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辟句子 > 精选禅宗 经典88句文案

精选禅宗 经典88句文案

禅宗经典佛经

1、禅宗经典佛经有哪些

(1)、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2)、此外,在现存的佛经中,几乎肯定没有“如来佛祖的原始词”。

(3)、《法华》是《妙法莲华经》的一个简称,是天台宗的根本典籍。

(4)、而惠能是属于天才的修行,认为佛就在自己心里,和自己只有一层薄纱之隔,只需要一个契机来捅破这层薄纱,就可以顿悟成佛。

(5)、有一位值殿的官员,经常看到这种情形,于是向云门禅师请示法要,云门禅师总是一默,并不作答。

(6)、本经系如来成道后之第二个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故亦称初顿华严。

(7)、无碍者,自在通达也,如灯光互相涉入,并无障遮,故《净名》云:“心常安住,无碍解脱。”牛基本全白,净能夺染,善即排恶,忍力已充,德树已建,前非已荡,后过不成,人牛呈现难得的快乐祥和,牧童安闲自在,于青松底下,横吹笛短,可不活泼。绳索既除,厩枥亦废,牛露地玩逗而眠,如婴孩般天真无邪。恶念几尽,恶障几除,可谓不治昏沉,昏沉自退;不除散乱,散乱自却,所作所为皆合天性,何须防范。

(8)、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自有其宣扬教义的经典、一套固定的仪式、必须遵守的戒律和礼拜的对象等等,但自慧能以后的中国禅宗把上述一切都抛弃了,既不要念经,也不要持戒,没有什么仪式需要遵守,更不要去礼拜什么偶像,甚至连出家也成为没有必要的了,成佛达到涅槃境界只能靠自己一心的觉悟,即所谓“—念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这就是说,人成佛达到超越的境界完全在其内在本心的作用。

(9)、一行(683年~727年),佛法名号。中国唐代着名的天文学家和释学家,本名张遂,一说邢州巨鹿(今河北巨鹿)人,一说魏州昌乐人(今河南省南乐县)。唐高宗弘道元年生于武功县,玄宗开元十五年卒于长安华严寺。

(10)、神秀是一直在做加减乘除,而惠能只做了一件事,叫归零。

(11)、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12)、“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13)、这就是所谓“德山棒,临济喝”。这种方法是破除执着的特殊方法,目的是要打断人们的执着,一任自心。照禅宗看,人们常因有作执着而迷失本性,必须对之大喝一声,当头一棒,使之幡然觉悟,自证佛道,故佛果禅说:“径山棒,临济喝,并是透顶透顶,直捷剪断葛藤,大杖大用,千差万别,会归一源,可以与人粘去缚。”义玄的老师在其《传法心要》中说:

(14)、你心中光明,看人家就光明,你若阴暗,看别人又怎可能明亮。

(15)、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6)、心地,就是自性。你自性里含藏着一切的种子。现在由得到及时之雨,普遍来滋润这一切的种子,所以都生出菩提芽来了。顿悟,立时明白。你要知道有情的众生,你明白结果就要开花,开花又要结果。菩提妙果,自然就成就了。

(17)、虽然心不动,人不动,但荆棘在动啊,它在不停的生长。它强任它强,明月照大江。它横任它横,清风拂山岗。正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我心在动。我心不动,则荆棘亦不动。

(18)、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19)、世间万物既是实相,又是虚相,然而又非实相,也非虚相。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20)、电影于90年代初期上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寻求道法、想要开悟了悟之人。时至今日仍是禅宗题材的经典之作。今天再次和大家推荐和分享这部经典电影,电影里的每句话都值得我们细细参悟体会,相信每次观看都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2、禅宗 经典

(1)、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2)、在《坛经》中,“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五祖说你这偈子没有见性,到了门外,未到门内。说他到了门外,是说他的路没有错,就只差那个门槛没有迈进而已。“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尽管他的方向是对的,但终究没有迈入这个门槛,于无上菩提仍然是了不可得。

(3)、图中“心牛”白已胜黑,善已胜恶,净已赢染,前非已淡,后过难成,随地不长恶芽,随处碧云芳草,牧童即可“归去不须牵”,孩儿不使坏,何须打屁股,这就是不修而修的基础前提,否则,善根未深,德树未成,忍力未就,得的倒是“般若丛林岁岁凋,无明荒草年年长”。

(4)、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5)、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6)、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汉传佛教的流派之此宗以为所依,故称为华严宗。以唐之帝心杜顺和尚为始祖,云华智严法师为二祖,贤首法藏法师为三祖,清凉澄观法师为四祖,圭峰宗密禅师为五祖。宋朝加入马鸣、龙树而为七祖。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因法藏受封贤首国师,故此宗或称为贤首宗。

(7)、禅师笑着答道:“不可思,不可议,所以说不可思议。”

(8)、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9)、鸠摩罗什(344-4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世代为相,倜傥不群,驰名遐迩。

(10)、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11)、《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12)、“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13)、《八大人觉经》是我国翻译最早的经典之全经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内容极为重要。经文所列的菩萨八种觉悟,概括了一个佛教徒从初发心直至成佛整个修学过程的要义。这部经不但内容精辟、重要,而且译文典雅通畅,更便于读诵受持。

(14)、神秀是属于普通人的修行,认为佛是在遥远的彼岸,需要靠自己不停地努力才能到达。

(15)、“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言下即当下,见到自己的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不是别人给你见,也不是佛给你见,是念念自见。

(16)、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7)、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18)、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19)、不好的念头一定是有的,灭不掉的,与其花太大精力断除不好的,不如花精力培养好的,使不好的慢慢削弱,好的善的东西慢慢壮大,把不太好的东西慢慢移到一边,最后使好的东西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心像一个土壤,看你怎么去耕耘,看你怎么样去选择。——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0)、直到听闻佛陀即将入灭,才匆匆归来,继而做了最为重大的结集经典的决定,才有经典的流传后世,所以这位大迦叶尊者,也是每一位喜爱佛经的读者们需要深深地感恩的人。

3、禅宗经典佛经在线阅读

(1)、内而无杂,法界纯“心牛”爱乐无上白净之法,虚融自在旷达。图中日月交辉,海阔云朗,天地人混融,圣贤莫测。心泊无何为之乡,身游无尘垢之地,可不逍遥。

(2)、禅师问道:“居士说要以我的四大之身为座,可是这四大之身本来是空,你往哪里坐呢?”

(3)、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

(4)、《法华经》成立年代约纪元前后,最晚不迟于公元1世纪,因为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另外《大泥洹经》、《大般涅槃经》、《优婆塞戒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等诸经皆列举本经经名并援引经中文义,可见本经之成立年代较以上诸经为早。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5)、“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6)、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傅翕

(7)、但修习佛法不仅仅只有这一条路径,还有“教外别传”,即实践性宗派通过“心传”的方式来努力达到“宗通”的境界。

(8)、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9)、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0)、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一日傍晚,途中经金刚窟般若寺,遇见一位牵牛的老翁。

(11)、纷繁尘世,谁又可以活得真正简单,只借一丝禅意,简单,就好。执着和破执也无区别。

(12)、中国禅宗有一个“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据《指月录》载:

(13)、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

(14)、《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15)、赵州王前往拜访赵州禅师,赵州禅师并未出迎,坐在禅床上会见他,并且问道:

(16)、惠能,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据《新兴县志》记载,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14公里夏卢村,后与朗村女子李氏结婚。

(1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8)、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19)、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0)、“空手把锄头”一句,乍看似乎不通,既然是空手,怎么又说是把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又是骑水牛呢?人从桥上走过,分明是看到桥下的水在流,怎么说是桥流水不流呢?其实,这是禅师们从较高的境界来看待世界,希望我们从差别中来认识平等,从动乱中来认识寂静。只要我们心中澄明宁静,喧嚣之地也有静寂深林。

4、禅宗的经典是什么经

(1)、瑜伽宗又名唯识宗早期是印度弥勒,无著,世亲菩萨创立后由玄奘法师传入中国与其弟子窥机创立唯识宗,其主要经典分为六经十一论即 《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 密严经》《 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 辩中边论》《观所缘缘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 《分别瑜伽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十地经论》《集量论》《唯识二十论》。

(2)、这就是《六祖坛经》特别强调的,所以它说你要自己去转《法华》,不要被《法华》转。

(3)、人不也是如此吗,谁不是借了一副皮囊,百年人生,终究灰飞烟灭,化为尘埃。但谁又不是真实存在过呢。

(4)、禅宗认为,佛教中有重自悟的“宗门”和重经典的“教门”之间的分别。

(5)、“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6)、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7)、文道是个云水僧,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千里迢迢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礼拜道:

(8)、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9)、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0)、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1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

(12)、此后,慧可跟随达摩祖师,朝夕参学修行,长达九年,终于得其心要,继承衣钵,成为禅宗二祖。

(13)、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14)、所谓无常,就是佛性;所谓有常,就是一切善恶诸法的分别心。

(15)、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16)、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17)、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达到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思想。

(18)、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19)、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

(20)、禅师说道:“你的厚意我领了,但不可以妄语求安。”

5、禅宗 经文

(1)、为什么阿难尊者如是宣说,弟子们心头便不再疑惑呢?

(2)、雪峰禅师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心未安,怎敢自欺欺人?”

(3)、扫地为何?为了净地。净地为何?为了静心。静心为何?心静方能见众生,见得了众生,方能勘破生死,生敬天地之心,心无挂碍,无挂而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小西天狄道传奇》

(4)、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能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5)、图中童子其志坚定,其心淳谨,把系诸根,不让“心牛”起诸乱意;守护其行,免其踏人苗稼,可不仔细。

(6)、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7)、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诚吉州太和人也)。

(8)、阿难尊者因为是佛陀的亲堂弟,所以容颜与佛陀非常相似,佛陀入涅槃后,阿难尊者为众说法时,容易引起弟子们疑惑是否是佛陀复生,而一旦用如是我闻四个字开头,弟子们就都知道,不是佛陀复生,而是阿难尊者我,听闻代佛宣说,以去弟子们心头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