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九龄的诗词全集
(1)、《张九龄:推动盛唐诗发展的关键人物》许远贤
(2)、沈佺期当时也是诗名远扬,和另一位诗人宋之问,号称“沈宋”。
(3)、所以,我们要记住张九龄这个名字,他开启了盛唐诗歌的序幕。
(4)、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5)、武后长安二年,张九龄进京参加科举,据记载:
(6)、李林甫年轻的时候和时任宰相源乾曜的儿子源洁打得火热,时机成熟,李林甫就托源洁走走路子,弄个司门郎中的职务,源洁也够意思,去找父亲托关系。结果源乾曜一口拒绝,还甩了一句很不客气的话:
(7)、张九龄来自岭南,岭南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往好了说,叫“蛮夷之地”,更形象点,那就是“鬼门关”,人称“魑魅之乡”。所以这里也是个热门被贬地点,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被贬岭南的大小官员高达600多人,比如后来的柳宗元、韩愈、李德裕。
(8)、第因为孙洙与张九龄惺惺相惜,自言心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为: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能求美人来折枝呢?张九龄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却遭李林甫、牛仙客诬陷,被贬谪。作此诗,以表明心志。世间君子应该像兰花、桂花那样,洁身自好,修为自己,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而不应该求得外界的赞美,或者求取功名利禄。而孙洙呢?同样在任卢龙知县的时候,遭人谗陷罢官,而且也是十分正直,视百姓如家人父子,每当卸任之时,百姓攀辕哭泣,为他送行。孙洙选张九龄的诗为卷首,实则是与张九龄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自言心志。同样被贬谪,同样都高洁有情操,同样都心情郁闷,也同样都希望还能再回朝廷重振辉煌,为民造福。
(9)、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10)、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1)、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12)、并预言此子“后出词人之冠”。说张九龄日后可以成为文坛领袖,这个评价很高,而给出这个评价的,正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日后成为宰相的张说。
(13)、“九龄文章独步本朝,联日夜师之,不得其一真文场元帅也!”
(14)、从结构上看,这首诗短短五十字,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抒情写意,回环起伏。开头以橘起,最后以橘结,前呼后应,且深化主题。尤其是最后出人意料的设问,震人心弦,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张九龄诗歌语言生动、比喻贴切,毫无矫揉造作、雕琢晦涩之病。刘熙载在《艺概》中,称张九龄的诗歌“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这一评价是非常恰当的。刘禹锡说九龄“自内职牧始安(今桂林),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户,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就是指这类《感遇诗》。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16)、都知道,即使如此,仍然重用这些奸臣,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干而且听话。
(17)、所以此时的张九龄,已是历尽了人生的沧桑、晚年的张九龄。他从少年时意气风发、名满天下;到中年,知行合一锐意政治,甚至在贬官时期打通大庾岭古道,修建了古代的京广线;而他后来主政为相时期,既能以农为本,恩惠于民,直接有益于“开元盛世”的开辟,又能奖掖人才、目光如炬,且谨守原则。一方面,他善识人才,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都得到过他的提拔,另一方面他又能辨识奸雄,他只见过安禄山一面,便断言将来“乱幽州者必此胡儿”。
(18)、可见张九龄遣词用句的功夫,在后人看来成为全唐诗人中最为杰出、最为翘楚者,否则也不会将他的这首《感遇》置于整个《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篇了,可是这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却丝毫看不出遣词用句的技巧来。比之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比之李太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张九龄的这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显得更为古朴,更为古拙大气,仿佛随意道来,不假思索,却苍苍茫茫,无边浩瀚的广度与温度不经意间扑面而来。你看,那海面上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虽然各在天一涯,却都在此时沐浴着这圣洁的月光。
(19)、所以他在“海上生明月”之后,想及“天涯共此时”,然后会自然而然地说出:“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里的情人,当然不是杜拉斯的情人,当然也可以包含杜拉斯的情人。既可以是指作者自己,又可以是指天下一切有情人。有情人天各一方,在世界的不同的角落,大概都埋怨着这慢慢长夜之难捱吧?他们孤身彻夜不成眠、他们辗转反侧起相思,所谓“竟夕起相思”。漫漫长夜相思之长,竟从明月所生之处而来,让人对这种相思也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20)、如果说桃花灼灼,那庐山大林寺的这一树,虽然开得最晚,却清丽、持久,饱含禅意。
2、张九龄的诗词取名
(1)、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这样的境地却突然生出遗憾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忽然想到,月光如此美丽,却不能“劝君多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屋中,去寻个美梦,或可在梦中梦得让人欢愉的相遇。这样的念头是多么自然,又多么干净,甚至带着一丁点的惆怅,还有一丁点儿的希望。
(3)、同年,张九龄左迁尚书右丞相,但原本知政事的职务被他一直反对的牛仙客顶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明升暗降。
(4)、伦敦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幅中国画,是镇馆之宝之这幅画名为《女史箴图》。
(5)、公元733年,55岁的张九龄终于成为了大唐的宰相。
(6)、这是张九龄为圣人做的最后一件事,做完这些,他微笑着进入了梦乡。
(7)、只要月亮一与诗人遇上,便能引发无限的遐想!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朴素自然,情致深婉。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诗,怀念远在家乡的亲人的诗歌。当一轮明月从空中升起的时候,我想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人,在面对皎皎一轮明月的时候,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了,相思之情便从心灵最脆弱的一隅悄然生发出来,发为无尽的思念!
(8)、《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9)、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总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涌现出大量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月亮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意象,在不同情境下的意蕴异彩纷呈。或描绘月亮的清幽,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寄托相思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表达悲苦之情,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或表达高洁的志向,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引发人生的思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0)、后来张九龄被贬,遇到有人推荐,玄宗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11)、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第二次被贬,玄宗泰山封禅,当时只要参加典礼的官员都可以加官进爵,时任宰相张说负责参会名单,从中收了不少贿赂。后被发现,因此被罢相,而张说和张九龄关系不浅,于是张九龄被牵连,也被贬官。
(13)、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4)、没有天下百姓的幸福,又怎么有大唐盛世的根基,理是这个理,玄宗明白,所以他要克制克制再克制,就这样克制了20年,突然来了个会嘘寒问暖的宰相,事事为圣人考虑。
(15)、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16)、公元708年,还是太子的李隆基主持道侔伊吕科考试,亲自策问。座下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来自各州最优秀的人才。李隆基希望从这些人里,找到未来的可用之人。
(17)、荆州城外,江边长亭,秋风吹过,天气渐凉,桌上摆着一壶酒。
(18)、但张九龄心中的目标比这大得多,这源于他的家族。
(19)、但所有这些励精图治的背后,都是唐玄宗牺牲个人安逸来换取。圣人好当吗?不好当,当一个贤明的圣人,更是难上加难。
(20)、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3、张九龄的诗词有哪些
(1)、千奇百怪的礼物太多,这件又有何说法?打开一看,根本不是什么镜子,而是一套书,共五册,名曰《千秋金鉴录》,作者张九龄。
(2)、谒张文献祠(明)解缙 平生梦想曲江公,五百年来闲气钟。
(3)、在后人的记载中,许多人认为,唐朝的衰败,就是出了个奸臣李林甫,假如没有李林甫,唐朝还能延续盛世。
(4)、作者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人。七岁能文,被张说誉为“后出词人之冠”。武则天长安二年进士,调校书郎,又授左拾遗。玄宗即位后,由张说推荐为集贤院学士,后任中书舍人,冀州刺史,洪州都督,岭南道按祭使,召拜秘书少监,副知院事。开元二十二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他是“开元之治”的最后一位贤相,议论朝政,刚正不阿。后为李林甫,牛仙客等所忌,于开元二十四年被排挤出朝,贬为荆州刺史,以文史自娛,写了不少清淡捥惬,寄托深远之诗。卒后谥号文献,有《曲江集》留世。安史之乱后,玄宗每思其忠谏之言,至为流涕。
(5)、所以我们在《春江花月夜》里也说过,“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和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生”都是生命的生,生机的生,而不止是一个动态升起来的“升”,这里的意境便别有生机、别有生趣、别有一种人生的境遇。既然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那么接下来的颈联便突然落到了生活的细节上——“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这是说身居室内,灭烛望月,一个“怜”字便让人心生爱意。中国人较为含蓄,不直说其爱,在古诗词中要说爱常以“怜”字相替,因为怜爱怜爱,怜就是爱的意思。所以灭烛望月、清辉满屋是更觉可爱,而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愈加陶醉。
(6)、百官的礼物都别出心裁,不是有寓意,就是有彩头,最起码都是价值连城,宦官唱到一处,停了一下,接下去的一件是一面明镜。
(7)、后来每有大臣向他推荐丞相人选,他都要先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俨然成了唐玄宗眼中的一面镜子啊。而广东韶关的风度路,便得名于此。不光是仪表风度,唐玄宗对张九龄的文章才学更是钦佩之极,他曾经对侍臣说:“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此论一出,时人后人皆以“文场元帅”称颂九龄。
(8)、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收束相互思念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的意思。意谓在这相互思念的不眠之夜。用什么赠给友人呢?我唯有满手的月光,故然月光饱含相互思念之意,可又不能送与。如何是好呢?我还是睡吧!或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日呢!诗到此突然结束。留下了无数的相思?
(9)、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10)、公元736年10月,此时玄宗朝廷在东都洛阳,本打算来年春天回长安,不知为何,洛阳宫里突然闹鬼,搞得人心惶惶,于是玄宗就准备提前回西京。
(11)、自有岁寒心。(自:本身。岁寒心:耐寒之心)
(12)、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3)、此时的张九龄已经年过古人说,年过七十古来稀,况且李林甫的势力已经在朝廷根深蒂固,他明白,他已经没有以后了。
(14)、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15)、王勃《滕王阁序》“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不过这个不是诗。
(16)、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中,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这三种感情的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亲情连接着血脉,荷尔蒙多巴胺链接着爱情,而友情则是由相同的志趣爱好链接在一起。
(17)、但在这样一个夜晚,突然涌起一股“相思”的感觉。说是相思,不如说是担心,即使分开了,却还是会担心你过的好不好。如果是另一名更有才华的人代替了自己,那根本用不着担心,可现在,张九龄听到看到的,都是歌舞升平,远在皇宫里的圣人是否还能听到世间的声音?
(18)、此诗是一首怀念远方情人(或友人),以景抒情的诗。第一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阔大雄浑的境界。这与稍早作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思念之时。
(19)、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林甫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20)、于是他就找张九龄商量,想早日动身,没想到遭到严词拒绝。理由是会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秋收,这不是扰民嘛,应该到冬闲时候再走。
4、山塞古诗王昌龄
(1)、在这众多诗人所书写的庐山诗中,陶渊明所写的也容易忽略,因为他亦未在诗中提到庐山,而用“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春天,他在此播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天,他在此采菊。
(2)、于是武则天让当时的中书令李峤负责重考,李峤也以文辞出名,当时和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
(3)、一直以来,唐玄宗在张九龄心中,都是圣明君主的形象,能虚心纳谏,能体恤百姓。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千百年来,良臣遇上明君,共同开创基业,是一代代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4)、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5)、李林甫一直不受张九龄待见,在张九龄看来,李林甫就是典型的不学无术,这不是张九龄的偏见。
(6)、这时候的唐玄宗已经在龙床上坐了24年,这24年,他开创了一个名为“开元”的盛世。
(7)、张华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晋历史最混乱的时代,后宫、宦官、皇族都不省心,尤其是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秽乱后宫。
(8)、如果说李白是盛唐诗歌的皇帝的话,那张九龄就是盛唐诗歌的开国始祖。如果说那个写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陈子昂,是由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虎尾的话,那么张九龄,就是盛唐诗歌的龙头!
(9)、这首诗写山中地形气候与平地之有不同,本以为春已离去,无处寻春,却在这山间古寺,找寻到了刚刚开放的一枝,塑造出一派似非人间的深山春景,意境深邃,令人难忘。寻春,探春,春其实总在不经意的地方,从未离去。
(10)、苏轼这首诗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庐山多侧面的秀丽剪影,更将一个千古至理蕴含在庐山起起伏伏的曲线之中:人很多时候之所以无法看清事物的全貌,恰恰因为置身其中!跳出局限,方见全貌。
(11)、张九龄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但他却掀起了一个时代的浪潮,诗的盛唐。
(1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3)、一轮明月在海上升起,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灭了烛灯,月光满屋令人怜爱,披起衣服,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
(14)、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15)、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乱讲吉凶之事被玄宗严惩,曾经举荐周子谅的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16)、《唐诗三百首》将此诗放在开篇,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人的文化里历来都讲究含蓄,有的是不得不含蓄,例如历朝历代的史官们,有的是故意要含蓄,咏物言志,爆发力反而更强。
(17)、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相比风度,张九龄的文采更为玄宗赏识,有的制诰,玄宗不满意,让张九龄改写,才能满意。为此,玄宗夸奖说:
(19)、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着耐寒的本性。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问答的形式,问得自然出奇,答得分外有味,把橘树本身的特性简明地概括出来。诗人通过“岁寒心”的双关语,一方面巧妙地指出橘树的耐寒本性,同时又用以比喻诗人的高尚美德。这是借橘树的本性写诗人的心灵之美,既是诗中主人公的自我画像,也是当时千万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品德的写照。从而使诗的主旨又深化了一层。
(20)、白居易这首诗诗名为《大林寺桃花》,令人容易忽略这是一首写在庐山的经典诗作。大林寺,古时在庐山大林峰,如今所在,已是一片汪洋。
5、赞美张九龄的诗词
(1)、全诗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因望而怀,寓怀于望。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增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何以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2)、这又有什么办法,心中那一杆秤,歪了,走路总是难受。
(3)、岂伊地气暖,(岂:难道。伊:因为。地气:气候)
(4)、李林甫是奸臣,那肯定没跑的,但很奇怪,往往在盛世皇帝身边最容易出奸臣,北宋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出了个秦桧,清朝康乾盛世,出了个和珅。
(5)、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
(6)、《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之迷》黄寿成
(7)、只见孟浩然拿起酒壶,给张九龄倒了一杯,给自己倒了一杯,还没等张九龄说话,自顾自干了一杯。
(8)、 作品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每期入选作者寄样刊一份。投稿邮箱:xibuzuoja@1com(仅限复制)
(9)、 根植齐鲁|情系华夏|不慕名家|只推佳作
(10)、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11)、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因此也被称为“曲江风度”,至今韶关还有条路就叫“风度路”。
(12)、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13)、你张九龄是在提醒我,该反省了,好,很好,非常好。
(14)、第因为张九龄的政坛、诗坛地位。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同样,张九龄也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以诗歌艺术成就为高。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清人屈大均在论及岭南诗歌的两大流派时,曾说:“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以道为诗,自白沙始。”胡应麟说“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诗薮》)又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并认为他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路的诗风。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张九龄深被王维、杜甫、孟浩然所敬仰。杜甫一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
(15)、这是张九龄和唐玄宗的第一次相遇,此时这二位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可能都不会想到,彼此会成为一代君臣的典范。
(16)、赞颂韩信的 《题孤云绝顶淮阴侯祠》 宋 王仁裕 咏淮阴渡 明 刘应卜
(17)、但说到底,前二次都不是张九龄自己的问题,而这次被贬,则是张九龄的一次“完败”。
(18)、这是张九龄第三次被贬,同僚下属们都说,左迁是常事,早晚圣人会召您回去。
(19)、可是自己已经无力挽回,一股巨大的失落涌上心头,多想又有什么用呢?张九龄想把烛光熄灭,忘了吧,可是月光又迅速把整个空间填满,江边的风裹挟着水面的雾气,阵阵凉意仿佛在提醒他,过去上朝时的那些日日夜夜。
(20)、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桂华:桂花,“华”同“花”。生意:生机勃勃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本心:天性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闻风:闻到芳香。坐:因为。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1)、稍微想偷点懒,要被宰相指责,稍微想给皇亲国戚开个后门,一堆人要跳出来上书,甚至当面和皇帝驳斥,就差把口水溅到皇帝脸上。
(2)、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3)、她,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我们此前讲过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明月,也讲了李白《静夜思》中的明月,在盛唐三大明月中,还有一首张九龄的《望月怀古》中的明月。况且我们前面也刚刚说了,命运多舛的孟浩然一生无缘于仕途,唯一一次接近于仕途的就是晚年加入了张九龄的幕府,所以上一篇我们也讲了他那首《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名作,而张丞相就是著名的张九龄,也就是说张九龄应该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能识、能用孟浩然之才的人。
(5)、远离长安的那天,天空布满阴霾,张九龄回望了长安城一眼,转身仰望天空,轻叹了一句:要变天了。
(6)、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们都费尽心思为皇帝准备贺礼,这是一次表现的机会,假如能够打动圣人,加官进爵也许近在眼前。
(7)、但是,在中秋,最能代表月亮的,却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8)、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9)、 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10)、你看这事办的,皇帝开心,老百姓更开心,双赢。
(11)、拜李白诗笔所赐,即使一个人从未曾登临庐山,也早早地在脑海里植入了一条浩荡奔腾、如九天银河垂落凡间的壮观瀑布。
(12)、首联,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题。浩瀚无边的东海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同时升起的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用一种阔达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动人的相思之情,这一份情感不只是属于诗人一个人的,也是属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同一种相思!首联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它用朴实自然的诗句,写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
(13)、后来安禄山因罪当斩,张九龄作为丞相力主将其斩首,可惜唐玄宗不听。后来“安史之乱”,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四川,一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这时候他想起张九龄当年的劝告,想起九龄的目光如炬,悔恨地潸然泪下,感慨地说,“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慨叹再也没有张九龄这样的贤相辅佐自己,可此时的张九龄早已逝去了十五年了。
(14)、这首诗其实写的就是珍贵的友情。张九龄写诗的风格是风流含蓄,清新健雅,用字用词质朴清淡,但韵味悠长。字里行间体现了他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出神入化的化用前人诗句的能力。也充分说明了,原来重视教化作用而不大重视艺术表现力的初唐诗歌,正式进入了盛唐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九龄,这个第一个出自广东的进士,这个正直善良文质彬彬文采斐然的宰相,是真正的盛唐诗歌的第一人。
(15)、对习惯了讲究出身的长安官场来说,对张九龄有偏见是相当正常的一件事。
(16)、⑸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17)、我们回头来看,这是标准的“捧杀”,大唐就败在李林甫这里。但扪心自问,换到自己身上,苦哈哈创业,一根弦崩了20年,终于迎来成功,财务早已自由,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能不能放松放松,快乐快乐?
(18)、中国人对月亮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许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也许是阴晴圆缺总是情,关于月亮的诗,其实历朝历代层出不穷。
(19)、所以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月光下,一切都是浩大的,一切又都是缠绵的,一切都是纯粹的,一切又都是缱绻的,连明月、连相思,连情人、连那个梦都变得那么通透而温暖。所以,读了这样的《望月怀远》,怎能不让人放下眼前的苟且,想到美丽的诗和远方呢?
(20)、事实上,张九龄的气度、风度,还有他的温度,尤其是他政治格局上的高度、宽度与厚度,可以说是盛唐、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抹亮色。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赏读一下他那首著名的《望月怀远》,诗云:
(1)、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2)、我又想到今年诗词大会上,一个16岁的上海女孩子叫姜闻页,在场上,面对他人咄咄逼人的气势的时候,淡定地说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既然有一颗热爱诗词的本心,自然一切都云淡风轻。而“兰叶春葳蕤”和“草木有本心”,其实都来自《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就是张九龄著名的《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3)、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4)、赞美张良的 《张子房》(宋)黎廷瑞 《读张子房传吟》邵雍
(5)、事实上我个人以为,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语言,绝非只擅长词语技巧者便能道出。他一定要有人生的深厚阅历与高绝的人生格局为奠基,同时又应不失赤子之心,要有一颗清澈干净的灵魂,也就是人生的厚度、广度、宽度、高度、风度、气度还有温度缺一不可,否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句子绝不能道出。
(6)、好了,我们继续欣赏张九龄的诗歌。张九龄是很喜欢写月亮的人,也是能把月亮写的清新淡雅超凡脱俗的人,更为重要的是,张九龄最擅长用月亮来写友情或爱情。这也最能引起人的共鸣。因为所有能引起人的共鸣的作品,都成了经典。
(7)、现在快要到月落的时候了,这个新生的月亮即将迎来自己的终结,一如张九龄的人生。
(8)、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9)、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10)、(诗句释义)漫长的夜啊,故人何在?碧波夜月之下行船,天地空旷而茫茫,思乡之情,切切难忘。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念及乡愁,离家已是林叶换了多个春秋了,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而在此时,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让人暗暗心惊。
(11)、张九龄的想法完全是为民着想,无可厚非,玄宗也不好反驳,但皇帝每天晚上提心吊胆,睡不好觉,也是事实。
(12)、就这样一路“过关斩将”,这一年,张九龄进了门下省,成了左拾遗,他的官场生涯正式开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juzi/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