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谭嗣同的诗句【文案115句】

谭嗣同的诗句【文案115句】

谭嗣同的诗句

1、

(1)、2017年,中国的“悟空”卫星第一次探测到宇宙间“暗物质”的存在,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在星系旋转时,提供额外的引力,来阻止星系的解体。这一发现,竟与谭嗣同120年前的推想十分相似。

(2)、④有约闻鸡同起舞:西晋刘琨与祖逖是好朋友,常互相勉励振作,相约听到鸡叫就起舞。漏:漏壶,古代的定时器。

(3)、几经洗练,到得写《似曾》时谭氏典境手段已老辣了许多——只后作将现实和心灵的顺序颠倒,也更见三年之后的谭嗣同忧急艰苦,死志渐生,已不复《除夕》时素情自处的自信态度了。

(4)、这首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流传最广,自:依然,当然。横刀:手中握着宝刀。指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向天笑:仰天大笑。这里表示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去:出奔,出走。

(5)、日月星地之各吸所吸,其力何能制而不相吸附?日月星地之互吸所吸,其力何能保其不相陵撞?其非力之一辞所能尽矣。是尽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恰、不莞络而充满之一物焉。

(6)、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7)、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

(8)、               ——《山寺》

(9)、原诗为:“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10)、微闻夏元昊,少小即凶残。法令轻戎索,威仪辱汉官。行看飞羖䍽,岂是召呼韩。帛树休相拟,熙朝礼数宽。

(11)、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之一。他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其《讨武曌檄》文辞华丽,对仗工整,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雄浑,撼人心魄!连武则天听后也赞叹不已:“此人不用,乃宰相之过矣。”这样一位大才子,领唱平凉之歌,真乃平凉之幸!

(12)、③无端。无故。长夜:冬夜长,比喻黑暗的社会现实。婪尾:最后、末尾的意思。阴阳:指一年四季的变化。

(13)、这第一句写的是“去”,去的事,去的人。谭嗣同在狱中想起他那些逃亡的维新派战友,内心也希望他们也能像张俭一样,望门投止,能受人保护。因为他有这个愿望,所以他“思张俭”。

(14)、后面一句明显与前一句是矛盾的。上来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摆明了“我要死给你看”。然后又说“去留肝胆两昆仑”,说逃亡与不逃亡都很伟大。前面一句刚说了“思张俭”,逃亡会造成亲友遭受迫害,转脸就说逃亡很伟大。这不是矛盾吗?

(15)、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

(16)、封建统治的顽固颟顸,在血雨腥风中暴露无遗。士大夫阶层与满清政府离心离德,更有无数留学海外的青年学子,读着《仁学》热血沸腾的字句,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风雨之程。

(17)、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18)、戊戌政变后,谭嗣同是有机会逃命的,但他却甘愿赴死,希望能用自己的血来警醒沉睡的国人。身边朋友劝他离开,正在积极联络武林侠客营救光绪皇帝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9)、谭嗣同的诗作,最有名的除了《狱中题壁》,就是这首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潼关》:

(20)、系缆北风劲,五更荒岸舟。戍楼孤角语,残腊异乡愁。月晕山如睡,霜寒江不流。窅然万物静,而我独何求。

2、

(1)、方余读书城南际,春蛙啼雨,棠梨作华,哭声殷野,纸灰时时飞入庭院,即知清明时矣。起随家人上冢已,必游于大悲院。院邻义园,其僧与余兄弟久故,导余遍履奥曲。僧墓兆数十顷,众木翳之,昏雅欢嘂,弥见虚静。蓬蒿长或蔽人,雉兔窜跃蓬蒿中。归受高菊诗,至“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镫前”,触其机括,哽噎不复成诵。塾师骇责,究其所以,复不能自列。长大举问仲兄,兄怃然有间,乃曰:“三复令骨肉增重。”乌乎!其曷已于思,抑曷已于铭?

(2)、前面一句表达了谭嗣同赴死的决心的原因。思张俭,是因为张俭在逃亡过程中投靠了不少亲友,结果这些亲友都因为收留张俭而被朝廷迫害。待杜根,是因为自己留下来或许有机会保存性命。(请自行搜索这两位名人的事迹。)所以,谭嗣同不逃跑,是因为不想连累别人,也心存侥幸能够得以幸免。这首诗写在狱中的墙壁上,就是写给狱卒看的,希望狱卒能像对待杜根一样对待自己。在内心深处,谭嗣同是不想死的,但是也不想逃亡,以免波及自己的亲友。所以,后一句诗应该是颂扬狱卒申明大义,保全忠良。(有拍马屁的嫌疑)

(3)、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4)、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5)、在与山水的相拥中,山川有情,心无疆界,个体与自然浑融一体:

(6)、金裘云竹,前句是拳拳到肉的近拍,后句镜头拉远,将故事隐入全景,乃见脱出壳蜕,奋力一搏,而最终身名两灭,泯于世境。较之琴樽之后的出山之预,三年后的《似曾》拖起了一句悲观而悠长的尾音,滋味更厚,而接以“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谭氏结局,则已一望而见。

(7)、拔剑四顾,指触茫茫,只得退而沧浪濯足,镜台拂拭:芳心一说固有离骚骨血,而镜尘之喻,则足证见神秀渐悟自修一道——谭嗣同讲勇猛精进,批亢捣虚,招招要落实处,自然是不能欣赏南宗所谓顿悟禅机的。

(8)、这其中就有谭嗣同,他未接受别人的逃亡劝告,毅然决定留了下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直言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同始。”

(9)、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接杳冥。百里平原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蛙声鸟语随鞭影,水态山容足性灵。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

(10)、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d人。

(11)、由于这首绝诗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

(12)、时值清末,帝国主义肆意欺凌中国,中华民族危亡在即,王五遇上了出身大家、豪气纵横的谭嗣同。二人探讨武术,谈论国事,渐渐成了知己。

(13)、王五被杀后,被八国联军枭首示众,悬挂在北京城门下。一代大侠、王五的好友霍元甲得知了消息,与刘振声潜入京城,盗回王五首级,将义士身首合葬,尽了朋友之义。

(14)、不同于诗人式的迂回掩抑,他的圈子兜得利利落落,似脱乎武技:鞭子抖出个圆来,是为套住人咽喉,而绝非求姿态好看——“这个人这么帅,他是谁啊?”似此设问不答,当然不是故作谦逊,而全如抽身出圈以长兵器发招,立于狼狈距离以外,乃能自由,极以洋洋自命。

(15)、将3D世界压扁,出入画幅,这实则也是许多同光人物的惯用手段。

(16)、又如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天体运动,举世认同,谭嗣同却在一篇名为《以太说》的文章中大胆质疑:

(17)、此诗作于谭嗣同二十九岁的除夕,也即1894年2月5日,衍成一组,四篇中序为第二——诗中所谓“琴樽”之琴所指却并非他在北京惯弹的残雷,而是留于湖南的那把崩霆。

(18)、萧斋卧病久,起听咽寒蝉。伫立空阶上,遥看暮树边。万山迎落日,一鸟堕孤烟。秋雨园林好,携筇感逝川。

(19)、李让眉丨“以诗识人”和“以诗证史”:以谭嗣同为例

(20)、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是解开他生死迷题的钥匙:

3、

(1)、辽儿曾奉使,主父竟窥邻。厚德终归宋,无人莫谓秦。桥门虚入侍,汉室重和亲。转悼南征者,凄凉问水滨。

(2)、纪念谭嗣同殉难120周年:我愿将身化明月——谭嗣襄谭嗣同兄弟与台湾

(3)、落日平原拍手呼,画中神俊世非无。当年狐兔纵横甚,只少台臣似郅都。

(4)、学人一骄便不能为学,所以第一要去“骄”字。

(5)、就诗的水准而言,我当时的判断没什么问题——对谭嗣同来说,《除夕》远没有到达《似曾》时期的典境手段,表达也是半遮半露,骨力未成。但这次细看来我却以为,这首不成熟的作品也未必没有可观之处。

(6)、谭嗣同的坎坷经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绝不是个例。然而,弱小者被岁月熬炼成年高德劭的尊长之后,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对后辈晚辈威压欺凌;受尽压迫的平民士兵,一日揭竿而起,最后仍不免于黄袍加身,将江山视为一人一姓之私有。

(7)、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

(8)、④兀兀:劳苦的样子。角:古代军中乐器,用以报时。沉:角声低沉,即天将亮时。

(9)、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10)、表面上看去这仿佛是一句是古非今的谦辞,但以谭氏倨傲,我却以为解作“虫吟者我,而歌商颂者亦我”要更贴切一些。可与之参看的是两年前他为自己作的《画像赞》:

(11)、晚清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整个中国面临挑战,也不乏机遇。时代轨迹中的士大夫精英,凭借资源和实力,又得风气之先,建功立业自是水到渠成。名重一时的维新派官员王照,曾上书言事引发礼部六堂官革职,后来潜心语言改革,编制的《官话合声字母》,成为今天使用的汉语拼音蓝本。“维新四公子”之一的陈三立,遭遇家国变故之后躬耕诗田,发扬了“同光体”诗派,成为近代最负盛名的古典诗人。

(12)、而今,这星光还在继续燃烧着,在祖国旧貌换新颜的大地上,在劳动者勤奋的双手中,在孩童纯真的眸子里。

(13)、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4)、站在宇宙运化的高度,万物本无高下,人为的隔绝可悲可鄙,因此“通”的结果必然是“平等”。谭嗣同以此为出发点,对封建君主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结果却“不为君主,即詈以叛逆”,“中国人犹自以忠义相夸示,真不知世间有羞耻事矣!”锋芒之犀利,今天读来仍掷地有声。

(15)、       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

(16)、总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原版改动有可能,但较真实版的还是梁启超整理的。毕竟《绣像康梁演义》是在谭嗣同就义十年后出版的,且小说为情节需要有大幅改动的确定性!

(17)、将军夜战战北庭,横绝大漠回奔星,雪花如掌吹血腥。边风冽冽沉悲角,冻鼓咽断貔貅跃,堕指裂肤金甲薄。云阴月黑单于逃,惊沙锵击苍龙刀,野眠未一辞征袍。欲晓不晓鬼车叫,风中僵立挥大纛,又促衔枚赴征调。

(18)、诗中通过描写张俭和杜根这两个历史人物受迫害而人们却暗中保护他们的故事和诗人自己为维新变法以身殉难、甘愿牺牲的情景,表现了维新变法的正义性和深得人民的支持与同情以及诗人以死赴难、壮烈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19)、《浏阳二子歌》(《汤志均史学论文集》120页) 

(20)、翻阅平凉市志,感受的是历史的沧桑。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寻道理而治国……平凉本身就是一卷令人读不完解不透的历史长诗。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在平凉吟诗作赋,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片诗歌的海洋。

4、

(1)、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2)、于是再回到首句,我们也便能看出了:虫吟碌碌是同光体下的文宴群像,而高歌商颂,则是日夕酬答之外意志高举的灵魂。上句见中年的清醒自抑,下句有少年式的骄傲飞扬。如此镜像,实则双面合击,均不过是谭嗣同对自己诗学觉悟与能力的自许而已。

(3)、他,以哲学家的智慧、侠士的勇气、诗人的至情,真正做到了胜天半子。

(4)、编者谨严的考据显示,谭嗣同是位很标准的行旅诗人。他大多诗作均成于驿中鞍上,而少肯付予日常起居之间——或因抚琴本身已是他疏浚心灵的表达工具,原不需再套一层诗在外头了罢,诗集虽以莽苍苍斋为名,但就中真在书斋中所作者,实是百中无一的。

(5)、有些人说什么大刀王五啊,“去”就是去赴死啊什么的,都是想多了,现代诗看多了,没有理解这首诗前两句典故的意义。

(6)、央要来了待版的年谱后,我沉下心来阅了一过,打算看看谭氏在京时是否曾就琴事有过诗作,而那些诗作里又是否能看到残雷的影子。但当然,以谭氏惯出人意表的风格不难想见,结果并不尽如我意。

(7)、虎视龙兴竟若何,千秋劫急感山河。终南巨刃摩天起,怪底关中战伐多。

(8)、谭嗣同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墙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借讽喻东汉d锢之祸,谴责顽固派罗织成罪的卑鄙行为,在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时,寄莫大希望于来者。

(9)、王五出生在河北沧州,家境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的沧州,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学习高明的武术,王五多次请求拜师,但都被拒绝。后来长跪不起,最终打动了李凤岗,最终收王五为徒。

(10)、古来形家者流谈山水,云皆源于西北委于东。三条飞舞趋大海,山筋水脉交相通。我谓水之流兮,始分而终合,夫岂山之峙兮,愈歧而愈弱。吁嗟乎,水则东入不极之沧溟,山则西出无边之沙漠。错亘乾坤萃两隅,气象纵横浩寥霩。昔我持此言,密默不敢论。足迹遍陇石,了了识本原。陇石之山崛然起,号召峰峦俱至此。东南培塿小于拳,杂沓西行万余里。渐行渐巨化为恍若朝宗汇群水。其上宽广不可计,肉张骨大状殊异。欲断不断势相蹙,谁信人间犹有地。譬如亡秦以上之文章,鼓荡寥天仗真气。不复矜言小波磔,横空一往茫无际。策我马,曳我裳,天风终古吹琅琅。何当直上昆仑巅,旷观天下名山万叠来苍茫。山苍茫,有终止。吁嗟乎,山之终兮水之始。

(11)、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12)、学人一骄便不能为学,所以第一要去“骄”字。

(13)、蹈海闻高义,斯人亦壮哉。岂知宾日地,犹有报韩椎。蕞尔蜻蜓国,居然獬豸才。一声燕市筑,千古尚余哀。

(14)、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15)、李让眉丨痴骨千年同一束:说谭嗣同之《三鸳鸯篇》

(16)、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谭嗣同《狱中题壁》诗,豪情万丈。但有人这是被改动过的,那原版如何?

(17)、同住莲花证四禅,空然一笑是横阗。惟红法雨偶生色,被黑罡风吹堕天。大患有身无相定,小言破道遣愁篇。年来嚼蜡成滋味,阑入楞严十种仙。

(18)、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19)、0下班后可以和顺路的同事一起回家,你可能会知道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20)、王五劝说谭嗣同离开,但谭嗣同不肯,让王五积极联络人手营救光绪皇帝。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9月28日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5、

(1)、潼关是地势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面对天地之悠悠,诗人感到的不是自己的渺小,而是化身山河,去拥抱自然的伟力,投身历史的洪流。

(2)、读谭嗣同的著作,会发现,学术的境界竟可以这般雄浑瑰丽,如翱翔九天的凤凰。

(3)、他为什么这样痴情,这样痛切,竟不肯“假以天年”呢?

(4)、谭传赞编《秋雨年华之馆从脞书•兴算学议》12页

(5)、武陵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国桃花源。传统文人都把归隐当作寄托,可谭嗣同敏锐地感到,真正的安宁,不是远离尘世,而是拥抱这个宽广、多变而艰难的世界。

(6)、“十年醉梦天难醒”是危局板荡、朝野周旋,“一寸芳心镜不尘”则喻孤芳自守,表里澄莹。

(7)、《纪事十八韵》(《八指头陀诗文集》237页)

(8)、打假御笔匾 | 复归于婴儿 | 致新生、致来日 | 隔三秋 | 忆梦唐 |  德勒生日快乐 | 丁酉回望 | 再忆梦唐

(9)、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岸荒群动寂,月缺暝烟昏。渔火随星出,云帆夹浪奔。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

(10)、本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11)、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2)、天公不语对枯棋。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自救运动,暗淡成一出忠臣义士的末世挽歌。

(1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王五率领家人弟子与联军作战,给联军造成大量杀伤。后来,清军把顺源镖局团团围住,王五被迫现身,孤身前往八国联军军营,杀伤联军百人。

(14)、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15)、0人们倾向于记住最先发生的事情和最后发生的事情

(16)、有科技史家掩卷感叹:“如假以天年,其成就定不可限量。”

(17)、维欣是谭嗣同衷虔的研究者,在许多与谭氏相关的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譬如近日来谭氏年谱的编纂与戊戌百二十年的纪录片的录制。

(18)、词牌名:望海潮|朝代:近现代|作者:谭嗣同

(19)、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20)、妙手空空感岁华,天风吹落赤城霞。不应既识西来意,一笑惟拈富贵花。

(1)、常言说:诗品即人品,写诗即言志。谭公足登崆峒山,心想家国事,胸怀坦荡,气吞山河,笔扫阴霾。九年之后,诗人实践他的诺言,为变法英勇牺牲。人已去,诗永存,山更高。读到这里,我感觉诗如山重,人如山高!

(2)、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3)、“噫!此为谁?锷锷其骨,棱棱其威。李长吉通眉,汝亦通眉。于是生有二十七年矣,幸绯衣使者之不汝追。天使将下,上帝曰咨。其文多恨与制违,然能独往难可非。放之人世称天累,海枯石烂孤鸾飞。”

(4)、何来风万壑,城北涌惊涛。众籁当秋爽,孤吟入夜豪。寒中鸡口噤,雨背雁声高。无梦欲忘晓,诗肠转桔槔。

(5)、“斗星高被众峰吞。”谭公的诗开门见山,见山说险。游山自然从山脚下开始。从山下往上望,感到的是山高天小,日月星斗全不见了,好像被山峰吞噬掉了一样。“莽荡山河剑气昏。”登上山顶,展望山河莽荡,云雾缥缈,山风徐来,又觉得像笼罩在剑气之中。“隔断尘寰云似海,画开天路岭为门。”我们在远眺河山之后,拉回视线,近距离感受崆峒山的魅力。云涛如海,隔断尘世,宛然仙境也。然而,天路何在?出路安在?你看,就在云雾向上流动的山壑岭口之处,只是太高,需要登攀,需要奋斗啊!此时此刻,崆峒山已经成为了激励我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松挐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苍松古柏,弯弯曲曲像一条飞起的巨龙,直上霄汉,多么雄壮!青苔上留下了野兽奔跑的足迹。好一幅喻景抒情图啊!最妙的自然是结句了:“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这里纵然像桃花源那样美,但是长路漫漫,国家兴亡,我们怎么能够像秦人那样躲避到桃花源里去呢?

(6)、十二分的自信之外,我们能看到的是谭作中惯见的回翔之力。

(7)、不止是谭嗣同等人有《狱中题壁》诗,中国近代革命史中,不少先烈在狱中题壁或写下动人的诗。较符合谭嗣同诗意的革命烈士杨道生之《狱中》诗是这样的:

(8)、这回重见,我觉此句颇可与谭氏三年后的似曾诗第二首颔联参照一读。“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亦言看彻死生必均,乃能讥讽世人酒宴坐卧,觥筹相交,多只为求功名,望三公,视以《除夕》中的“醉梦”、“芳心”,则易见两句意味绝似。

(9)、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10)、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准备为维新变法慷慨就义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崇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诗句格调高亢,大义凛然,悲壮慷慨,肝胆照人,是诗人决心选择牺牲,用鲜血为后继者开路的大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

(11)、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2)、纪念谭嗣同殉难120周年: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的师生情

(13)、沧海横流日,长城人款年。雁臣皆北向,马市亦南迁。冒顿雄心在,余皇夜语传。耀兵骄未已,江上试投鞭。

(14)、败枥铜声瘦,危崖铁色高。防秋千里志,顾影十年劳。厮养封俱贵,牛羊气自豪。咸阳原上骨,谁是九方皋?

(15)、香草美人是古代抒情诗的传统,以男女恋情比附君臣际遇。在哀婉动人的辞章中,无数才子甘心自比卑微的怨妇,而谭嗣同笔下的少女,却自有别样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