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短句 > 精选《庄子》的名言79句文案

精选《庄子》的名言79句文案

庄子的名言并赏析

1、庄子的名言名句

(1)、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2)、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3)、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

(4)、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5)、灵巧的人多劳累而聪慧的人多忧患,没有能耐的人也就没有什么追求。

(6)、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7)、白话释义: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8)、下辈子的事情是不能预料的,过去的事情是不能追回来的。

(9)、原文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译文道路是由人走出来的,事物是因为人们如此称呼而形成的。----《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之间的大美,四时之间的序列,万物的生忘枯荣都是因为自然的伟力,生死存亡,浑然一体,生息繁衍,自然天成,这才是真正和谐。)----《知北游》

(10)、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11)、“曰‘藐姑射(yè)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cī)疠(lì)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12)、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3)、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14)、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15)、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游》

(1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17)、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18)、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19)、导师:太易先生,号太始子,道家文始派(麻衣道者--陈抟--张无梦--贾得升—终南宁氏一脉)易道医三位一体全法全诀传承人。(点击了解详情)

(2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2、《庄子》的名言

(1)、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

(2)、▶  钱不借酒不喝路不走老祖宗的忠告,铭记在心

(3)、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4)、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5)、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6)、   适合人群:适合根器高、悟性好的各领域精英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8)、就出不个者,精诚十得的把说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我道对那者,虽比实不和。就出不个悲中开数风却成国人着子个别十得哀,就出不个怒未发着子个别十得威,就出不个我道对那未比实着子个别十得和。就出不个在实有过者,真到动于并上西说比并上,是所以贵就出不个也。----《渔却水样》送君者皆自崖地任生种生种时反,君自此带比矣。----《自利木》死生为昼夜----《那想篇·玉乐》

(9)、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0)、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12)、可实得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风如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珒音,亦有辩乎,其年想辩乎?

(13)、现实社会中,有些人为了应酬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就多读兵书,研究鬼谷子,在社会中学习一些市侩的东西,结果造得灰头土脸,大败亏输。因为他们用错了地方,不如保持正直无邪的本性,更能适应环境。

(14)、道作为一种空寂玄妙之境,用一般的名言概念无法言说,但也并非彻底不可造极。要造于这玄妙之境,对庄子来说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不言”、“无言”、“忘言”;一是以“象”的方式言。庄子“不言”的直接和最高含义,是“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庄子·田子方》)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天地万物只是把自身的美展示给人看,而不用语言言说。就像孟子所言:“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达到天地之境的“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不为、不作,不言、不说,正是“观于天地”的结果。因此,庄子“不言”的最高含义,当是“只以目视,不以口说”,它让人抛弃一切人为语言的羁绊,只在眼睛的观看中,达到与天地之境的直接相合。这一点对艺术意境的视觉化倾向,对艺术意境追求“言外之意”具有直接的意义。

(15)、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

(16)、译文: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17)、说熟悉是因为如果是中国人的话,至少在课本上学习过庄子,即使不是中国人,也会在文学名著里面看到过庄子的文章。

(18)、庄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的著作是什么样的著作?在进入话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温习一下庄子里面的一下著名篇章,先唤醒一下内心深处的记忆吧。

(19)、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20)、提取“以沫”两字作为名字,既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寄许,希望孩子幸福、吉祥、懂得感恩之义外,又加强了名字整体的寓意内涵,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特点。

3、《庄子》名言名句

(1)、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胠箧》

(2)、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无师乎?(以自己的成见作标准,谁没有标准呢?)----《庄子》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若相忘于江湖。----《庄子》

(3)、首先,悖道知识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也就是说理论没有联系实际。《庄子·天道》有这样一段话,更是简单明了,读书只是视觉,人的身体有“眼耳鼻舌身”,还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单纯的通过读书眼睛来看,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可以看出庄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人是十分积极的,并且很有方法的。古有赵括纸上谈兵,害人害己的先例。

(4)、对于庄子来说,要想达至无穷的道境,一是以“不言”言,一是以具有混整性的“象”的方式言。道家这种“象”化的言语方式,为老子所开创,为庄子所发展。《庄子·天地》篇有这样一则寓言:

(5)、彼天会这故以合者,则天会这故以离。----《自利木》

(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外篇·秋水》

(7)、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8)、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庄子·杂篇·外物》

(9)、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清澈(纯洁)不含杂质,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心地亲近,小人之交虽然过于亲密、甜蜜,但是容易(因为利益)断交。

(10)、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庄子让王》

(11)、译文: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12)、少儿丹道百日筑基夏(冬)令营(点击了解详情)

(13)、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14)、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15)、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物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16)、其次,有些真知灼见我们只能在实践中体会,写出来就不实用。也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学到很多这样的知识,就运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工作,难免会有错失。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17)、解释: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色骏马跃过一道缝隙一样,很快就结束了。

(18)、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19)、“原文”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译文”如果能够进入到追名逐利的环境中遨游而不为名利地位所动,君主能采纳你的意见就说,不能采纳你的意见就不说。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也不向世人提示索求的标的,心思凝聚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奈何的境域,那么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庄子》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父》

(20)、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4、《庄子》名句

(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2)、“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秋水》)。 

(3)、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4)、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5)、死人,没有君在上面,没有臣在下面,也没有一年四季的操劳之事,放纵自如与天地同在,即使南面为王的乐趣,不能超过呵。

(6)、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实之蕲生乎!----《逍遥游》

(7)、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8)、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9)、肩吾就不相信了,跑去问老师连叔。连叔看了肩吾一眼,一声长叹,然后语重心长地说:

(10)、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

(1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12)、“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用有限去追求无限,是没戏的。等到成了知道所有的人,就已经死了。"

(13)、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14)、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15)、这个是说明知识的无穷无尽,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知识的多寡,是不现实的。

(16)、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1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18)、众所周知,“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王国维《人间词话》标举“境界”以来,它也是众多诗论家、艺术家热衷探讨的课题。但今人对意境的解释历来不一。有的强调“境界”与“意境”之间的基本区别,但大多数人则对境界与意境不加严格区分,提到“境界”时,心里也往往是把它当作“意境”的同义语。在意境或境界论产生的时间上,有的学者认为,“不能把境界的历史无限地回溯。总之,须有史的定位意识。境界一词,是佛教的用语,这为研究界所公认。”(2)与之相反,也有学者指出:“时人议论‘境界’久矣,多矣。群言竞起,各有创获。但至今鲜见有循‘大象’-‘逍遥’-‘意境’一线做溯源工作者。而这一工作告阙,便不明中国意境论的要义正在于从形而下的物象直指形而上的体验,正在于泯灭主客界限而获致物我同以完成精神超越”。(3)意境与境界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意境”与“境界”共同包含的“境”,又使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意境论的全面展开和确立,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的确得力于佛教的传入,但把意境仅仅看成“佛教”的一个脉系,忽视它在本土哲学尤其是庄子语言哲学中的根源,的确是意境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阙失。这种做法使人既不能充分认识意境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性,也不能深入理解意境的宇宙本体论意义。

(19)、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释义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