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精选描写菊花的诗句托物言志的句子119句文案

精选描写菊花的诗句托物言志的句子119句文案

描写菊花的诗句托物言志

1、描写菊花的诗句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编苇作席,布衣蔬食,安然自得。被江夏太守谢尚赞为“湘中之琳琅”。桓温称之为“江左之秀”。官至散骑廷尉。年老辞官归里,比及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时人以为德行之感。

(4)、例7:“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5)、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陈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6)、(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

(7)、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自然有着满腔的激情与豪迈,并且有这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所以他并不写菊花孤高绝俗的品质,反而直接道出菊花的落魄。但他一腔热血和抱负,想改变这一“不公平”的现象,豪言许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颇有侠之大者的气概。

(8)、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寒菊》)⑼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9)、百合花开:429481908@qq.com

(10)、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1)、   赏析:作者以石灰作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12)、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13)、并非我特别偏爱菊花,只是秋菊谢后,再也无花可赏。

(14)、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15)、赏析: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疏篱:稀疏的篱笆。未穷:未尽,无穷无尽。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16)、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17)、每当一缕凉爽的秋风吹过之时,大雁南飞,万物成熟,小草则由绿变黄了,却显得依然那么可爱,因为它又代表了金黄色的秋季来临了。

(18)、“既然知道是不可能的,又怎么会无法停止呢?”我糊涂了。

(19)、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在一个没有阳光、不适宜生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20)、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 

2、描写菊花的诗句托物言志的句子

(1)、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长相思》

(2)、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寒菊》)⑼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4)、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晚菊》

(5)、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⑸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7)、——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8)、作者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使竹石透露出一种深意和神韵。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9)、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白色的天国里,天使奏着圣歌,叶子安详的飞舞着,留下一道道闪亮的痕迹……

(10)、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⑹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11)、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12)、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

(13)、石灰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14)、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15)、首句待到秋来九月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16)、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17)、“可能,是因为在我心底,还想着飞翔……”它朝我笑笑,笑容里含着一抹淡淡的悲哀……

(18)、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19)、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20)、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3、关于菊花的诗句托物言志

(1)、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郑板桥

(3)、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4)、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

(5)、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⑶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尽百花杀。

(6)、颔联用陶令、罗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之意。尾联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

(7)、(朱淑真《黄花》)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8)、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于谦

(9)、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本诗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10)、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1)、————这就是倒树的高尚精神!写托物言志的散文关于植物的叶子的风姿

(12)、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13)、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1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中两首)》

(15)、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的香味。菊花不怕露水的沾湿,可是害怕夕阳的来临。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菊花黄巢的诗意菊花黄巢的诗意

(16)、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d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17)、“可能吧,”它望着天际,轻轻叹出一口气,“一季的时间使我懂得叶永远无法像鸟一样飞翔,可我依然无法阻止自己去飞。有时,明知是不可能的,但无法自己,不是吗?”

(18)、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19)、村里头有一棵俗名“倒树”稀有物种。它像神一样的护着村庄,还上过电视,像一棵不平凡的树。但我说的不是它的“名气”,而是它非凡的精神。

(20)、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4、描写菊花的托物言志的诗

(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寒菊》)⑼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2)、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5)、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6)、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菊花》

(7)、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作者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就像陈毅元帅的《松》所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终于有一天,小松成了大松,人们才惊叹不已。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8)、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9)、暗暗淡淡的紫色,温润娇艳的黄色。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菊花能够承受寒凉的秋露,可是却害怕夕阳的来临。我愿浸在金鹦鹉杯中,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10)、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11)、我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窗前。忽然,一个景象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

(12)、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

(13)、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前句写出秋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

(14)、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咏翻集句》

(15)、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16)、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17)、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黄金甲:指金黄色的菊花。

(18)、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菊枕霞旧友》

(19)、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20)、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时在一个重阳日与客饮酒赏菊有感而作,前两句写满园金菊中有一朵白色的,后两句马上自比,说好似自己年纪大了却还可以与这些年轻一辈同歌同酒,别致新颖。和其他诗词都爱感叹流光易逝,好景难再不同,诗人豁达的表达了自己不惧衰老,仍然青春的兴致,颇有情趣。

5、描写菊花的诗句托物言志初一

(1)、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2)、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

(3)、《爱莲说》宋朝·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4)、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5)、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晚香轩》

(6)、有了!他心中暗喜,缓缓说出首两句,众人一听未免有些失望,这也太稀松平常了吧。白居易看到眼里,稍作停顿,不疾不徐的说出后两句。

(7)、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叶子。我望着它,它也望着我。

(8)、例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9)、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

(10)、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

(12)、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题菊花》

(13)、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14)、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长安晚秋》

(1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16)、(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17)、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18)、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

(19)、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20)、苔藓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1)、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3)、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4)、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子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5)、叶总是微微的摇摆着。我很好奇,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

(6)、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诗人借菊花以自比。

(7)、《石灰吟》明朝·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⑺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9)、宋·苏轼《赵昌寒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10)、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使诗人彻底失望,他担心的是时不我与,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11)、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蕉下客太多了..不知道够不够咧??。描写菊花的古诗有那些⑴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12)、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

(13)、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14)、例5:陈子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或借助香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心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1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 郑思肖

(16)、----枕霞旧友供菊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17)、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18)、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唐)郑谷《菊》

(19)、最爱东篱闲把酒,此中容得澹人看。《题画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