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辟句子 > 精选俄国列夫.托尔斯泰126句文案

精选俄国列夫.托尔斯泰126句文案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1、托尔斯泰简介50字以内

(1)、“您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2)、“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3)、400多年前的明代画作中,道教八仙被传神地描绘了出来!

(4)、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5)、《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一方面在对比中揭露贵族军官的道德低下,歌颂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英勇牺牲精神;另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道德完善的探索和心理内涵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争生活的描写,为其日后创作《战争与和平》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6)、世间一切智者,总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7)、D.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8)、“可以在这里谈话。”副典狱长说完就走开了。

(9)、“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10)、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11)、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12)、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3)、引用。本段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夸张的修辞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14)、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总是深谋远略。

(15)、“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16)、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17)、只想到开始,也要想到发展,而尤其是不能不想到结局。

(18)、每当涉及俄国小说家,那么通常与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和 契诃夫(Chekhov)并列在一起的就是他的名字。

(19)、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20)、太白路、太乙路、太华路、太岳路,西安这几条大街蕴藏着哪些道教文化?

2、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1)、《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2)、“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

(3)、“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4)、我(作者)为托尔斯泰对老子的解释感到担心,——一个明显的理由就是,人们往往是先入为主的。

(5)、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6)、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7)、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8)、托尔斯泰继续认为自己是一个基督徒——甚至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但他如饥似渴地想占有所有人类所创造的、优秀的、最富道德意义的精神财富,他允许自己去干作为基督徒所不能容忍的事:他将多神教(偶像崇拜)的著作与作为上帝启示的福音书同等看待,甚至:他以前者去补充后者。

(9)、《黑暗的势力》(1886)揭露金钱的罪恶,同时宣扬拯救灵魂的说教。

(10)、第二部分(⑥-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11)、“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

(1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运用明喻和夸张来描绘托翁的目光是为了体现其目光的敏锐与犀利,具有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

(13)、每个人在对方面前都在演戏,可是谁也没有欺骗谁。

(14)、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5)、(2)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的时候。

(16)、工作进行得很不容易,时断时续,但它已经成为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一点可从托尔斯泰在9月份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中清楚地看到。

(17)、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

(18)、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宁称赞他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19)、“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20)、看重精神生活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永远自由,做人的自由,做事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自由本义上的自由。

3、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资料

(1)、工作进行得很不容易,时断时续,但它已经成为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日常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一点可从托尔斯泰在9月份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中清楚地看到。

(2)、这位道士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人物原型,建功立业、学道修真两不误

(3)、做人得好好控制自己的同情心,否则比麻木不仁危害更甚。

(4)、“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5)、统编教材本着“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格外重视,新增了大量古诗文和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6)、太白路、太乙路、太华路、太岳路,西安这几条大街蕴藏着哪些道教文化?

(7)、(1)课文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8)、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9)、我不愿意栓住自己的手脚,我要随时为你保持自由。

(10)、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1)、“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

(12)、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13)、从清末绘制的《清西安府图》里,感受这座道观的沧海桑田!

(14)、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在英国就学时就喜爱托尔斯泰的甘地大为震动,于1909年开始与托翁书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

(15)、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6)、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 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

(17)、所以他们那个年代的名人互相都认识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

(18)、同情有点像吗啡,它起初对于痛苦确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疗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毒物。

(19)、    后事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或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20)、(3)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刻画托尔斯泰这一形象的?

4、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1)、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等教育杂志。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

(2)、女儿扑了过去,看见孩子还活着,高兴得哭了。

(3)、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就是顺着这股潮流开始写他的小说。许多俄罗斯的有钱人开始以邀请作客或以通信的方式与西欧人士开始交往。

(4)、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茨威格的《三作家》中记述了他。

(5)、你是我的一切,而别人只不过是从我生命边上轻轻擦过的路人。

(6)、在信中,日常生活与富于崇高意味的精神劳动交织成一幅奇异的画面:“丹尼娅正忙于写信和动身前的准备,连画都不画了。孩子们去采集收获过的苹果园中的苹果……廖瓦好像胖了一些。E.и.波波夫在替我抄写手稿。我和他在重读和修改深刻的思想家老子的作品的译文,每一次我都怀着巨大的喜悦,聚精会神地去理解和用心地翻译,我是参照着法文译本和更加出色的德文译本工作的。”

(7)、崎岖(qíqū)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8)、《阿尔别特》(1857~1858)和《琉森》(1857)都是写艺术家的。前者的中心思想是“自由创作”问题,作品中宣称“美是人世间唯一无可置疑的幸福”,是作家一度醉心“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的产物。

(9)、不过,福音书在他所列举的书目中居于末尾——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作家思想观点的演变。

(10)、高尔基: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11)、(3)本文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刻画托尔斯泰这一形象的?

(12)、晚年时期的托尔斯泰内心总是很矛盾,很痛苦,所以,在1910年的10月份,80多岁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在路上患了肺炎,11月,在一个小车站去世。死后,被埋葬在家乡的森林里,没有墓碑,也没有十字架。后来,著名作家茨威格曾去拜访他的坟墓,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13)、每一种新的认识都可以使年轻人精神振奋,只要一旦受到某种感情的鼓舞,他就可以从中取之不尽,这正是青春的意义。

(14)、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15)、暑假来临,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上册高清电子课本和每一课课文朗诵、图文讲解等资料包,各位家长可以暑假给孩子看一看,提前预习新课文!(建议老师转发到班级群)

(16)、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来自于他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他又用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17)、“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运用明喻和夸张来描绘托翁的目光是为了体现其目光的敏锐与犀利,具有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

(18)、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19)、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一生都用他深邃、博大而平静情怀悲悯关照万物。而他最后的安息之地,没有墓碑和十字架,平静而安详,一如托翁本人。

(20)、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带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

5、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相关资料

(1)、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2)、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3)、“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她们一发现这事,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4)、⑪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文中指目光锐利。 

(5)、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6)、“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句中的“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各指什么?

(7)、国王,可以说是一架报时巨钟的主发条,它无情地规定了作息时间。从生到死的一举一动,从清晨起身到暮夜上床,甚至爱情嬉戏的瞬间片刻,不属于他自己。

(8)、第6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托尔斯泰的目光目的是什么?

(9)、1910年冬,寻求肉体与精神解脱的八十三岁高龄的托尔斯泰悄然离家出走,一周之后即溘然长逝于一个凄凉的小车站。他死后留下一部他没有看到最后出版、却是他一生思想精华之所在的著作,就是哲学论集《生活之路》。《生活之路》内容庞杂,写作却如同经书般简洁和朴实。托尔斯泰力求“以使它们更加简明,使它们适应所有的人,适应每一个人”,这部有《圣经》般内容的大书,成为一部通俗的写给大众阅读的生活哲学。

(10)、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 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

(11)、看重精神生活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永远自由,做人的自由,做事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自由本义上的自由。

(12)、1857年,游历西欧,写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总结提出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

(13)、正是因为这双眼睛看社会太透彻,他才对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失望,而他却无法从这种社会中解脱出来,从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14)、托尔斯泰在读过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开始逐渐转向该书所宣扬的苦行禁欲的生活。

(15)、苦难只能激发出人的潜能,而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

(16)、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17)、《安娜·卡列尼娜》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18)、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9)、“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0)、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1)、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2)、在稍后的3月,他又写信给契尔特柯夫:“我正沉缅在中国的智慧之中。极想告诉您和大家这些书籍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教益。”(同前,第85卷第30页)

(3)、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

(4)、托尔斯泰34岁的时候,和17岁的妻子结了婚。从此,将全部时间用在文学创作上,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世界名著。

(5)、晚年时代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为自己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

(6)、今天,为大家带来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家(茨威格)!

(7)、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8)、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9)、本文作者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10)、本文作者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肖像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11)、《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12)、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13)、(2)列夫·托尔斯泰是          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          、          。他被列宁称为“          ”。 

(14)、真正的关心是不可能像电路插销一样随意插上拔下的;凡是关心别人命运的人,一定要失掉一些自己的自由。

(15)、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

(16)、《一个地主的早晨》讲述的是一个地主在自己庄园里的改革,反映托尔斯泰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7)、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18)、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19)、但在当时,他对待基督教理论的态度已经相当随便了——他未能与僧侣们找到共同语言。正是在这个对托尔斯泰而言是不同寻常的时刻,当代试图靠近正统的东正教失败之后,他接触到了老子的学说。

(20)、⑦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1)、从托尔斯泰所选译的老子名言中可以看出他对老子学说的理解:开头部分是列夫·托尔斯泰所认为的讲述难以言传的自然的名言;第二部分则全部取自老子的诗体名言(它被誉为“人类的慰安”)。

(2)、“我知道,我相信,您是没有罪的。”聂赫留朵夫说。

(3)、《教育的果实》(1891)以贵族和农民的不同生活方式为冲突的基础,讽刺前者的游手好闲和精神空虚,表达后者因缺乏土地而产生的强烈愤慨。

(4)、这在他生前没有发表,原因也许在于作家本人意识到文章写得有些幼稚、也必定是肤浅的。

(5)、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6)、⑦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