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有哪些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5)、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6)、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孔子《论语》
(7)、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能是中国,也是世界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言论。教师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其效果最佳应是在学生的愤、悱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逐渐进入愤、悱状态,让学生真正地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2)、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3)、释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别人身上总有自己学习地方,对于他人好的地方,不妨加以学习和利用,而对于不好的地方则想办法改进。不盲目排斥他人,随时随地的学习,不成功也难。
(14)、我觉得在现实中,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的话,应该对个性不同、资质不同、经济不同、家庭条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加以教育,而不能厚此薄彼。
(15)、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考虑那个位置上的事。
(1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17)、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18)、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9)、当今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特点都得到发展
(20)、翻译: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对于我来说就改掉这个。
2、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及解释
(1)、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论语》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8)、译文:君子有九件用心思虑的事,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
(9)、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0)、(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1)、(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2)、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15)、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1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7)、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19)、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0)、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我们教学时一定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3、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句
(1)、作为古人,每天都能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不辜负别人的重托;对得起朋友,不辜负朋友的信任;对得起老师,不辜负老师的教诲。曾子也大概能算得上那个时代自我反省最深刻的人了。
(2)、最明智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而对待曾点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的宽松与信任。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之前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这个脱离主题的答案放于今日的课堂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可孔子却很直接肯定他说:“吾与点也!”像曾点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则更有利于他的拓展。
(4)、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5)、我们的一切工作始终坚持以客户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始终坚持把客户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客户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客户满意的事情做起!
(6)、(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7)、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8)、孔子一辈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并且每十年,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到了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了人生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成为千古一人的万世师表。
(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0)、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1)、《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本文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指向。笔者坚信其中的奥秘,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化,而被进一步挖掘。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5)、(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 《论语》
(1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8)、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10两章同时列入第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19)、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内容可以从中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法就可以成为你学习上的老师。
(20)、(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的体会
(1)、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2)、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3)、“学”为“學”简体,又为“斆”简体,秦以来去“攵”作“學”。《说文解字》:“斆,觉悟也。”“学”、“觉”二字有相同的部首,其上半部分相同,金文的象形中是左右两只手揭开蒙在“子”(蒙昧孩童)或“见”上面的“冖”,进而见到“爻”。那么这个“爻”字又代表什么呢?这个“爻”就是道与理,心与性的表征。《论语集注》云:“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此中可见学、觉之关系,学是一个从蒙昧到觉悟的过程,觉为学之目的,学为觉之道路。《易经》中的蒙卦对教育提出“蒙以养正”的见解,也是基于以上对“学”的认知,教育要从童蒙抓起,启蒙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由此可见,这里谈到的“学”,不仅是学知识、学文化、学做事方法,更重要的是学做人道理、学人生智慧、学生命精神。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社会如此,一个人的发展亦如此。一个人个体生命人格不断完善、心智不断成长、智慧不断生成,这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呀!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论语》
(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论语》
(6)、[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7)、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0)、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1)、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的。
(12)、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
(13)、今天,我听了李路老师的讲座《论语中的教学思想》,使我对《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就说一说我学习的体会:
(1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
(16)、“这反映了中央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常年从事教育研究的项贤明表示,社会在经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较易实现,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17)、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论语》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1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juzi/2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