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精选歌德的诗剧少年维特的烦恼及小说浮士德75句文案

精选歌德的诗剧少年维特的烦恼及小说浮士德75句文案

歌德的诗剧

1、歌德的诗剧代表作

(1)、《普罗米修斯》是歌德取材于古代希腊神话的一部诗剧,剧本虽然没有写完,但流传下来的片段已表达出歌德年轻时代的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否认宙斯的权利,反对宙斯的专横跋扈,并且要创造和他一样蔑视宙斯的新的人类。维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种坚韧的性格,在这个神话人物身上得到了体现。

(2)、以前,浮士德比较自我中心,重视的是自己的精神体验,自己的最大愿望,也就是自己如何攀登到人生最高点,如何得到精神满足。正因为以个人精神满足为奋斗目标,他的行为才总在客观上使他人受到伤害。现在,他更关心的是广大民众的美好未来,或者说是整个人类的终极目标。他感到,只有为全人类的终极目标有所贡献,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迹才不会泯灭。也就是说,这样才能体现出他的生命价值。

(3)、歌德的人文精神,通过他的文学,深刻地影响了古典乐派和浪漫主义的音乐大师们。他与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等人有着艺术上的交集,下面为大家盘点一下10位受歌德影响的音乐大师:

(4)、莎士比亚与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其中莎士比亚稳坐头把交椅。莎士比亚一共留下剧本37部、长诗2首、十四行诗54首。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5)、歌德出身于富裕市民家庭,进入魏玛以后深受公爵器重,担任多种高级职务,并在1827年晋封为贵族。魏玛的宫廷政治以及与贵族交往影响了歌德的政治思想,他曾经为法国大革命打倒暴君而欢呼,也非常崇拜拿破仑的文治武功,但是依然认为革命是暴力的,真正的政治应该是柏拉图式的贵族政体。

(6)、魔鬼不仅没能赢得和浮士德打的赌,还输了另一个赌约,那就是他和天主打的赌。在诗剧的序幕里,魔鬼和天主打赌,说他能诱惑浮士德堕落。天主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尽管会在奋斗中犯错误和迷惘,但终将会走上正途(317行,328行)。浮士德有局限性,也会犯错误、走弯路,但始终在为更高的目标而奋斗。所以,他得到了天主的肯定。

(7)、《浮士德》吸取了从古代至歌德时代不计其数、多种语言的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的作品,《约伯记》和《哈姆雷特》仅是其中两例。歌德并非采用一目了然、一一对应的方式吸收外来财富,而是通过引用、改写、影射、用典等方式,对之游戏式地进行了改造。因此说《浮士德》可以“重建”文学,意思还在于,它的文学形式是文学家们的集体财富,作品丰富的意涵正得益于从集体财富这一宝库中汲取的大量营养,包括辞书引用、句式、修辞,包括母题、比喻、象征、寓意,包括典型形象、场景模式、行为方式、舞台艺术。对此将在以下注释中以大量例子加以展示。

(8)、在寻找海伦(也就是艺术美)的过程中,浮士德游历了古希腊,见到很多希腊神话和史诗中的人物。他在艺术王国里尽情漫游,心里充满奇异之感。带领他去会见海伦的,是一个没有身体,只有精神的人造人。在某种意义上,这可能也表明艺术美属于精神世界,而且是特别富于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艺术美被尊崇为至高无上的财富(8517行)。在这个一切都带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世界里,浮士德拜倒在海伦脚下,让海伦来统治他的王国。他们很快结合,共同治理王国,并育有一子,取名为欧福良。小家伙已显示出是一切美的继承者,对音乐的感觉非常灵敏。他有强烈的、向上飞翔的欲望和冒险冲动。稍稍长大一点儿,他又想奔赴战场当一名勇士。总之,他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又有过盛的勇气和过高的心气。父母早料到他会夭折。果然,在一次向上飞翔的时候,他掉下来摔死了。

(9)、魔鬼的想象力,始终无法超越感官享受之类的东西。而他描述的享乐生活,也正是一般世俗之人所向往的。浮士德从一开始就诅咒诱惑感官的一切世象,自然也不会对魔鬼描绘的物质享乐生活感兴趣。魔鬼之所以又用这些感官享受来诱惑浮士德,可能是觉得他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屡受挫折,因而意志衰退。

(10)、不用的东西乃是沉重的负担,只有应时的产物,才能有应时的用场 ----歌德

(11)、幸运的是,如此这般财富不会贬值,它只会升值,如果各国人民可以共同分享,如果各国可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借鉴。《浮士德》是“德国作家赠与世界的礼物”,同样也是世界反赠给德国的礼物;它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财富汇聚到以我们的语言写就的作品,它同样也从魏玛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它教导我们,凭借接受和给予,“文学就是一个世界和各民族的馈赠”——对于所有这一切,人们无需此时给《浮士德》贴上一个质检合格的标签,它由内而外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12)、一个寒冷的冬夜里,舒伯特在街边一间旧货店门外遇到一男孩,想卖出手上的一本书和一件旧衫,希望换回饭食。舒伯特见男孩弱小孤零,心生怜悯,本就一贫如洗的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下那本书。回家路上舒伯特被书中的一首诗吸引住了,情不自禁站在路灯下读了起来

(13)、据说李斯特看了歌德的《浮士德》后拍案叫绝,在勃辽兹《幻想交响曲》的启发下,他用管弦乐+合唱的形式,对歌德的这部伟大杰作进行了李斯特式的诠释,创作出这部《浮士德交响曲》。

(14)、“很显然,自古以来,各国族最好的文学家、追求审美的作家,无一不致力于普遍人性的东西。就每一具体情况而言,无论那作品是历史的、神话的、虚构的,还是或多或少任意的,人们都会透过民族性和个体性,看到普遍的东西暴露出来。只有当人们让每一个个人和每一个民族的特殊性安于现状,只有当人们坚守一个信念,即真正的成就是因为它属于整个人类,真正意义上普遍的宽容才一定能够实现。

(15)、歌德以此表示对群神的蔑视,并且指出神之所以能维持统治,全靠人们愚昧的崇拜供奉。这里实际上是指德国愚昧落后的统治。

(16)、然而虽称之为悲剧,剧作并未排除“有许多按经典分类规则当算作喜剧的场景”,或可算作悲喜剧的场景。剧中不少地方表现为严肃与搞笑、令人震惊又令人惬意的混合风格,不仅如此,可以说《浮士德》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学中多种文体、准文体、文学式样、塑造方式、戏剧传统的集合。它留有木偶剧和流动剧团演出的痕迹,在天堂序剧中借鉴了大型宗教剧模式,在夜一场加入了中世纪复活节剧,在格雷琴剧中展示了当时代市民悲剧的特征,在“海伦”一幕中模拟了古希腊悲剧,重拾了酒神节的羊人剧,此外还有与巫魔滑稽剧、粗野闹剧、宗教剧、道德剧,与歌舞剧、假面联欢、假面游行、宫廷或酒神节庆典相对应的“文本形式”。

(17)、浮士德一生研究学问,到老深感自己从未体验生活的真正意义。因此,他想在灵魂深处体验全人类注定要体验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欢乐和痛苦。这说明,他的追求属于情感、精神领域。他的最大愿望是获取生活的最大意义,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1765-1775行)。这时,他并不明确生活的最大意义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可是,从他的“诅咒”可以得知,他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和财富、名声、感官享受都没有任何关系。

(18)、痴情的浮士德和玛格丽特很快坠入爱河。他们之间的倾心爱恋,使浮士德感到绵绵无尽的欣喜。玛格丽特更是把浮士德当做她生活的全部。但是,浮士德却不满足于二人小世界,还是渴望实现他的最大愿望。他虽然爱玛格丽特,但也觉察出她所处环境的局限性。她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天地,终日忙于各种各样的家务。而他却并不想如魔鬼希望的那样,“经历平庸而无聊的人生”。因此,他对她的爱情火焰渐渐熄灭。可是,他和玛格丽特已发生了婚前性行为,致使后者怀孕。在那个时代,未婚先孕的女人会蒙受巨大的耻辱。

(19)、《浮士德》是舞台剧,是朗读剧,但同时也是一部阅读剧。这并非说要把《浮士德》当作阅读剧来接受,而是指它同时具有阅读剧的特殊品质,或曰只有通过这种传达形式和接受方式,才能感知到其深意。比如在高山一场中,紧随梅菲斯特关于地壳运动、高山形成的故事之后,是一处重要的对圣经的影射,给出了火成说所包含的政治–革命寓意,这便是戏剧表演所无法传达的。

(20)、在此,可以看到浮士德的思想变化。他现在的理想不再是要从事社会福利,比如开辟新家园,给无家可归的人住。他的新理想,是发动民众自己争取自由的生存环境,并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共同保卫自己的自由和生存。当初和魔鬼打赌时,他曾说如果有一瞬间能让他满足地说“真美啊,请停一停”,他就算输了。这一瞬间至今没出现,但浮士德现在已经知道,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瞬间。那就是当所有的少年、壮年和老年人都不惧艰险地度过奋发的年辰,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立足的时刻(11578-11581行)。

2、歌德的诗剧少年维特的烦恼及小说浮士德

(1)、前面提到过,浮士德想在灵魂深处体验全人类所注定要体验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在这个爱情悲剧里,如果像魔鬼希望的那样“放荡”或只满足于“平庸而无聊”的生活,如果对玛格丽特的感情不是那么真挚强烈,他就不可能有对欢乐和痛苦的深刻体验。为自己对姑娘不负责任,浮士德感到极大的内心谴责。他和魔鬼打赌时,担心到头来内心没有任何新的力量增长,比从前没有丝毫提高。这一爱情悲剧,实际让他得到精神上的成长。过了很久,他还怀念着玛格丽特,视她的爱为最珍贵的宝贝,也将对她的感情视为自己灵魂中最美好的存在(10060-10067行)。这说明,他在感情方面比以前更加成熟。

(2)、一段清新动人的旋律从那寒冷的夜空中飘来,缭绕着舒伯特的心扉。也许正是舒伯特那善良的爱心,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的灵感,使他捕捉到那美丽的七彩音符,为后人创作了这首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

(3)、因此对于《浮士德》,无论如何不能默“读”。谁如果只是数音节,而不去聆听诗行和韵脚如何被大声朗读或唱诵出来,或者不是在默读时至少用心耳去倾听,那么他便不会感知到乐谱中各种韵律、旋律、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所创造的丰富的乐感。

(4)、浮士德和魔鬼打赌,要魔鬼为他服务,帮他实现愿望。假如魔鬼能成功地让他沉溺于享乐,或使他感到满足,为他服务的期限就算到了,可以马上拥有他的灵魂。他自认永远不会满足于感官享受,因此不会输给魔鬼;而他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实现之时,即使因满足而死,也没有遗憾。

(5)、然而至今还没有哪位才能与《浮士德》相媲美的作曲家,为作品中全部与音乐相关或为音乐而设计的段落谱一整套曲出来。贝多芬曾计划创作一部《浮士德》歌剧,多年后也终于搁浅。在1829年2月12日的一次谈话中(《浮士德·二》尚未出版),爱克曼对歌德说,自己“不会放弃《浮士德》终将被全部谱成曲的希望”,歌德的回答是,这“根本不可能”,因届时音乐中“难免会有令人反感、厌恶、惊悚的段落,不招时人喜欢。音乐当有《唐·璜》的特征,莫扎特是为《浮士德》谱曲的最佳人选。迈尔–贝尔或许有能力,只是他不会情愿去做;他太过纠缠于意大利戏剧了。”

(6)、事实上,如此独家占有的要求并非因为《浮士德》是用德语写就的。当时在德国以外的地区,有很多有教养的读者可读懂德语,而且仰赖日益发达的翻译,对于“普遍的世界交流”,德语也不再是长久不可逾越的界限。即便情节发生的场景地也不是问题。在众多场景中,不过仅有莱比锡的奥尔巴赫地下酒窖、瓦尔普吉斯之夜中哈尔茨山的布罗肯峰,明显是德国的地点,然而此类大学生酒馆或女巫出没之地,在欧洲并非只此一家。至于大学、书斋、实验室,再至于近代早期的城市、大教堂、雄伟的官府和宫殿、海边围海造陆工程,再至于与场景相关的社会、文化、政治格局或行为方式,在欧洲则更是比比皆是。

(7)、本版本的《浮士德》只能提供一个阅读本,注释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读本来对待,这样就难免会偏离完整的、完全的文本实践,不得不又是用文字来解释文字。如有某些地方会对舞台演出有所启发,那么则希望这些地方会对导演、演员、舞台设计师或技术员有所帮助。但注释首先要唤醒的是读者自己对舞台的想象力。它们当启发读者,走出书本上的文字,开启想象力,去想象那个奇妙的自由的舞台。因为虽说《浮士德》是一部舞台剧、朗读剧、阅读剧,但它终究是为此一完全“不可想象”的舞台[读者想象力中的舞台]创作的。

(8)、早在童年时代,歌德就曾观看以浮士德博士为题材的木偶剧;在去世前几周,他对自己《浮士德》剧的终场进行了最后修订,这期间相隔近75年。歌德的《浮士德》满载丰富的文学形式,唯有禀赋卓著之人以其漫长的一生,方可赋予它如此卓越的语言力量、文学塑造力,以及近乎独一无二的变化的能量。在该多声部作品中,汇聚了不同声音的言说和歌唱,有莱比锡的大学生,有斯特拉斯堡和法兰克福的狂飙突进诗人,有魏玛的古典作家,有居住在圣母广场边的老人。歌德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创作时期,学习和掌握了丰富的文学手段,并将之尽数用于《浮士德》创作,使之成为展示作者创作才能的集大成之作。

(9)、我做了什么呢?我不过是对我所见所闻的种种进行收集和加工罢了。我的作品是由成千上万不同的个体所哺育的,他们之中贤愚不齐,老少兼备。所有人都纷纷来到我面前,向我吐露他们的思想,展示他们的才干,呈现他们的存在方式,我所做的仅是常常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种的庄稼而已。我的作品本是一种集体创作,不过是冠以歌德之名罢了。

(10)、再比如梅菲斯特,其老到的谈话艺术,体现在他可以自如地运用格律灵活的牧歌体,可以像变色龙一样,在格律上适应对方的讲话方式,一如他让格律符合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情境。斯巴达王后海伦的“古典”美也是音步之美。伪帝的营帐一场具有复辟特征,与之相应,台词不仅在内容上回溯到《黄金诏书》的条文,而且在格律上使用了过时的亚历山大体。即便是此处格律上的疏漏,或在其他地方出现的明显的蹩脚、不流畅甚至是“失败”的韵律,也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或是与角色相符,或是包含着可识别的意义。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断不可以为是格律大师本人力所不逮的结果。

(11)、魔鬼见浮士德拒绝享乐,以为他又产生了飞上月球之类的幻想。实际上,浮士德在经历了虚幻的艺术世界之后,已经决定要在广阔的地球上创业,有所作为。不过,他并不想做别人做过的事,而是要创造新的、惊人的奇迹。他的目标是拦海扩地,为大众建造新的家园,听起来好像是现在的房地产开发。但是,他并非为了自己发财,而是为了给大众谋福利。魔鬼献上一计,让浮士德帮助陷入内战、皇位不保的皇帝打赢战争。这样,他就能要求皇帝把海滩封赏给他。这一幕结束时,浮士德成功地得到了帝国的海滩,成了这一片土地的主人。

(12)、当然并非诸如此类不能在舞台上呈现的个别场景,决定了《浮士德》同时是一部阅读剧,而是更重要的是,整部戏剧需要人们启动思考,“用心”去领会。按照作者自己所讲明的意图,读者需要自己去补充完整,去“衔接前后关联”;为理解整部作品,人们必须认识到前后的呼应,把作品当作一部“前后相互映照的整体”来读;同时还要加入读者自己的处世和人生经验,甚至需要读者“敢于超越自己”。

(13)、意大利诗人但丁(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生活在教权高于一切的中世纪。当时的文学作品都是宣教的。惟一传世的作品就是《神曲》。这首14000余行的长诗 ,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世界观。因此,但丁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14)、意大利诗人但丁(公元1265年-公元1321年)生活在教权高于一切的中世纪。当时的文学作品都是宣教的。惟一传世的作品就是《神曲》。这首14000余行的长诗,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世界观。因此,但丁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15)、浮士德的问题是人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整个诗剧就是浮士德对人生意义的不懈追求。

(16)、歌德提出的“欧洲文学乃至普遍的世界文学”设想,与当时后拿破仑时代的普遍意识以及他自己的坚决的爱国主义倾向密切相关。然而时过境迁,这些设想多年后获得了新的迫切的意义,以下不妨举一例说明:

(17)、“如果想到,很多民族尤其是新兴民族,很少有绝对的原创性东西,那么德国人也不必羞于借鉴外来东西塑造自己的文化,尤其是文学中的形式和内容。事实上,很多外来财富已经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纯粹自己本身的将变为学习和借鉴到的,它们要通过翻译或更为内在的处理方式去吸取,变为我们自己的。人们要特别指出那是其他民族的成就,因为(诗歌读本)也是为孩子们设计的,面对孩子,要尽早让他们注意到其他民族的成就。”

(18)、巨人普罗米修斯却是人的创造者,他对神坚决反抗,是站在有利立场的,因为更有诗意,更壮美。第1节讽刺众神之王宙斯的凶神恶煞,外强中干。

(19)、当然,歌德对《浮士德》的舞台设计,并未局限于当时的舞台技术条件。并且,即便魏玛舞台捉襟见肘,满足不了他对演出的设想,他对实现上演所面临的问题也从未置之不理。比如,对于假面舞会一场,他甚至表示过要牵一头活的大象上场;又如对于爱琴海的岩石海湾一场中的海上节日,他想到的是西班牙巴洛克戏剧中露天的水上剧场,并且想在魏玛如法炮制;对于“海伦”一幕他说,“够语文学家忙的”,然而当爱克曼说道,台词“对读者提出了很高要求”时,歌德回答说,其实“一切都是感性的,若能在舞台上表演,人人便可尽收眼底。我别无所求。只要大多数观众高兴看到演出,懂行的能领悟到更高的意义”(1827年1月29日)。

(20)、浮士德的故事,也警示人们,在为实现更高目标而奋斗时,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千万不能因为要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伤害他人,更不能为了实现愿望而求助于“魔鬼”。在奋斗过程中,人们也要努力克服外在或内在的“魔鬼”的影响。

3、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基本情节是

(1)、《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取材于希腊神话,主人公伊菲格尼亚身处异国,却能以完美的品行、博爱的胸怀感动国王,改变了那里野蛮的风俗,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准则。

(2)、浮士德的拦海扩地事业,让当代批评家们联系到牺牲个人和小企业的资本主义扩张,以及现在的全球化等方面。虽然浮士德一心为民众建造家园,可他的事业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他建的港口,实际上受到魔鬼的利用。魔鬼带着船队出海掠夺。他们知道浮士德对财宝不感兴趣,就把财宝都私分了。魔鬼在浮士德面前一个劲儿歌功颂德。魔鬼夸赞浮士德的业绩如何伟大,实际上他自己趁机捞到不少好处。

(3)、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4)、然而无论哪个年代,所有这些做法都曾引起反对的声音。其中最富批判性的反对声音,出现在1933年波莫以《非浮士德精神的浮士德》为标题的檄文中。檄文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至善论者”[认为浮士德不断追求完善],称歌德的《浮士德》为一部“衰落史”,浮士德“从头到尾都是一位无可救药者”,扮演着一位蹚在“越来越深的血”里的“狂徒”。

(5)、作家、画家、前文提到的作曲家、表演艺术家,都可谓得益于歌德吸纳而后又吐出的东西。如此得益的还有很多其他群体,比如神学家和哲学家,歌德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而后又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可供思考的东西;比如语文学家和辞书编纂家(《德语字典》的编者格林兄弟,《歌德辞典》的编者);再如法学家和经济学家(见相关文本的注释部分)。

(6)、沃尔夫冈·冯·歌德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诗人。身为文学大师的他,也具有很好的音乐素养。他少年时代学习钢琴和竖琴,长大后又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大提琴,而且长笛吹得也不错。他在为林纳所作的一首诗中写道,他的诗要边弹奏钢琴边读才是最好的方式。

(7)、可浮士德并未陷入淫乐的放荡生活。他对玛格丽特的追求是认真的,对她的感情不断升华。他还没接触到玛格丽特,刚进她的房间,就产生了崇拜之情。他感到那小小的居室流露出宁静、整洁和自满自足。他觉得每一处都像是由天使之手整理过的。因此,简陋的屋子竟让他有了上天堂的感觉,连室内的纺车都使他觉得神圣、纯洁。这些感受,使玛格丽特在他心目中升华成一位仙女(2690-2728行)。和玛格丽特相处后,他觉得她一言、一瞥所包含的欢乐,甚至胜过世间所有智慧(3079行)。这种因爱慕而生的浪漫、丰富和夸张的联想,是只知道感官享乐的魔鬼难以想象的。所以,魔鬼称浮士德为“痴情的大傻瓜”(2862行)。

(8)、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伟大的诗人、戏剧家、作家,画家、著名思想家。代表作《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作品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

(9)、三大诗人中人们最熟悉的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也译为《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中《哈姆莱特》同《麦克拜》、《李尔王》和《奥赛罗》并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10)、独特的文化魅力、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经济、稳定的社会秩序、优美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以及相较英美高昂的学费,较低的教育费用无疑会让德语区受到国际学生的青睐。在行动之前,不妨先加入我们的线上音乐德语预科班及欧洲人文小课堂,为您的未来装满更多的希望。

(11)、《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

(12)、《浮士德》剧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文体,歌德以此展示了何为“总汇诗”。同样,在运用戏剧形式和舞台表演方面,歌德也充分发挥了舞台剧、朗读剧和阅读剧的普遍可能性。不同类型的呈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接受的可能性,为理解和观看《浮士德》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各种形式相互补充,共同决定了作品的活动半径。

(13)、如果一个人付出最大代价,就能满足自己的最大愿望,那么这个最大愿望可能是什么?有的人可能想和自己的心上人结合;有的人可能想得到丰厚的物质享受;有的人可能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德国伟大诗人歌德(1749-1832,JohannWolfgangvonGoethe)笔下的浮士德,则想获得生活的最大意义,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14)、为此,但凡有可能,人们都会把浮士德的罪推诿到梅菲斯特身上。这样,梅菲斯特的角色就发生逆转。他原本是帮助浮士德实现自身愿望的帮手、帮助他上演“人生大戏的导演”;他原本充当着浮士德的帮手、侍从和奴仆(行1646及以下),扮演着浮士德的“孪生兄弟”,亦即浮士德身上固有的合二为一的双重自然(行11962)中的一重,换言之,梅菲斯特本就是浮士德天性中固有的品质,它在戏剧中被投射到梅菲斯特这个角色身上,成为一个独立的角色。而在上述通常的解释中,他被翻转为浮士德的对手、败坏浮士德的魔鬼,是他把主人原本并无恶意的意图、把主人原本出于疏忽的命令,转化为恶的犯罪行为。

(15)、浮士德失去视力之后,心里豁然明朗。两位老人的惨死,使浮士德警觉到自己与魔鬼为伍,以及受到魔鬼帮助的恶果。他感到自己并没有进入自由境地,因此希望清除自己路上的一切魔法(11403-11405行)。他认识到自己以前只顾追求,总是猛冲蛮干,现在他要明智、谨慎行事。他不再求助于魔鬼,而是动员所有人抓紧干活。他号召大家万众一心,为共同目标而奋斗。这时,魔鬼看到浮士德快死了,就招来一些游魂僵尸之类为他挖坟。听到挖坟的声音,浮士德以为是民众响应他的号召,正在挖排水沟和筑拦水坝。他兴奋地憧憬,在未来的人间乐园里,百万民众如何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他们如何奋勇地保卫自己的土地免受大海袭击。一旦海水冲破大堤,人们会一起去堵住缺口。于是他得出“智慧的最后结论”: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才能获得自由和生存。

(16)、舒伯特才华横溢,却从不随波逐流。他信奉歌德的一句名言:“宁死也不愿空虚无聊。”舒特对歌德怀有崇敬的心情,他为歌德的诗写过59首歌曲。

(17)、据说浮士德冒充学者、魔术师、星相家和算命者到处漫游,自夸精通炼金术。他曾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以换取知识和权力,晚年生活贫困。

(18)、歌德少年时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萌生创作诗剧《浮士德》的想法。《浮士德》第一部于1806年完成,到1832年他快去世时,第二部才完成。一般认为,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两难选择)是人类共同的,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无法逃避的难题。而“浮士德精神”则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19)、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化解读:自强不息,“浮士德精神”

(20)、既然歌德认为这样的“集体”是作品的真正作者,那么本版则将在注释中,清楚注明作品中包含的大量此类细节,其目的是为让读者更好理解剧作,而非罗列各种证明。因就《浮士德》对外来财富的学习借鉴来讲,很多地方并非拿来就用或淡化出处,也并非因化用而使出处显得无关紧要,而是保留了可以辨认其出处的形式。

4、歌德的诗剧什么塑造了一个永不满足

(1)、狄兰·托马斯《通过绿色的茎管催动花朵的力》

(2)、《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

(3)、了解歌德简介的读者,都看到这么一句话:他(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判精神!其实这是他作品风格,歌德除了诗歌外,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他的代表作《浮士德》,就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于一炉的不朽悲剧诗剧,从思想和艺术上贯串了歌德一生。

(4)、当时大家在圣母广场边歌德的家中谈论米拉波伯爵,就是那位法国大革命初期的重要推动者,说他不过是天才地观察、收集和借鉴了他人的想法和理念,利用了已有的思想和思考并对之进行了大力宣传。时已82岁高龄的歌德发问道,米拉波自己又做了什么呢?他的工作归功于成百上千他人的生活方式、经验、观点和能力。他常常仅仅是收获了他人播下的种子。然后便是这句语出惊人的:“我的作品本是一种集体创作,不过是冠以歌德的名字罢了。”

(5)、歌德的离去给德国乃至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人们也将永远记住这位一生光辉灿烂的伟大诗人。

(6)、原文:Grau,teurerFreund,istalleTheorie//UndgründesLebensgoldnerBaum.

(7)、1831年,在歌德与福尔斯特的一次谈话中,当后者说到“把《浮士德》改编为能在咱们的(魏玛)舞台上演的程度,实在难上加难”时,歌德表示,他“从一开始便没想过要在舞台上上演”。然而,这一宣称却与文本给出的信息相互矛盾。因文本针对导演和演员、舞台设计师、舞台技术员、化妆师等,给出了成百上千条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此外,《浮士德》中显然倾注了歌德经年积累的舞台实践经验,因他在担任魏玛剧院领导期间,不仅上演话剧,而且也与轻歌剧和歌剧的导演、舞剧的舞蹈设计者打过许多交道。

(8)、荷马(约前9世纪-前8世纪)是古希腊一位双目失明的诗人。他的旷世之作是15693行的《伊利亚特》,12110行《奥德赛》。

(9)、歌德曾如此评论卡尔德隆的剧作《坚贞不屈的亲王》。然而,但凡可以充分理由如此评价世界文学中某部作品的话,那恰恰非歌德自己的《浮士德》莫属。

(10)、早在移居魏玛之前,歌德就开始朗读作品,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前不久。他曾在1813年这样说过:“莎士比亚要通过活的语言表现出来,朗读是最好的流传方式,这与表演不同,听众不会因表演的好坏分散注意力。最美妙和最纯粹的享受,是闭上眼睛,听人用自然的声音朗读而非朗诵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样“我们会不知不觉获得生活中的真理”。当然对于《浮士德》的作者,朗读还不仅仅只是一种传播方式,它同时可以检验行文是否合适,它可以要求、促进、塑造纸上文字所不能给予的“活的语言”。

(11)、《亲和力》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809年。小说围绕着爱德华和夏洛特夫妇以及他们的情人展开。《亲和力》是歌德晚年之作,却有着某种常见于其早期作品的浪漫色彩。爱德华的感情冲动,半科学的主题,以及诗一般和谐的(即使是不现实的)死亡,即是其浪漫因素中的几例。

(12)、《世界十大文豪: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

(13)、当然这个“有为”也不一定是变成圣人,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有为”其实就是要去生活,去体验百态人生。浮士德与魔鬼订约之后变成了翩翩少年,迫不及待地去体验酒肉欢愉和情欲的满足。当浮士德在街道上看到了年轻貌美的葛丽卿,他威胁靡非斯陀说:“若是那个甜嫩的心肝,今夜不投入我的怀抱安眠,咱们到夜半便两下分散。”一种抑制不住的肉欲跃然纸上,难怪魔鬼讽刺他真像个花花公子。也正是浮士德自私的爱欲害死了纯情而无辜的葛丽卿。在爱情悲剧中,浮士德陷入了情欲满足与道德良知的矛盾之中,他选择了逃避。

(14)、不过,歌德认为,人生来身上就有着两种精神:一种是懒惰的、欲望的、肉体的和罪孽的恶,一种是向上的、精神的、高尚的善。人们可能一时间会迷恋于享受甚至罪恶,但是善良的根本必然会引导人们倾向于善。正如浮士德所说:“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贴紧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哦,如果空中真有精灵,上天入地纵横飞行,就请从祥云瑞霭中降临,引我向那新鲜而绚烂的生命!”

(15)、即便政治苗头出现了彻底转向,威廉时代留下的解读模式,其基本特征仍旧挥之不去:从帝国时代爱国主义的长篇空论、一战的战地读物(1915年出版的《浮士德·一》,排在《德意志战地图书》第一卷),到对德意志英雄[浮士德]的纳粹化改写(1933年《穿棕色外衣的浮士德》),再到受政d左右的正统–社会主义解读。后者在几十年间决定了民主德国对《浮士德》意识形态化的解读,且在联邦德国和自由的西方学界赢得不少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