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叔本华和黑格尔在哪个大学
(1)、“所以在这两重观点之下,每人自己就是这全世界,就是小宇宙,并看到这世界的两方面都完整无遗地皆备于我。”第“人生是痛苦”,“世界是无”叔本华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最后部分说:
(2)、《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3)、尼采说:“只要看他一眼,我就长出了一条腿或一张翅膀。”
(4)、与黑格尔相反,叔本华把非理性的意欲看成是人的本质与世界的本质,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意欲的载体和客观化。理性的智力是派生的,是现象,是形而下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意欲作为自在之物,构成了人的内在的、真正的和不可消灭的本质。“意欲是构成人的真正、基本的部分,而智力只是从属的、有条件的和派生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智力是第二现象,而机体则是第一现象。也就是说,机体是意欲的直接显现;智力属于这有形的世界,而意欲则是形而上的。”“在所有动物生存中,意欲是首要的和实质性的东西,而智力却是第二性和附加之物;事实上,智力只是为意欲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为了深刻说明意欲是本质,智力是现象,叔本华还作了许多形象的比喻,他把意欲看成主人,把智力看成奴仆;把意欲看成瞎眼的壮汉,把智力看成能看见的跛足人;把意欲看成高头大马,把智力看成缰绳嚼子;把意欲看成铁匠,把智力看成铁锤;把意欲看成心,把智力看成脑;把意欲看成植物的根,把智力看成叶冠。总之,叔本华把意欲看成是“自在之物”,是形而上的、首要的、第一的,把智力看成现象,是形而下的、派生的、第二的。一句话,“意欲是完全有别于智力的,前者占据主导的地位,后者则处于从属地位”。
(5)、康德在哲学史上好比一个蓄水池,在此之前的一切哲学流派皆流向康德,而在此之后的哲学流派又都由康德这个蓄水池流出。
(6)、每个人都是一面面向天堂,一面奔向地狱,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丢掉自己身上向下的部分而仅仅追求向上的部分。
(7)、叔本华把意欲在量上的优势当成判断人的本质的标准是错的。黑格尔看到了人与动物的差别,强调理性的“神圣性”,并把它看作人的本质,从意欲人升华到理性人,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应该说比叔本华更胜一筹,但是黑格尔的理性人同叔本华的意欲人一样也是有失偏颇的,忽视意欲的人的理性是“无人身的理性”,忽视意欲的理性人是冷酷无情的人。
(8)、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9)、叔本华用唯意志论去探求摆脱痛苦之路。既然意志是痛苦的根源,那么摆脱痛苦的途径是意志的否定。
(10)、我们阅读叔本华,也许难以像这位老人一样,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说:“世界是表象”,也不能像他那样在悲观中积极地生活。
(11)、从东方到西方,无数文豪、艺术天才曾为他倾倒。
(12)、阿图尔·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1788-1860)是19世纪最富创见与挑衅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穷其一生,倾尽全力,以求理解人生活于一个苦难与死亡无处不在的世界中的意义。在他力图解开“永困人心的存在之谜”的求索之路上,叔本华几乎对人类存在的各个维度都进行了探究,逐渐形成了一套论调阴郁、令人信服的世界观。而他这一世界观,无论是对当代文学和音乐,还是对当代哲学和心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后来的尼采,跟着叔本华的悲观意志主义,却走出了积极的悲观主义,叔本华否定了人生,尼采则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读一点尼采,你就会发现,尼采的乐观,完全笼罩在悲观的情绪里。
(14)、黑格尔片面强调理性贬抑意欲,叔本华片面强调意欲抹杀理性,都是从现实的认识运动过程中抽取某一方面加以夸大和绝对化的片面做法。
(15)、得意之作的面世与听众的寥寥无几,这巨大的反差着实令人失落。
(16)、但我们应该肯定每一个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因为真理存在,故而生命不朽。
(17)、他活着的时候,输给了时代,他死了之后,时代慢悠悠地承认了他。
(18)、一个曾经积极入世经商的人,却开创了一种举世瞩目的悲观主义,“世界作为一种虚妄,而意志作为一种真实”,但如果你读过叔本华,你一定会发现,他的悲观主义是积极的。
(19)、如果说康德的哲学和康德这个人一样“规律”,那么叔本华和他的哲学,是不一样的。
(20)、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唯物主义。在叔本华看来,唯物主义也是一种错误的哲学,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它也不懂得主客体二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存在前提的,主体既不能独立于客体并产生客体,客体也不能独立于主体并产生主体。“须知‘没有一个客体无主体’就是使一切唯物论永不可能的一条定律。”由于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因此叔本华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流行也助长了唯物主义的传播:“当今一代学者的头脑被黑格尔的胡说搅乱了:他们不会反思,既粗俗又胡涂,完全沦为一种从蛇妖的蛋里爬出来的浅薄的唯物主义的牺牲品。”“……早就埋伏在那里的唯物主义便昂起头来,与它的伙伴、有时也称作人道主义的兽道主义手挽着手大出风头。”叔本华在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他对于这一哲学特别痛恨,他在写给弗劳恩施塔的信中表示了对这个“被人们供上神几的复活了的德谟克里特”的忿恨之情。
2、叔本华和黑格尔谁厉害
(1)、叔本华本身就是矛盾的,他的哲学和生活,他的生活,并不是践行他哲学的实践。
(2)、“无论在什么地方,哲学除了解释和说明现成的事物,除了把世界的本质,在具体中的,亦即作为感知而为人人所体会的世界之本质纳入理性的明确而抽象的认识以外,不能再有什么作为。”
(3)、但是,叔本华肯定康德的自在之物不是为了维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仅有的一点唯物主义因素,而是为了对理性加以限制,为非理性留下地盘。康德的自在之物在叔本华那里变成了意欲,现象则成了表象。叔本华和黑格尔一样不同意康德的不可知论,但他达到对自在之物认识的途径不是通过理性实现的,而是通过非理性实现的。他认为,非理性的意欲只能通过非理性的认识方法才能被认识,特别强调非理性的直观作用。他说:“只要我们一直是纯直观地行事,那么,一切都是清晰的、固定的和明确的。这时既无问题,也无怀疑,也无谬误。”
(4)、这个名字在哲学史上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黑格尔是一个“大全”式的人物,他的出现宣告哲学到达了一个顶峰。他的哲学体系旨在将所有他以前的哲学都容括在内。他甚至代表着哲学的“终结”。
(5)、不管叔本华怎么说,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黑格尔的哲学极为晦涩,他的书极为难读。如《精神现象学》,哲学家罗伊斯说“这书文字粗拙晦涩无法了解”(转引自《黑格尔哲学讲演集》),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则称“能了解精神现象学的那一代人已经死去了”(转引自《黑格尔哲学讲演集》)。我国著名的黑格尔研究。翻译大家贺麟也坦陈“黑格尔的著作是异常艰深晦涩的”(《黑格尔哲学讲演集》)。
(6)、叔本华和黑格尔同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黑格尔之后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当黑格尔任柏林大学校长与黑格尔哲学被封为“官方哲学”时,叔本华就公然向黑格尔发起挑战,他把课程安排在与黑格尔同一时间,以试高低,课堂上大放厥词,指责黑格尔是诡辩者、江湖骗子、疯子,并大声疾呼取消他的“哲学家资格”。叔本华之所以如此攻击黑格尔及其哲学,不仅是因为二人在哲学语言风格上的不同,黑格尔行文抽象、晦涩难懂,叔本华文字流畅、深入浅出;更是因为他们哲学观点上的根本对立,叔本华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导源于康德哲学但又截然不同,黑格尔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发展了理性主义,叔本华则确立了非理性主义,黑格尔讲理,叔本华谈情。本文的“理”即理性,“情”即情欲、意欲、情感、同情等,属于非理性,叔本华更多用的是意欲、同情。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具体体现在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观上。
(7)、叔本华脾气火爆,他曾因受不了一个女裁缝制造的噪音而把她推下楼梯,导致她成为残疾,叔本华为此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
(8)、如果叔本华对黑格尔怀有丝毫的好感,如果叔本华感觉到黑格尔对自己的思想产生了任何持久而重大的影响,他便有可能像马克思一样愿意公开宣称自己是“那位伟大思想家的门生”,哪怕他觉得“为了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而不得不把他倒转过来。毕竟,他让世人熟知了他对康德的忠诚。然而,对于黑格尔,叔本华却是毫无好感;这位辩证法大师对他的哲学也并未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如此,他却也像马克思一样认为黑格尔将事物颠倒了过来。叔本华指责道,黑格尔“颠倒了所有事物的黑白,确切地说,他让概念成为首要与原初事物,这样一种即刻直接经验到、我们必须得从其出发的东西”。但马克思认为他通过让辩证的方法回归到其物质世界中的诞生地而使黑格尔站稳了脚跟,他将辩证法从黑格尔的理念王国中给移除开来。对马克思而言,理念只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叔本华在这点上和马克思观点相同。概念的源头是直觉性的表象,因此,他重复了康德那深刻的洞见“没有直觉的思想是空洞的。”当中的一部分,尽管叔本华或许会认为马克思领悟到了概念需要基于经验的外在来源给予其意义,但他也会认为马克思像所有唯物主义者一样主张的是一种忘却了主体的哲学。此外,叔本华还会因为他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代替了唯心主义辩证法而指责他背离了逻辑学。
(9)、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的表象。他毫不含糊地说:
(10)、1809年,叔本华进入大学,学的是医学,转而对哲学发生兴趣,为此去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11)、黑格尔与叔本华哲学之间对立是甚至比方法上的那种对立分歧都还更深的对立。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将一切事物都假定为了理念的表现形式并因此必然具有了合理性,使得“合理的即为实际存在的,实际存在的即为合理的”。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形而上学所构成的对立于黑格尔的反命题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在某种更为宏大、涵盖更广的立场之内得以调和—甚至通过由爱德华·冯·哈特曼这样一位富于想象力的哲学家所做种种充满想象力的努力也无法得以调和。意志这一叔本华眼中所有事物的本质是一种毫无理性、永无餍足、漫无目的的为生存而作的奋争,是一种自啖其肉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历史具有使自由的理念在精神意识到其自身的过程之中得以实现的目的;“……自由的理念[是]精神的本质以及[那个]历史的绝对终极目的。”这一目的是通过人类活动逐渐实现的,黑格尔认为它实现于一种完美无缺的状态,这种状态起着为其公民文明而道德的生活提供发祥源头的作用,它还提供了在由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所组成的联盟当中也出现了精神实现的种种条件。在对这一概念进行清楚而有力的表达之中,黑格尔将会陷入那种被叔本华视作是向国家与教会这两者都在显而易见进行迎合的语言。黑格尔写道:“只有日耳曼民族经历了基督教的洗礼而本色不改地认识到,成其为人的人是自由的,精神的自由实乃人性的本质所在”,尽管历史的长河中杀戮频频,但这样的自由却体现出了“……[那]最终的目的是上帝对这个世界所怀有的意图。然而,上帝却是绝对完美的存在,并因此能够除了其自身及其自身的意志之外而别无他求。他自身意志的本质,他自身的本质,是被我们称之为自由理念的东西”。将上帝的本质称之为自由理念的黑格尔,将宗教语言转化成了哲学语言。
(12)、叔本华公开主张意志是万物的本原,万物是“意志的客体化”。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动物,“意志的客体化一级比一级明显。”第宇宙“皆备于我”叔本华以“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为前提,必然导致万物、宇宙“皆备于我”的结论。
(13)、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14)、作为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黑格尔不仅在他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成为了耀眼的哲学明星,在后来的一代代哲学家中,黑格尔仍旧一直是哲学讨论的焦点人物,颇多借鉴、批评、争议,甚至轶闻,都由他引发。
(15)、叔本华和黑格尔无论是不是从康德哲学出发,也无论是不是取消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划分,二者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是理性和非理性的对立。黑格尔强调,认识是理性的过程,理性能够认识理性自身。叔本华则认为,认识是非理性的意欲的活动,这种非理性意欲只有通过非理性的直观来把握。黑格尔用理性辩证地间接地达到的东西,叔本华则是用非理性的直观直接达到了。叔本华强调非理性的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打破了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只起干扰作用的传统观念,使人们更加关注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潜意识等意识形式以及想象、直觉、灵感等认识形式的作用,对正确理解和把握认识的本质、过程与规律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6)、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7)、来源:《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第19-23页。
(18)、“在彻底取消意志之后所剩下来的,对于那些通身还是意志的人们当然就是无。不过反过来看,对于那些意志已倒戈而否定了它自己的人们,则我们这个如此非常真实的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银河系在内,也就是无。”
(19)、“在黑格尔派谈康德哲学的文章中,竟遇到一些真是难以相信的神话。如何教那些从才茁芽的青年时代起就被黑格尔的胡扯扭伤了,损坏了的头脑,还能够追随康德那种意味深长的探讨呢?他们早就习惯于把空洞的废话当作哲学思想,把最可怜的诡辩当作机智,把愚昧的妄谈当作辩证法。”
(20)、科耶夫的听众中,有很多著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他们的名字不久以后就会为人们所熟知:拉康、雷蒙·阿隆、梅洛–庞蒂、布勒东……对于同样从科耶夫——不是从讲课,而是从讲稿——了解到黑格尔的萨特来说,黑格尔的思想也毫无疑问成了一个对他产生着隐微但关键的影响的幽灵。
3、叔本华和黑格尔谁伟大
(1)、“只要我们一直是纯直观地行事,那么,一切都是清晰的、固定的和明确的。我们既已确信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真理”。
(2)、可以说,叔本华这是把黑格尔列为“一生之敌”了。
(3)、叔本华还把痛苦的根源归结为意志。所以,在他看来,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由意志产生意欲,由意欲产生动机,由动机产生活动。
(4)、在本体论上,黑格尔是理性主义者,理性是黑格尔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就是描述理性的发展过程的,“除了理性外更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理性是绝对的力量”。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世界和人不过是理性的外化。
(5)、在黑格尔看来,如果一个陈述为真,另一个就必然为假,那么这两个陈述就是矛盾的,反之亦然。但两个相反的陈述完全可能均为假,尽管它们不可能都为真。比如好人和坏人是二元对立的,但几乎所有人,都并非好人,也并非坏人,也就是说,除了好人和坏人之外,大部分人并非这两种绝对的对立,而是不好不坏的人,或者不坏也不好的人。
(6)、叔本华根据自己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对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态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责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没有能力来评价康德的伟大的功绩”,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了解“不过是一些凤毛麟角以及纯粹的外表”,他们“误解了康德的体系”,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胡扯”,“没有能够有力地反驳”,只是“笨拙而粗鲁地攻击”,“就像是野蛮人在向他们所不熟悉的希腊神像掷石头”。叔本华告诫德国青年千万不要通过黑格尔的著作去学习康德哲学,那样只会使他们“扭伤了、损坏了头脑”,而不能“追随康德那种意味深长的探讨”。
(7)、纯概念就是对象的核心和命脉,正如它是主观思维本身的核心与命脉那样。这个逻辑的本性,鼓舞精神,推动精神,并在精神中起作用,任务就在于使其自觉。第矛盾运动的体系黑格尔哲学体系,有个显著的特点也是突出的优点,就是通篇贯串了矛盾的辞证法,在矛盾中把握思维和事物的本质。
(8)、他也谈人世间的名利,也并非是否定名利,而更多是谈论人生和名利的关系,名利对人生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地对待名利,就是这样一个人,让我们觉得更加亲近,因为他不是在否定我们所肯定的东西,而是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些东西。
(9)、在叔本华生活的年代,黑格尔作为哲学界的大腕,成为了哲学界的主流,大家都认可黑格尔,至于叔本华,谁知道这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10)、他对康德的二律背反的矛盾思维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康德的二律背反有两点使黑格尔感到不满意。
(11)、“如果要解脱我们这样的人生,就必须否定这生命意志。”
(12)、《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在叔本华30岁的时候出版,却在叔本华已经60之后,才渐渐被人知道,他说: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展开了诸多论述,这是他30岁之前就完成的作品,我想问一下,一个三十岁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作为表象这么悲观吗?
(14)、与黑格尔不同,叔本华着重强化康德的反理性成份,抛弃或改造了康德的理性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以主观意志为本原的反理性的哲学体系。
(15)、叔本华这样的人生观、苦乐观,虽然暴露了在悲惨的世界中人生痛苦的某些现象,
(16)、今天有不少书,冠以“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叔本华的处世哲学”,被很多人当做“鸡汤”来读,这不得不说,带有某种讽刺的意味。
(17)、首先,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看法是片面的。我们知道,尽管黑格尔哲学是一种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但它内部包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哲学时正确地指出,“……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如果人们不是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脚手架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在这些珍宝中最具有价值的就是它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即“黑格尔在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事物(现象、世界、自然界)的辩证法”。这是黑格尔对人类思想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8)、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能引导人们走向幸福境界,只能把人们真正引向地狱。
(19)、其次,叔本华虽然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总的说来,正如俄国学者贝霍夫斯基所说:“叔本华多半不是同他们(指德国古典哲学著名代表)争论,不是对他们学说作有根据的批驳,而是满腔愤恨地指责和痛骂他们。不仅在现在,就是在叔本华生前,他的这种粗暴态度也为当时的人所不满。丹麦皇家科学院就为这一原因而拒绝给当年该院科学奖唯一的申报者、叔本华的著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授奖,批评在该书中“好几个近代哲学家被不得体地提到,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恼怒和不快”。
(20)、综上所述,黑格尔和叔本华在对待作为他们共同起源的康德哲学上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4、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关系
(1)、一个强调抽象认识,认为只有理性能够把握真理,一个强调直观的把握方式,认为只有在直观中才能发现本真的自我。
(2)、一点是黑格尔认为世界充满着矛盾,不仅仅是四个二律背反,有多少概念发生,就是可以提出多少二律背反。
(3)、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4)、叔本华根据自己对理性的看法来审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他认为后者完全歪曲了理性,是“在一种完全虚构的理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5)、他承认人生是一场梦,是一种虚幻,和佛教所说的,人生是一场“玛雅”一样,但佛教的人生如玛雅梦幻,似乎是真的不在意,叔本华不一样,叔本华看人生虚幻,则是为了肯定个人的意志,为了肯定作为人的属性。
(6)、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7)、在19世纪的德国,黑格尔哲学统治了当时整个思想教育界,叔本华带着愤懑的情绪描述了这一情景。他写道:“现在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当然不得不献身于研究‘黑格尔伟大的精神’”,他们“用全付精力对这些庸才无休止的平淡无奇的作品进行枯燥的研究,滥用分配给他们短暂的、极为宝贵的大好时光,而没有用这样的时光去获得……那些极为稀少的、名符其实的、真正罕见的思想家的??…可靠知识”。
(8)、其中黑格尔通过发展康德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标志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完成。
(9)、在这样的背景下,叔本华的意欲人比黑格尔的理性人似乎更迎合现代人的口味。然而,在精神世界里找寻人的本质,无异于骑驴找驴或“打着灯笼找人”,找到的只能是虚幻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叔本华和黑格尔都犯了把精神当成人的本质乃至世界的本质的错误。
(10)、黑格尔哲学渊源于康德哲学。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加以继承,同时又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批判的重点是关于物自体的学说。黑格尔指责康德“自谦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为“缺乏深思”的一种“浅薄作风”。在他看来,康德所说的那种独立于意识之外、不可知的物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实际是“一个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如此,物自体就没有超出思维、自我之外,就不是不可知的,甚或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其次,与康德关于现象与本质(作为物自体)绝然对立、通过现象不能认识本质的观点相反,黑格尔认为本质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性在现象中出现,所以,现象不单纯是没有本质的东西,而是本质的显现”。“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即认识了本质”。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批判,是要清除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不可知论,以建立其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唯心主义同一哲学。
(11)、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
(12)、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谢,献给阿图尔·叔本华!
(13)、黑格尔哲学渊源于康德哲学。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加以继承,同时又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批判的重点是关于物自体的学说。黑格尔指责康德“自谦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为“缺乏深思”的一种“浅薄作风”。在他看来,康德所说的那种独立于意识之外、不可知的物自体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实际是“一个极端抽象、完全空虚的东西”,“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如此,物自体就没有超出思维、自我之外,就不是不可知的,甚或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其次,与康德关于现象与本质(作为物自体)绝然对立、通过现象不能认识本质的观点相反,黑格尔认为本质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本质性在现象中出现,所以,现象不单纯是没有本质的东西,而是本质的显现”。“当我们认识了现象时,我们因而同时即认识了本质”。可以看出,黑格尔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批判,是要清除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不可知论,以建立其以理性为基础的绝对唯心主义同一哲学。
(14)、在西方近代两位大哲学家,一位是康德,一位就是黑格尔,他们在国内的影响力不分伯仲。
(15)、叔本华还将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神学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哲学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黑格尔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宗教神学,它的全部内容就是为下列宗教信条“提供一个哲学基础”:“存在着一个上帝、造物主和宇宙的统治者,一个被赋予知性和意志的人格的,因而也就是单个人的存在,她从虚无中创造出了世界,并且用她那崇高的智慧力量和仁慈统治这个世界”。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观念实际上扮演了基督教中上帝的角色。根据上述状况,叔本华把黑格尔哲学称作“故弄玄虚的神秘主义”,说它是经院哲学的“单纯的模仿”,是“应当能代表基督教的一种怪物”,“而且和经院哲学一样注定是为神学服务的。
(16)、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唯物主义。在叔本华看来,唯物主义也是一种错误的哲学,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它也不懂得主客体二者是互相联系、互为存在前提的,主体既不能独立于客体并产生客体,客体也不能独立于主体并产生主体。“须知‘没有一个客体无主体’就是使一切唯物论永不可能的一条定律。”由于唯物主义与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犯了同样的错误,因此叔本华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流行也助长了唯物主义的传播:“当今一代学者的头脑被黑格尔的胡说搅乱了:他们不会反思,既粗俗又胡涂,完全沦为一种从蛇妖的蛋里爬出来的浅薄的唯物主义的牺牲品。”“……早就埋伏在那里的唯物主义便昂起头来,与它的伙伴、有时也称作人道主义的兽道主义手挽着手大出风头。”叔本华在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他对于这一哲学特别痛恨,他在写给弗劳恩施塔的信中表示了对这个“被人们供上神几的复活了的德谟克里特”的忿恨之情。
(17)、叔本华在分析黑格尔哲学错误的基础上还进一步揭露了它在当时德国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18)、意志的否定,包括禁欲和死亡(自杀亦在其内)。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愈是激烈,则痛苦愈大,即:
(19)、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也是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存在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20)、“思辨的思维唯在于思维把握住矛盾并在矛盾中把握住自身。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或者说乡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
5、叔本华和黑格尔的故事
(1)、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句被无数人熟知的话,其实也是叔本华对于人生的态度。
(2)、夹杂着对位处哲学界顶端的学术明星的挑战的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也夹杂着一点对其理论的不屑一顾,或许还夹杂着早先阅读那些晦涩的著作时的头晕目眩,叔本华真是恨透了黑格尔。
(3)、后来的不少哲学史学者和传记作家们,认为叔本华“仇恨的种子”是从他到柏林大学讲课之初“种”下的。罗素说,叔本华“竟自负到把自己的讲课和黑格尔的放在同一个钟点;他既然没能将黑格尔的听讲生吸引去,不久就停止讲课”。据说,叔本华的第一堂课只来了六个学生听讲,后来就剩了两三个,再后来就没学生来了。他第二次开课也是如此,于是不得不离开学校。又据说,叔本华离开时曾愤懑地说:“真正智慧的人反而得不到赞赏”。这能用“羡慕嫉妒恨”形容么? (谢林)
(4)、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的。生活是意志的表达,意志是不能满足的源泉,但生活总是追求这种不能满足的源泉,所以生活是痛苦的。他们的哲学观点是相反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客观和独立的,世界的发展是不同发展阶段绝对精神的表达。叔本华的意志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生存意志的内在驱动力驱动的。
(5)、叔本华认为让学生们耗费大量宝贵的时光去研究“荒唐”的黑格尔哲学,不仅“毒害”了他们的思想,而且带坏了整个一代人的学风。他指出,当时德国学术界缺乏严肃认真的研究空气,既不认真研究前人伟大的哲学思想,也不认真研究现代科学知识,但是“每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对一些曾经使最伟大的思想家大伤脑筋的问题随便发表意见”。一些庸俗之辈拙劣地模仿黑格尔构造哲学体系,“唱起哲学的高调,把宇宙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演绎法,从绝对中推演出来,这种推演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厌烦”。
(6)、但是,我们知道辩证法,是最原始,最低级、也是最广泛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律,其实就是辩证法。黑格尔“绝对精神”有积极一面,同时深受康德影响。但他用辩证法做为方法论证,其实是个败笔。
(7)、叔本华根据自己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对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态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责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没有能力来评价康德的伟大的功绩”,他们对康德哲学的了解“不过是一些凤毛麟角以及纯粹的外表”,他们“误解了康德的体系”,他们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胡扯”,“没有能够有力地反驳”,只是“笨拙而粗鲁地攻击”,“就像是野蛮人在向他们所不熟悉的希腊神像掷石头”。叔本华告诫德国青年千万不要通过黑格尔的著作去学习康德哲学,那样只会使他们“扭伤了、损坏了头脑”,而不能“追随康德那种意味深长的探讨”。
(8)、他以“善”和“良心”的关系说明了这一点。“善”就是被实现了的自由,世界的绝对最终目的,“良心”是作为个体的人在内心对善的把握和判断,但是判断良心是不是真正的善,不能以“主观自我确信”为标准,仅仅是建立在主观自我确信基础之上的善,有时候很可能就是善的反面——恶。“我们仅仅谈到抽象的善而已,良心还不具有这种客观内容,它只是无限的自我确信。”“良心如果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西。”
(9)、黑格尔之所以把理性看成是人的本质乃至世界的本质,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理性。“人类自身具有目的,就是因为他自身中具有‘神圣’的东西,——那便是……称作‘理性’的东西。”叔本华之所以强调非理性的意欲是自在之物,是因为他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理性是次要的方面,人与动物相同的非理性的意欲才是本质的东西。“人与动物之中本质的和主要的东西是相同的,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并不在于首要的、原则性的、内在的本质、人与动物的差别其实只在于次要的方面,在于智力、认知能力的程度方面——由于人类获得了名为理性的抽象认知机能,人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相比之下,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无论是精神方面还是肉体方面,却是远远大于两者在智力上的差别。”
(10)、叔本华与黑格尔相反,叔本华认为,那种促使人们作出公正和仁爱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性,人们的智力和文化修养对人们道德行为的影响是次要的。叔本华指出,利己心、恶毒心、同情心是人的行为的三种推动力,其中,只有同情心才具有道德价值。他认为,产生出具有道德价值行为的唯一源泉是同情、“那就是司空见惯的同情现象,亦即首先对别人的痛苦有一种完全直接的、独立于所有其他考虑的切身感受和关注;然后,通过这种感受和关注,避免或消除别人的痛苦。这种同情才是发自内心做出的公正和仁爱行为的真正基础。只有发自同情的行为才具备道德的价值;而出于任何其他动因的行为都不具有这种道德价值。”叔本华认为,正是受同情这种直接推动力的驱使,一个人会不假思索地对别人施以援手,有时候甚至不惜置自己生命于危险之中而不顾,而所帮助的又是自己素昧平生的人,在整个过程中想到的只是眼前所见的别人的巨大危险和困境。同情作为唯一并非是利己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唯一真正的道德推动力。“在每一天和每一刻,同情都在发挥着明确的、确实奇妙的作用。谁又敢否认:同情每天都在制止着许多不公正的行为,不少的善良行为也是受到同情心召唤的结果——而做出这些经常让人意想不到的好事的人,并没有抱着获取奖赏的希望。谁又会否认:只有对那些全因同情心的作用而做出的善举,我们所有人才会怀着崇敬和感动,无条件承认这种行为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人与人之间发自同情心的互助,与那些出自某些理性考虑、由概念组合而成的抽象和普遍的严格的责任戒令相比,我们对前者肯定抱有更大的期望。”叔本华指出,同情心是产生无私行为的唯一源泉,并因而是道德的真正基础,不需要抽象的知识,只需要直观的认识和对具体事情的理解,同情心用不着多少思想的中介就可以马上作出反应。
(11)、在认识论上,黑格尔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他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理性认识对象是理性自身的思想,认为理性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自身。黑格尔说:“康德哲学的主要作用在于曾经唤醒了理性的意识,或思想的绝对内在性……但它绝对拒绝接受或容许任何具有外在性的东西,这却有重大的意义。自此以后,理性独立的原则,理性的绝对自主性,便成为哲学上的普遍原则,也成为当时共信的见解。”虽然,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理性认识的对象是理性自身的思想,但他不同意康德对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划分。黑格尔认为,理性不仅能认识现象,而且能认识自身,理性认识的结果不再是自在之物,康德眼中的那种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不存在的,它其实是“一个极端抽象”的东西,“不过只是思维的产物,只是空虚的自我或不断趋向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既然自在之物是思维的产物,那么它就不可能是不可知的,甚至可以说“再没有比物自体更容易知道的东西了”。这样,黑格尔通过理性认识理性自身,克服了康德哲学中的不可知论,取消了康德关于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划分。
(12)、虽然叔本华以获得任何能被他用于贬低这位绝对精神哲学家的信息为乐——他甚至还嘲笑过J.T.赫尔梅斯(J.T.Hermes)那本极其畅销的感伤小说《苏菲从梅美尔到萨克森的旅行》(SophiesReiseVomMemelnachSachsen)是黑格尔最喜欢小说之一的事实——但他对黑格尔的敌意不仅仅是出于他对黑格尔在德国哲学界崇高地位的妒忌。尽管叔本华将自己哲学与学术道路的失败都归罪于黑格尔的做法有失公允,但他的憎恨却是因为他觉得黑格尔是一个将寻求个人利益的提升置于真理的推进之上的伪哲学家而进一步地加深。这同叔本华所持的真理是哲学唯一目的的信念直接抵触。
(13)、这篇文章,我将从他们对康德哲学体系的批判和继承发展,具体说说他们的哲学思想区别。黑格尔建立了辩证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从康德出发,但并没有在康德面前停却下来,他一方面吸收了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另一方面又去掉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论成份,从而建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14)、其次,这个绝对观念又是如何创造出世界呢?叔本华指出,黑格尔哲学是“把宇宙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演绎法,从绝对中推演出来”,而在他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因而也是错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点:第叔本华认为认识主体理性与客体认识对象(世界万物)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与客体同时,主体已立即同在,相反亦然”,在它们之间,“既不能在客体对主体、也不能在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上安置从后果到原因这一关系”,不能说一方作为原因产生另一方。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恰恰在于不懂这一道理,误将理性作为客体产生的原因。
(15)、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16)、在黑格尔看来,对思想王国,作哲学的阐述,即是说从思维本身的内在活动去阐述它,或说从它的必然发展去阐述它。
(17)、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情和理的天平失去了平衡,人们更多地关注由理性的片面发展带来的物质世界,而忽视了真正体现人的幸福的情感精神世界。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研究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由科技的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丰裕并没有使人们更加幸福的事实,主张关注人的情感精神世界,找回人的精神家园。
(18)、意欲作为自在之物,构成了人的内在的、真正的和不可消灭的本质。“意欲是构成人的真正、基本的部分,而智力只是从属的、有条件的和派生的。”“我们可以这样说:智力是第二现象,而机体则是第一现象。也就是说,机体是意欲的直接显现;智力属于这有形的世界,而意欲则是形而上的。”“在所有动物生存中,意欲是首要的和实质性的东西,而智力却是第二性和附加之物;事实上,智力只是为意欲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
(19)、尽管叔本华这一不久便为全体哲学系教授所知的要求着实傲慢无礼,但他涵盖了四类不同动机的试讲还是被安排在了1820年3月13日的下午一点。试讲是在所有教授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在其后的口试环节当中,黑格尔与叔本华之间发生了小小的争执。绝对之物的哲学家不满于意志的哲学家对于诸多动机的论述。黑格尔问道:“当一匹马卧倒在大街上时,其动机究竟何在?”叔本华答道:“是那身处其下、与这一疲劳的马容易出现的倾向息息相关的大地。如果它所站的地方濒临深渊,那它就不会卧倒在地了。”黑格尔希望他进一步加以阐明:“您认为动物的机能类似于动机?因此说,心脏的跳动、血液的循环等都是诸多动机的结果?”叔本华反驳道:“这些不叫动物的机能。在生理学中,人们将它们称之为动物身体的有意识活动。”之后,他援引了阿尔布莱希特·哈勒(AlbrechtHaller)《生理学》(Physiology)来支持自己的论断。然而黑格尔进一步发难,“哦,但人们并非将其理解为动物的机能。”
(20)、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1)、“世界除了表象和意志之外,就不能再是别的什么了。任何人都能看到自己就是这意志,世界的内在本质就在这意志中。同时,任何人也能看到自己就是认识着的主体,主体的表象即整个世界。”
(2)、其实,叔本华和黑格尔前世无冤后世无仇——黑格尔大叔本华18岁,1770年生于斯图加特;叔本华则出生于但泽一个富商家庭,但泽就是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这两个地方离的远着呢。 (叔本华)
(3)、也看到了幸福和痛苦、生和死的相对性,但从总体来看,叔本华这种唯意志论的人生观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
(4)、叔本华这种唯意志论或意志第一论,包括如下一些主要论点:
(5)、虽然他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看到理性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他贬低、抹煞理性的作用,夸大主观的直观、意志的作用,建立一种唯意志论的反理性的哲体系,其具体内容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世界是我的表象”在叔本华看来世界有两面:一面是表象;一面是意志。
(6)、叔本华倒不是只对黑格尔这样。他是德国另一个哲学家费希特的学生,后来对自己的老师也是一副不屑的表情。还有一个谢林,也是当时有名气的哲学家,叔本华同样看不上。对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他都一言以蔽之地称之为“哲学的空谈家”。这种仇恨延续到他的晚年。 (罗素)
(7)、在本体论上,黑格尔是理性主义者,理性是黑格尔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就是描述理性的发展过程的,“除了理性外更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理性是绝对的力量”。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世界和人不过是理性的外化。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过程,理性不断地把潜藏在自身中的东西实现出来,就像大树和小草把潜藏在种子中的东西实现出来一样。当然,黑格尔并不否认非理性如情感、热情等因素的存在。黑格尔指出:人们的“需要、热情和兴趣,便是一切行动的唯一源泉”,“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但是,在黑格尔这里,非理性的热情与情欲只不过是理性的工具,是理性借以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黑格尔把理性利用非理性实现自己目的的机巧称为“理性的狡计”。在他看来,非理性只是为理性服务的奴隶,它始终不能逃脱理性这只如来佛之手。
(8)、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将绝对精神视为世界的起源。绝对精神不是超越世界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精神现象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替代、发展和生命的永恒过程是绝对的精神本身。
(9)、本文的“理”即理性,“情”即情欲、意欲、情感、同情等,属于非理性,叔本华更多用的是意欲、同情。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具体体现在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观上。
(10)、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包含合理成份,也存在一些错误。这一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11)、叔本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坚持着自己的真理观,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12)、也许只是因为,哲学是他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这部分令人向往和感动,而生活终究是私人的堕落的东西,因此也无法怪罪。
(13)、应当说叔本华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的分析,以及对其宗教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要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叔本华的批判与后来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管两人批判的立场并不一样。费尔巴哈在分析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时也曾指出:“思辨哲学的绝对或无限,……不过是不加规定的、不确定的东西——抽去一切规定的抽象”。“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进程,是一种颠倒的进程,这样的道路永远不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实在”他还揭露,“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学说,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的、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等等。但须指出的是,叔本华提出类似于上述的判断却要早于费尔巴哈数十年。
(14)、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实际是“一箭双雕”:既射中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又射中唯物主义。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其错误荒谬不下于黑格尔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扫清道路。
(15)、1966年,《词与物》出版,作者是萨特之后一代法国知识分子中最耀眼的那颗明星——福柯。《词与物》大概可以算得上福柯最“结构主义”的一部著作,而此时,与福柯一同挑战萨特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思潮的,就是各位结构主义者——虽然他们的思想彼此之间迥然不同——杜梅泽尔、罗兰·巴尔特、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和拉康。
(16)、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17)、叔本华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从商的人,后来转行去做哲学,却也做得挺好。
(18)、叔本华哲学同样渊源于康德哲学。叔本华公开声明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是,他对于康德物自体学说的态度却不同于黑格尔。他称赞“康德的最大功绩是划清现象与自在之物(两者之间)的区别”。他接受了康德把世界二分化为现象与物自体的观点,承认在现象之外存在着理性认识所不可及的物自体,并将这一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19)、黑格尔哲学思想标志着传统理性主义的完成,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则是非理性主义的开端。
(20)、第十章法兰克福的哲学家《论自然中的意志》自由是个谜《论人类意志的自由》 倡导同情的哲学家《论道德的基础》.为素描着色当两者以我的名义聚在一起之时无法无天的乌合之众(Canaille)写给世人的哲学附录与补遗第十一章声名乍现,生命尽头成名的喜剧没有意志,没有表象,没有世界参考文献
(1)、所以,有些学者认为,黑格尔是近代哲学的堕落。他也无法与康德相提并论。
(2)、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的忙忙碌碌无非是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人生原是一个大悲局,人生却全是痛苦。
(3)、叔本华说黑格尔哲学是“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话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是“只有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
(4)、第一章意志的肯定但泽汉堡勒阿弗尔伦格的私人学校第二章交易之旅
(5)、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6)、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7)、因此,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从康德的哲学出发的,同时又扬弃后者,发展了后者的理性思维,建立了庞大的辩证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8)、与此同时,黑格尔也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在他之后,现代哲学开启了。一方面,他是他之前哲学的总结,另一方面,他又深深影响着他身后的无数哲学家。
(9)、叔本华认为,正是受同情这种直接推动力的驱使,一个人会不假思索地对别人施以援手,有时候甚至不惜置自己生命于危险之中而不顾,而所帮助的又是自己素昧平生的人,在整个过程中想到的只是眼前所见的别人的巨大危险和困境。同情作为唯一并非是利己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唯一真正的道德推动力。“在每一天和每一刻,同情都在发挥着明确的、确实奇妙的作用。谁又敢否认:同情每天都在制止着许多不公正的行为,不少的善良行为也是受到同情心召唤的结果——而做出这些经常让人意想不到的好事的人,并没有抱着获取奖赏的希望。谁又会否认:只有对那些全因同情心的作用而做出的善举,我们所有人才会怀着崇敬和感动,无条件承认这种行为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人与人之间发自同情心的互助,与那些出自某些理性考虑、由概念组合而成的抽象和普遍的严格的责任戒令相比,我们对前者肯定抱有更大的期望。”叔本华指出,同情心是产生无私行为的唯一源泉,并因而是道德的真正基础,不需要抽象的知识,只需要直观的认识和对具体事情的理解,同情心用不着多少思想的中介就可以马上作出反应。
(10)、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纯理性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是彻底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它有两个特点:第纯思辨的理性体系这种纯思辨的体系,就是以理性概念为本原的体系。它以绝对概念为出发点,以绝对精神为归宿点,整个哲学体系就是概念运动的体系。
(11)、叔本华认为所有一切表象中可以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概念)。他非常强调感
(12)、20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思想界,各种思想风潮层出不穷,往往是在前的潮流还正风靡之时,对其的批判就接踵而来。萨特作为法国一代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也要接受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挑战。
(13)、不过对在德国如日中天的黑格尔来说,叔本华的名号只在他脑中一闪而过。看着眼前爆满,过道上也坐着人的教室,黑格尔只轻蔑地一笑,便将叔本华抛诸脑后。毕竟无需亲自查看,仅凭旁人的一点蜚语,就能想象出,仅有五个学生来听课的叔本华,在讲坛前是多么落寞。
(14)、叔本华对黑格尔的敌意表明了他对哲学所怀激情的阴暗面。黑格尔是叔本华哲学上的敌基督,这一观点使叔本华不会去寻找两人哲学中任何相关联与相类似之处,而这一直都是叔本华为进一步证实其哲学所作努力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未去就黑格尔这样做过,而他也从未想过要这样做。但两人都坚称,用黑格尔的话来说:“任何真正纯粹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或许,作为这两位哲学家都希望加以否认的谢林留给世人财富当中的一部分,他们都同意以下观点:一切事物的本质都具体表现为千差万别、互为对立的现象,这种独一无二的本质在其显现于大自然各个等级的过程当中向着更具表现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迈进,直至其达到人类这一巅峰物种。对这两位哲学家来说,笛卡尔哲学对心智与物质、智性与自然所作的截然区分乃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大自然就其自身而言是变动不居、难以用牛顿物理学那僵死、机械的世界观来加以解释的。这两位柏林大学的同事像歌德一样都对数学知识持贬抑态度,认为它仅仅有助于理解自然中较为低级领域的纯粹形式上的东西,无法对有生命的存有进行描述。两位哲学家都从根本上对怀疑论绝无好感,而对宗教情感深为赞同,都认为只有哲学才能最终将基督教用比喻所表达的深刻真理有力地阐述清楚。他俩都自视为传承了康德的洞见而又超越了这位柯尼斯堡的智者。对他俩而言,哲学一直必须关涉的乃是普遍之物,它必须满足于描述世界为何是其所是,而非满足于规定其应当如何。
(15)、 叔本华的思想是一个典型的反理性的哲学体系。
(16)、他谈人生的智慧,可是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
(17)、亚瑟·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
(18)、叔本华对于他的万古长存说清晰有力的阐述是真实可靠的,尽管它也是精到明智的。他对当代政治并无兴趣。事实上,政治哲学本身在他思想中是阐述得最少的领域。然而,在强烈表达了他对那些倾心于影响现有政治事务的自诩的哲学家蔑视的同时,他也告诉自己的老教授,他并非那些正在被统治者从大学清除出去的颠覆分子或煽动民众者中的一员。在科策布被刺之后,诸如奥地利亲王克勒门斯·温策尔·洛特·梅特涅(ClemensWenzelLotherMetternich)利用这一暗杀事件将贵族对革命的恐惧转化成了对任何会威胁到现状的变革的反对。1814年8月6日至31日,包括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三世(FriedrichWilhelmⅢ)在内的德意志统治者在卡尔斯巴德碰头,签署了“卡尔斯巴德法令”(KarlsbadDecrees)这一系列旨在镇压变革的残酷政治措施。卡尔斯巴德法令将使任何一位对现存社会制度构成威胁的德意志大学员工被解雇成为可能。这些所谓的“煽动民众者”被从所有德意志大学中给清除了出去。法令还规定设立一个密切监视德意志邦联内部出版物的审查委员会以及一个位于美因茨的负责挖出任何潜在颠覆势力的委员会。
(19)、应当说叔本华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的分析,以及对其宗教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要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叔本华的批判与后来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管两人批判的立场并不一样。费尔巴哈在分析黑格尔哲学的错误时也曾指出:“思辨哲学的绝对或无限,……不过是不加规定的、不确定的东西——抽去一切规定的抽象”。“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进程,是一种颠倒的进程,这样的道路永远不能达到真实的、客观的实在”他还揭露,“黑格尔关于自然、实在为理念所建立的学说,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的、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学说”等等。但须指出的是,叔本华提出类似于上述的判断却要早于费尔巴哈数十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juzi/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