师一旦与“教育在线”相遇,就能找到栖息地,找到感兴趣的话题和他所需要的东西。而最吸引我的是“毛虫与蝴蝶”及“卢志文在线”,这两个分论坛的版主分别是马玲和卢志文,美丽紫色也在其中,所以与他们很快便也了网友,也成了我最早的新教育朋友。
(13)、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
(14)、“做中教”和“做中学”,培养实践型人才
(15)、钟如松:福建长汀人,1948年任福建大田县县长。
(16)、PleasefollowourWeChataccountandofficialwebsitefordetailedinformationonanoverviewofColumbiaGlobalCentersandupdatesofoureventsandprograms,includingdescriptionsoflocal,regional,andinternationalpartnerships,programmingandprojects,centerinterests,prioritiesandthematicfocus,andcenterpersonnelandspace.
(17)、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开始高涨,这对陶行知有极大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号召“山海工学团”师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培养人才幼苗的育才学校,它成了国民d统治区的“民主圣地”和“沙漠里的绿洲”,蜚声中外。育才的教育实践,大大地丰富了“生活教育”理论,从而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18)、陶行知先生说:“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那么何谓“活书”?这涉及到教师对书籍的选择。教师既要阅读作为“教师”而需的专业书籍,也要阅读作为“成人”的人生书籍,成为陶行知所期待的“活人”。
(19)、在哥大,陶行知师从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JohnDewey),而后者的影响被公认为陶行知“行是知之始”这一教育理论的来源。根据当时美国的发展程度,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生活思想,日后被陶行知成功地运用在了回国后的农村教育、平民教育之中。
(20)、追随大师步履。最喜欢第三专辑这部分,常老师推荐了很多教育大咖的专著,让我们能够站到巨人的肩膀瞭望教育的远方,孔子、卢梭、蒙台梭利、陶行知……他们是大先生,他们是教育思想原创者,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他们的思想就如灯塔照亮了人类漫长的教育之路。我们要追随他们的脚步,把那些美好经典的思想传承下去。
(1)、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之所以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是由于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与被磨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行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2)、陶行知说:“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有见于“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的脱离民众生活需要,陶行知把没有生活的教育、学校和书本说成是“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与社会隔绝、与民众脱离,仅仅为“有钱、有闲、有面子的人”服务的“死世界”!他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仍旧太少了,学校如同鸟笼,学生如同笼中鸟。因此需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另一方面,考虑到人民群众缺少教育的实际处境,陶行知说:“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的唯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基于“社会是大众惟一的学校”这样的认识,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便劳动群众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之受到教育。
(3)、作者:郑博非Nathan,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大四在读。十月起加入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北京。这是他的第一篇原创文章,欢迎各位留言批评、讨论。
(4)、 陶先生是不主张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的,他认为我们这个学校里学的东西是不足和在社会上和生活中学习的知识相匹配的。社会即学校,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而且未来也是要进入到社会的,所以学校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需要培养人才,教育学生适合社会发展的知识。这才是社会即学校,要一切以社会为先,不断的更新学校的知识,为的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人才可以有用武之地,而不是空学一身假本领,还没有用武之地。
(5)、第“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陶行知说,中国文人的头脑做了几千年的“字纸篓”,中国农人女人的头做了几千年的“真空管”。—一本好的教学做指导书,就可以请出大家的“头脑出来做双手的司令官”,“头脑出来监工”,从而把事情做好。
(6)、随县整体推进新教育实验,是从2009年的冬天、是从彭静局长的山西绛县之行开始的。寒夜出发,一路风雪,这注定不会是一场普通的远行。当随县教育的彭局长与朱永新老师温暖的双手握在了一起,我已感到又一个区域的教育春天将会来临。朱老师当时高兴地说:“马校长,我们又见面了,新教育欢迎彭静局长和新随县。”
(7)、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探索、创造、前进、发展的过程。从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而进入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全面教育、民主教育等阶段,每一次的新探索,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并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而发展,沿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向前进。
(8)、“学,而不困”,“作为教师,如果只教书,不读书,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武先生认为“读书,应不断思考与反思,并能够自觉地将读书、研究和自我反思作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作为一种必需的生活,形成一种习惯,那就会进入一种崭新的思想境界”。他自己正是这样长期如一地坚持下来的,他不但饱读诗书,把写论文作为“潜力股”,还让问题“伴我在身边”,教《化石吟》引发了考古学的问题,教《孟子二章》引发了对百里奚姓什么的探究,教课文引发了对课文注释的质疑和求证……“学,而不困”正是他的经验之谈。
(9)、从1923年起,陶行知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运动。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破贫富贵贱,“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10)、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11)、第“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陶行知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义。”一本好的教学做指导书,就是促进手脑联盟的桥梁,就是人们生产,建设、试验、创造新价值的力量源泉。
(12)、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13)、我们欢迎与本栏目主题相符的任何形式的原创文章投稿,投稿及作者信息请发邮件至quan.qiye@columbia.edu。
(14)、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根本要求。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曾明确地表述过,生活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根本态度。他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样说法。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入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我们对一本书的见面问是:您有什么用处(当然是广义的用处)?”陶行知认为,凡是对人们健康生活有帮助的书,都可以说是有用的书。这里的“用”与生活中的“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用主要是指直接使用某种工具或物件去做具体某件事,用就是做。而用书的用是广义的用,包括思想上的用和行动上的用两个方面。看了一本书,能帮助我们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是用,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也是用。总之,为了用的目的去看书、读书、讲书、听书都可以说是“用书”。因此,陶行知说:“我们用书,有时要读,有时要讲,有时要听,有时要看;但是读、讲、听、看都有—贯的目的,这目的便是它们对于‘用’的贡献。”(7)可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是不要书,也不是不要读书,而是要为“用”而编书,为“用”而读书。用他在《诗的学校》里的一首诗来表示,就是“用书如用刀,不快便须磨。呆磨不切莱,何以见婆婆”。怎样的书才是“用”的书?答案是很明确的,只有活的,真的、动的、做的书才是真正有用的书。因此,陶行知提出的生活课程论对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力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15)、超越性是人类特性,人类对自身不满而产生了超越意识,驱使人类对自身局限不断发起挑战,让身体进入未曾涉足的领域,让灵魂进入自由翱翔的空间。人类首先通过神话故事和志怪小说等文学作品创造出千里眼、顺风耳、土行孙、神行太保、隐身人、飞天嫦娥等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超越梦想。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juzi/1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