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辟句子 > 精选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语有哪些130句文案

精选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语有哪些130句文案

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

1、关于物候现象的谚语和诗句

(1)、(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    生2:像前面说的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3)、精读一节   品一品   (生动语言)     

(4)、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5)、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6)、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

(7)、明确:生甲: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8)、    师:真是有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呀!希望大家平时读书时,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呢?

(9)、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10)、大自然常常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秋天的落叶片片,春天的百花盛开,告知了天气的语言。炎热的太阳,闪亮的星星,诉说着时间的流失。蜜蜂的轻点水面,小鸟的高声歌唱,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 

(1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沉睡”“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地人格化,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句将大地“苏醒”后的种种现象一一道来,“次第”是依次的意思,贴切地写出了花开是有次序,先后开放,引人联想;“翩然”是动作轻快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小燕子飞翔动作的轻快活泼,进而体现了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孕育”一词,本义是怀胎生育,这里用拟人修辞,把植物的成长写得生动形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变黄”“簌簌”两个词语,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声色俱备,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三个词语贴切形象,抓住特征,富有表现力地渲染了冬季的萧条肃杀气氛。)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年年如是”,“是”是“这样”的意思,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准确概括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季节变化及景物特征,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候的概括说明。)

(12)、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13)、课文第一部分、第三部分、从第第三部分到第四部分,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4)、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15)、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16)、由影响程度的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 古今    

(17)、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得专门之智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想,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

(18)、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19)、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节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和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20)、    生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语有哪些

(1)、延伸探讨:物候的研究,在当今时代还有没有意义?“大自然的语言”,除了跟农业有关,还有什么应用价值?(如地震预报等。)

(2)、以人民为前提原则之下,大学无疑的应具有学术自由的精神。

(3)、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4)、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5)、九月间双季晚稻进入生长旺盛季节,需要水份较多,但这时我们东南沿海地区处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蒸发旺盛,天气晴朗,若这时天气湿热,雷雨阵阵,即所谓的“雷震秋”则可缓解旱象。这段时间是台风活动季节,因此“雷震秋”也是可能发生的,但如果这时候出现的是八月旱,则晚稻结穗直接受到影响。

(6)、(2)课下注释对作者身份的介绍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没有说“物候学家”。这一信息提示我们思考:①公认的科学分类体系里,是否存在“物候学”?②作者的研究领域,已经暗示了本文所写的“物候”,与气象、地理的深刻关联。教学中,要抓住这一本质联系,真正理解“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7)、    生3:我知道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四个因素。

(8)、列数字,用“四十多亿”“25亿”等数字具体准确说明泛大陆及其形成和分裂次数之多。

(9)、    生1:作者把物候知识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更能吸引读者,引发我们阅读的兴趣。

(10)、“候”的本义:守望;侦察。古代词语如:候火(烽火);候台(烽火台);候馆、侯楼(供瞭望用的小楼);候车(侦察敌情的战车);侯遮(侦探敌情);候徼(在国境线上巡察警戒)……(说明:古诗词中常见这些词语,有必要类推积累)

(11)、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训练“提取与整合信息”的技能。(为了读懂课文,必须进行“提取整合信息”)

(12)、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13)、这句话说的是南方,如果到了春分不下雨的话,今年的雨水可能会比较少,所以种稻子收成差了。

(1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5)、物候: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了影响,物候就是在动植物身上看到的这种影响;

(16)、第出于科普的要求,本文写得深入浅出,从人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逐渐深入地介绍科学知识。文章写得通俗易懂,几乎没有令人生畏的专业术语;多用口语话的短句,很少有结构复杂的长句。

(17)、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构成了初中三年六册教材里仅有的两个说明文单元。根据比较,本单元的教学不应再重复“抓特征”“讲方法”“品语言”的教学内容,而是要把重点放在“理清顺序”“读懂事理”“分析推理、质疑问难”方面。

(18)、物候学,可以说是“研究物候现象的科学”;也可以说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19)、(1)小学阶段,教师已经讲了各种说明方法;

(20)、这时的天气可能晴冷干燥,白天红日当空,气温较高,可是夜间散热快,气温急剧下降;也可能这时极地大陆气团与热带海洋气团旗鼓相当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产生低温阴雨天气。这时正值春耕播种季节,遇到这情况往往造成烂种烂秧,严重影响春耕生产的进行。

3、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有哪些

(1)、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2)、⑦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3)、立国虽暂,使蹈常习故,不求精进,即谓之老。立国虽久,使争荣斗盛,迈往无前,即谓之少。

(4)、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气象学、气候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对地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几十年坚持物候观测,所著《物候学》在农业生产实践方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影响我国的冬季风,每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开始影响我们东南沿海地区,次年三月份左右便逐渐退出本区。本地区二月中下旬开始气温逐渐上升,旬平均气温可达12℃以上,可谓大地回春了。

(6)、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越往高处越迟”和“越往高处越早”,“迟”和“早”两个词语,精准地体现了高下因素对物候的影响。)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实例,说明物候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进而说明本段中心,高下因素对物候的重要影响。)

(7)、 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8)、“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9)、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还学到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我们像作者一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也许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能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家乡的迎春花将在何时绽放它的花蕾,这算是《大自然的语言》送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10)、    师:你说得真好。看来通过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了解了这些物候现象,并且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11)、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12)、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13)、力诫学生勿受浮动盲从之恶习,须从学业思想道德体育各方面努力,方可养成将来健全的社会领袖,为国家民族效劳。

(14)、紧扣文本特点,突出了说明文文体特征,知识点的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15)、    生4:我知道了说明文的语言除了准确外,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16)、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17)、劳动人民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你知道哪些有关物候的谚语?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传递的物候现象?

(18)、大自然常常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晚上的风冷呼呼,天空的云黑漆漆,诉说着天气的语言。蓝色的天空,变红的小花,诉说着季节的语言。蝉的音乐变好听,蝴蝶的翅膀变颜色,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 

(19)、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20)、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4、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和好词好句和成语

(1)、意思是:麦子上盖了三层被厚的雪,雪越厚越保暖。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一开春便会以旺盛的势头突飞猛进,长的好当然就丰收。

(2)、 “迎接”将秋天写得很有情意,好象是位善解人意的老人。

(3)、(第6-----10段,四个要素也是有一定的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主到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接着是高下的差异,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高下是同一个地点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而且对这四个因素的解释有一系列很明显的连接词,显得文章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4)、品秋:“销声匿迹”用拟人的手法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

(5)、下面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有关植物物候的谚语:

(6)、《恐龙无处不在》谈到了恐龙的灭绝,它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7)、(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

(8)、    师:你说得真好,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用了《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向我们介绍物候和物候知识。那么这篇说明文都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9)、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被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10)、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11)、①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12)、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1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提取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内容要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我们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 

(14)、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15)、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

(16)、    师:我们说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除了这些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你知道哪些有关物候的谚语?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传递的物候现象?

(17)、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古代的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既然文章要介绍的是物候知识,为什么不以“物候”或“物候学”为题,而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18)、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19)、请学生筛选信息,找关键词语,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

(20)、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5、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或诗文

(1)、    生4:“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这些都表明秋天来了。

(2)、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4)、(注)中秋看不到月亮,元宵节就会下雪,清明时必然一直下雨。

(5)、(注)清明最好是晴天,谷雨最好要下雨。如果谷雨没有下雨,那么之后的会久旱无雨。

(6)、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7)、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8)、(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9)、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10)、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11)、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12)、师:这些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有什么方法吗?抓住了关键的句子,这样解决问题既便捷又准确。

(13)、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4)、著名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一个疑惑,你能把它解决一下吗?

(15)、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6)、总之,理解“物候”概念的关键,是“气候”“动植物”“农事”。细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到:课文反反复复出现多次的“气候”一词,从而建立“物候”与“气候”的本质联系。

(17)、(注)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

(18)、学生找出中国地图,或者自己勾勒一幅简图,把课文中提到的地名标划出来。根据地图显示的纬度、经度位置,解说课文中的例子。

(19)、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20)、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1)、    师:读完了,想想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竺可桢在工作竺校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身处云遮雾障的复杂情境以及山穷水尽的恶劣条件,仍然恪守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一大学的根本职责,为此殚精竭虑,东奔西走,争取一切必要的支持,甚至为此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也正因如此,才得以吸引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学者来到遵义,来到湄潭,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创造了浙大历史上的辉煌。

(3)、课下注释对作者身份的介绍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没有说“物候学家”。这引起了你什么思考?

(4)、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把地球公转的轨道(3600)分成24个弧段,每150为一个节气。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节气:

(6)、品春:“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

(7)、选段①中“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体会句子中加点字“扫”的妙处。

(8)、“候”字从古代的本义到现代义,失去了哪些意义、保留了哪些意义?改变和增加了哪些意义?

(9)、学生:逻辑顺序(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0)、   农谚是“二十四节气”传承的重要方式。《说文解字》讲:“谚,传言也。”它是民间口口相传的短语或韵语,具有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充满睿智等特点。农业谚语(简称农谚),是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是民间传承农业技术和生活经验的重要方式。农谚伴随农业起源而产生和流传,历史悠久,流行广泛。在汉族的先秦典籍中已见诸端绪,汉代以降,历代农书多有记述征引。经过世代先民的口传心授,农谚代有新创,流播不绝,不断丰富和发展。农谚中既保存了农史事象的印记,也充满了乡土民俗的醇香,是人类历史遗存的珍贵文化遗产。

(11)、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

(12)、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

(13)、师:为了清楚简洁地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做到准确。文章从哪些语句上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在组内交流。

(14)、农历正月,我们南方处于冬末初春的时令。响雷一般出现在夏季大气对流旺盛的时候,或台风侵袭的时候,或在春季气旋活动频繁的时候。这个时候响雷主要是由于急行冷锋迅速南下,使原来占据在我们南方的`暖气团急剧抬升而产生的。

(15)、 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

(16)、晨雾即收,旭日可求;晨雾不收,细雨不休。物候现象的谚语蛇挡路,天将雨。

(17)、    生1:“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18)、唐代诗人白居易在16岁时,写了一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19)、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0)、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1)、(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下文对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的说明。)

(2)、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3)、    生2:“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4)、晨雾即收,旭日可求;晨雾不收,细雨不休。

(5)、    生3:还有第5自然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这里也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法。

(6)、“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7)、小结:正如作者所说: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心来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摇曳多姿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让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三个环节。 

(8)、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

(9)、师:列数字的说明法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这些句子里的“十天左右”、“五六天”这些不具体的数字,看似不准确,其实这样才是最准确的,这就是说在对这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讲话要留有余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两种表现形式:精确的语言和模糊的语言。

(10)、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上一篇
精选持之以恒造句子131句文案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