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辟句子 > 精选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92句文案

精选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92句文案

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

1、不足为训是褒义词吗

(1)、(示例):父母一生相敬如宾,是夫妻的典范。

(2)、(解释)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惨淡:指费尽心力。

(3)、(解释)点:涂改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4)、(解释):刊,古代指消除刻错的字;不刊意为不可更改。比喻不能修改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5)、因为竹简木牍都要反复使用,可以把旧文削去,重写新文,这个过程就称“刊削”.

(6)、(误用):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7)、(解释):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言语混乱或空洞,令人摸不着头脑。

(8)、(示例):面对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作家,实难望其项背。

(9)、「训」字的本意是用言语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顺畅。把「训」字拆开来看是「言」和「川」。

(10)、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而《现代汉语词典》则直接举出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11)、(示例):他才思敏捷,看到约稿邀请,一挥而就,文不加点。

(12)、(误用):易理解相反,以为是看重搬迁之意。

(13)、(解释):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14)、(解释):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

(15)、(解释)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16)、(误用):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力)”。

(17)、(示例):许多反动宣传影片,光是列举名目就不胜其烦。

(18)、何以“刊”字为“删削”或“修改”?这还得从竹简木牍的使用说起。古人在竹简、木牍上刻写文字来记言述事,刻写有误需要修改时,就使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这叫做“刊”.“刊”的本意,也就是用刀消除。《说文解字》说:“刊,多也。”既然多了,自然就要消除。

(19)、(示例):别看他现在名声淡了,当年可是名噪一时的人物。

(20)、(示例):《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1)、(解释)指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多用于贬义。

(2)、(解释)比喻谣言或讹传经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听者信以为真。

(3)、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对“朕”作出了如此的解释:“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才由寻常百姓家飞入了皇宫之中,-去不回头。

(4)、(示例):逃难至此,他已是身无长物,十分落魄。

(5)、(示例):任何方案的拟定,主事者都不宜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要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见。

(6)、“呆若木鸡”最初是一个褒义词,而非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该词出自《庄子·达生篇》的一则寓言,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显得笨拙。

(7)、(示例):这些人处心积虑地制造假药,就是为了赚黑心钱。

(8)、秦始皇之前的统治者,相对还比较谦虚。那时的诸侯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者,谓自己不能得众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不谷”,谷为食物,可以养人,乃善物,“不谷”即“不善”.由此可见,在秦始皇之前,统治者至少在表面上远远没有那么高傲自大。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治者才开始感觉到不需要再如往常那么谦卑了,于是,“朕”也就应运走上了“唯我独尊”的不归路。

(9)、例句:在网上学到的背单词的新方法很好用,真是屡试不爽。

(10)、(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11)、二是形容灯光“暗淡、零落”,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2)、前年春节,为了烘托气氛,某省一家地市级电视台就拿城市夜景来做节目,并且把文字报道贴到网上。网页上,展示了该市灯光璀璨、雍容华美的除夕夜景,的确很美。报道的标题为《灯火阑珊不夜城》。作者怀着美好的意愿,原本想更深地感染读者,却把“灯火阑珊”这个经典词语用错在了标题中。除此之外,还曾经在报纸上见过诸如“五一长假期间,游客们意兴阑珊”之类的句子,在电视上听那些主持人说“现在整个城市夜色阑珊,市民们在广场上尽兴地游玩”等话语。

(13)、所以,这个“刊”字就兼有“写”与“删”两种意思。而重要的文字才能称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汉代扬雄《答刘歆书》中写道:“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意思是说,你的书是可与日月争辉,不容删减一字的大作!后来,“不刊之论”还被引申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解释):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15)、(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6)、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17)、例句: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地阅读。

(18)、解析|抽检100本学术期刊后,我发现了这些术语问题

(19)、“阿堵”,是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后来由于《晋书·王衍传》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阿堵物”渐渐被作为钱的代称。

(20)、(解释)形容同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相处,受其熏陶。

3、不足为训的出处

(1)、(解释):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2)、(误用)常被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3)、“胴体”虽然有时也可以指“人的躯体”,但和“女性的裸体”却没有任何直接的语义关系。

(4)、(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5)、在2005年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指出:我国官民比例高达1比与之相比,十年前为1比改革开放初期为1比如此的官民比例,比清末高出35倍;比西汉时期高出306倍!也就是说,西汉时期,八千个老百姓才养活1个官;如今,26个老百姓就要养活1个“官”.这一数字,道出了全国各政府机关机构臃肿的事实。

(6)、意思: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7)、“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8)、(示例):为人要正派,莫做瓜田李下,惹人怀疑之事。

(9)、我们常常在写作或是说话时不小心用错成语,引错典故而闹笑话,很多都是常见的误解和误读。看看下面的20个文史常识和成语,你有误用过吗?

(10)、也许有的人会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忝”做了如下解释:“(书)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如“忝列门墙”(愧在师门),“忝在相知之列”.根据词典的解释,好像例句没有用错。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实际上已经很明确了“忝列门墙”的意思,那就是“自己不才,做老师的学生,有愧师门”。“忝列”一词用于第一人称是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是一个谦辞。

(11)、“呆若木鸡”最初是一个褒义词,而非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老、痴傻发愣的样子。该词出自《庄子·达生篇》的一则寓言,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显得笨拙。

(12)、(误用)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13)、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适用范围严格有限。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即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

(14)、(解释):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15)、(示例):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16)、(解释):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17)、不足为奇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事情等很普遍。

(18)、四是指“凌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表达的意思是字迹凌乱。

(19)、(解释):差,程度副词,勉强。大体上使人满意。

(20)、(示例):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4、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解释词语

(1)、侚 xùn疾速。 ◎ 古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 古同“徇”。

(2)、(解释):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也作“升堂入室”。

(3)、历史演变至今,不少的常识文学次改变了其原有的意思,关于这些文史常识你知道多少呢?来跟中国未成年人网三木一起了解一下吧!

(4)、(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写文章粗心大意,不加标点。

(5)、《人民日报》公布的新一批372个易读错词语

(6)、不值一顾:〖解释〗顾:看.不值得一看.形容瞧不起某事物.

(7)、例句:杨沫《青春之歌》:“他的话完了,台下有个人拼命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8)、第四种,解说、训诂曰训。如《曾国藩家书》:“吾观汉魏文人,有两端最不可及,一曰训诂精确,二曰声调铿锵。”

(9)、(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指对事情不以为意,不值得仿效。主语一般是比较正确的小事,而非错事。成语结构为动宾式。(1) 

(10)、(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11)、因为每个汉字都含有多个不同的意义,所以使用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切忌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有则征稿启事是这样写的:“为提高本刊的整体质量,为读者奉献更好的精神食粮。从即日起,面向广大读者征集哲理散文。请读者朋友不吝赐稿,谢绝文字粗劣的不刊之论。”这则启事中,“不刊之论”显然是用错了。

(12)、(误用):误用在母女、婆媳等其他家庭关系之间。

(13)、 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为“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14)、(解释):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

(15)、新规来了!“期刊出版形式质量要求”图文详解

(16)、不足为训典故出处明代胡应麟《诗续编》卷一:「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意思是你的诗像螭龙巨鲸,虽然雄奇,但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17)、(示例):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的行为,这些不足为训。

(18)、(解释)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或俭朴。

(19)、第一种,典法曰训。如《诗经·大雅》:“古训者,故旧之道,故为先王之遗典也。”

(20)、(解释):特指夫妻相敬相爱,与“举案齐眉”含义类似。

5、不足为训是什么意思?

(1)、「言」指「劝说」、「说教」,「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言」与「川」联合起来表示「用言辞劝教以使归于」,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意思。

(2)、不可收拾: 贬义不孚众望: 不符合大家的愿望,和不负众望是相反的望其项背: 赶上,只能用否定,比如:不能望其项背,不可以说:只能望其项背抛砖引玉: 用不成熟的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文章,自谦之词,不可以形容别人敬谢不敏: 恭敬地推辞做某事,不是指拒绝文不加点: 文章一气呵成不修改,不是不加标点侧目而视: 愤怒又恐惧地看,不是轻蔑的意思良莠不齐: 有好有坏的意思,侧重于品质,而非能力无所不至: 什么坏事都干,区别于无微不至明日黄花: 过时新闻,不能写成“昨日黄花”

(3)、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现代作家沙汀在《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诗中表达的意思相同。

(4)、评头品足: 在细节上过分挑剔长袖善舞: 会走门路,耍手腕休戚与共: 同欢喜,共悲伤,区别于患难与共不足为训: 训是准则的意思不名一文: 穷犯而不校: 校是计较的意思不绝如缕: 像细线一样连着,快断了,形容形势危机目无全牛: 技艺精湛,不是指没有全局观念目光如炬: 见识远大(以前一直以为是那种blingbling眼)

(5)、(误用):不能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心里安稳”。

(6)、 《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耻下问”的解释是“不因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去请教别人,开口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只好不耻下问”,这属于误用。在人际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7)、(解释):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

(8)、例句:李老师上下班从不坐车,他风趣地说:“我这是安步当车,自享其乐。”

(9)、四是指“凌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表达的意思是字迹凌乱。

(10)、“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它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11)、(示例):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

(12)、(误用):常被误指为能力强,没有什么不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