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论语简介英文
(1)、(《论语·子罕》)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全新的解读视角&听觉体验(孔维勤博士亲身播讲),带给孩子最易懂的《论语》
(3)、书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对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伦理主张、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均有所反映,并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和一些弟子的人物形象。
(4)、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5)、《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6)、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他希望恢复周礼,建立一个严格有序的社会。孔子反对暴政,反对滥用民力,希望君主能够“惠民、“爱民”。其格守等级制度的政治理念,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崇奉并坚守不渝。
(7)、(pleaseforwardthisarticle,pleaseindicatethesource)
(8)、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9)、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10)、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却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大原则,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本书添加详尽注释,有白话译文,并辑录朱熹、程颐、程颢及张居正等人对《论语》的点评,颇具阅读价值。
(11)、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
(12)、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
(13)、《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14)、季康子欲行“田赋”,孔子反对。孔子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15)、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16)、刘勋,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回国后曾担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大项目主管、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所长秘书、上海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文宣主管,2017年起担任上海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学助理教授,开设“中华文明通论”“《春秋左传》精读”“《论语》精读”等本科生通识课程。
(17)、《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18)、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经典是《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19)、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20)、本篇选自《论语•先进》,记述了孔子与弟子们的一段对话,以“言志”为中心,通过问志、述志、评志三个环节,描写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的志趣、性格以及孔子的思想与神态。不仅表现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也体现出孔子循循善诱、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文中结构完整,语言精炼,富于表现力,使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孔子论语简介50字
(1)、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2)、机缘成熟,诸葛长青拜师北京大学哲学教授王守常先生,请他给予指点。
(3)、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4)、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5)、春秋时代,周王朝已经衰落,各个诸侯国争斗不息。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主张恢复以周礼为基础的礼乐之治,重建秩序。子路所说的使民“知方”,冉求所说的“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以及公西华所说的“宗庙之事”,都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的政治思想。孔子之所以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不够谦虚和礼让。冉求与公西华则谦虚守礼。然而,只有曾晳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首肯。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晳的主张,就是因为曾晳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虽然曾晳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却形象地体现了他对于礼乐政治、太平世界的理想。
(6)、孙子周游列国,辗转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孔子年近七十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7)、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8)、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儿子的谥号,他死于战国初期,而曾子死于公元前436年左右。
(9)、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0)、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11)、其博大深刻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
(12)、《论语》涉及多方面内容,当中包括儒家治国理念、人伦关系、个人道德规范、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乃至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历等。
(13)、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鲁哀公诔之曰:“?天不吊,
(14)、这是孔子一生最精辟的注脚。此可谓史上最短的一篇自传,后来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所向往的完美人生。十五岁的孔子发奋“志于学”,就像我们今天的追梦少年一样,意气风发,充满理想。虽然我们与孔子之间隔着2500多年的悠悠岁月,却丝毫没有感到陌生和遥远。
(15)、唐代的柳宗元则进一步认为《论语》为曾子及其弟子所编,因为书中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
(16)、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17)、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18)、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19)、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20)、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3、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1)、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的金科玉律。
(2)、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
(3)、 他虚心向别人请教,最后掌握各种专长,重要的是他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从夏到周,究竟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够兴盛,又如何才会衰亡呢?孔子了解了这些道路后,就产生了伟大的抱负,也就是他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他有一种特殊的使命,要让整个社会走上正路。当时的乱世称作“礼崩乐坏”,也就是人间的规范瓦解。孔子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的真诚。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自己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人的价值在乎内不在乎外,但你的内在价值展现出来一定会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
(4)、《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微言大义,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5)、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6)、孔子重回鲁国,聚徒讲学。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仕鲁,几经升迁成为大司寇。孔子治下鲁国颇有起色,引起齐人警惧,齐大夫黎锄设计,向鲁赠送女乐文马,造成鲁定公不问朝政。这使得孔子与鲁公、季桓子等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难以弥合,孔子最终离开。
(7)、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左鬼右隹)
(8)、因为在书中,除孔子外,只有这两人被尊称为“子”,并且书中记录两人的言论也比较多。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1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3则曰:‘不吾知也!’如或4知尔,则何以哉5?”子路率尔6而对曰:“千乘之国,摄7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8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9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0也。”夫子哂11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13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15其礼乐,以俟16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20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23?亦各言其志也。”曰:“莫24春者,春服既成,冠者25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28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0)、《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11)、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
(12)、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13)、《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14)、这其中,子张小孔子48岁,子夏小孔子44岁。
(15)、《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16)、《论语》已经成为未来语文学习的重点,纳入高考。划重点,这是大趋势!
(17)、“怎样安身立命?怎样为人处世?中国没有《圣经》,大家就都到《论语》中去找了”(李泽厚语)。
(18)、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
(19)、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20)、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4、孔子论语简介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孔子作为承上启下的文化人物,不仅留下了《论语》,还整理六经,影响力绵延至今,遍布世界,足以称得上“万世师表”。
(2)、(据1990年中华书局程树德集释本《论语集释》)
(3)、《论语》是由孔子门人、弟子们辑录而成的记载孔子与弟子们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论语》共二十篇,从政治主张到教育原则,从伦理观念到个人品德修养,内容涉及广泛。全书语言精炼生动,富于启发性,影响深远。
(4)、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5)、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皙,曾参的父亲。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名赤。都是孔子弟子。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言志。3居:平日。4或:不定代词,有人。5则何以哉:打算做些什么事呢。6率尔:轻率、急切。7摄:迫于、夹于。8因之:继之。饥馑:荒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9比及:等到。10方:方向,道义。11哂:shěn,笑。12方六七十:周围六七十里的小国家。13如:或者。14足民:使民富足。15如:至于。16俟:等候。17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18会同:《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郑玄注:“时见者,言无常期。殷,犹众也。”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称。后亦泛指朝会与诸侯间的会盟。19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20相:祭祀或会盟时的赞礼人,司仪。21希:同“稀”。22作:起,这里指站起来。23何伤乎:有什么关系呢。24莫:同“暮”。25冠者:成年人。古时男子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26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南。27风乎舞雩(yú):风,用如动词,吹风。舞雩,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28喟然:长叹的样子。29让:谦让。
(6)、孔子是一个传奇,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以仁爱、礼仪为本,建立了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
(8)、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
(9)、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10)、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1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2)、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13)、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14)、是不是孩子就完全没有能力读《论语》?是不是孔老夫子永远只能是画像里板着面孔爱讲大道理的严肃老头?如果你愿意听听当时的故事,那你对他们的看法一定会大不一样。
(15)、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
(16)、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养成“君子”的品德。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这种教学观念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已经开始的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
(17)、因为只要你品德高尚,就会吸引品德高尚的人。
(18)、ZhugeChangqingmailbox: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juzi/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