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茨威格介绍《伟大的悲剧》
(1)、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
(2)、没有戏剧化的情节,没有光怪陆离的背景设定,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就是有一种能力,把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平淡故事写得让人欲罢不能。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评价:茨威格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
(3)、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的经典作品,畅销近百年,再现了十四个影响时代命运的时刻。该书新译本由旅德学者吴秀杰精心翻译,以德国费舍尔出版社2009年版为底本,并收录了两篇最早用英文发表的文章:《西塞罗》与《威尔逊的失误》。
(4)、泽罗从门童到暴富并不是机缘巧合,只是一辈子都在认真做好一个人,尽好自己的本分。无论得势与失利,他都紧紧跟随古斯塔夫,做好一个门童该做的事情。
(5)、作者: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译者: 赵台安 / 赵振尧
(6)、让人在阅读中经历了从7岁到70岁的一路心酸励志成长史,又能幸运地逆流感受从70岁到7岁的那种何以解忧,豁达通透的“当时只道是平常”。
(7)、《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文章前半部分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长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我们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再有比喻、夸张的大量运用,把我们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特征突出,而且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8)、(本期话题)你认为哪部电影适合夏天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9)、中文名斯蒂芬·茨威格外文名StefanZweig国 籍奥地利民 族犹太出生地奥地利维也纳出生日期1881年11月28日逝世日期1942年2月22日职 业作家毕业院校柏林大学代表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
(10)、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者: 张玉书出版年: 2017-4-1
(11)、刚越狱出来大家四散逃窜的时候,他竟然还认真地责怪门童没有带来那款“华丽香氛”,这个优雅的味道伴随他到生命的终结。
(12)、演说的时候,聊天的时候,越狱的时候,甚至临死前,都体现了对诗歌的极度热爱;还有就是他钟爱一生的“华丽香氛”,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绅士的品格和做人的境界。
(13)、我的驳辩说完之后,维尔哈伦欣然地拍拍我的肩头。“我明天就要去拜访罗丹先生,”他说,“跟我同去。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会面。”
(14)、有人证实,当悲剧在萨尔斯堡上演的时候,茨威格已经预言一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屠杀即将发生。1934年,也就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四年前,他就开始收拾好行李。当奥地利警察搜查他家的时候,他决定必须走了。或许他是第一个逃跑的维也纳人。第一任妻子弗丽德莉克甚至嘲讽他患上了“逃亡臆想症”。
(15)、虽说这是个童话故事,可真实的人性在层层嵌套的故事中逐渐浮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读者拉到每个故事转折的笔锋深处。
(16)、记得小时候夏天的夜晚,总喜欢搬着小板凳在漫天星辰的院子里看露天电影。
(17)、我悟到遗忘一切其他事物,集中意志以求工作完美的这种热忱,就是我过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这是成功的秘诀。我现在知道,舍此以外便无神妙的方法了。
(18)、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和历受的教育关系极为密切。维也纳养育了茨威格,培育了他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培养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鉴赏力,造就了他的艺术才能。他深受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熏陶,又批判地接受尼采超人哲学、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学说。(7)
(19)、古斯塔夫在金碧辉煌的D家葬礼上说“当事情牵扯到财富时,贪婪便如同毒药一般流淌在血液里。”伴随着阴郁的靛蓝灰紫色,让人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寒意,也把电影的主线掰向了新的拐点。
(20)、了解这些“光荣革命”的历史,对比当年的德国,读者将更能理解为什么茨威格会热情地赞美巴西。
2、茨威格作品集
(1)、「套娃一样的电影情节:三个叙述层次和三个关键节点」
(2)、1881年11月28日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犹太人,经营一家纺织工厂,母亲出身于犹太银行世家。优渥的家庭条件不仅让他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并且培养了他对文学与艺术的热爱。17岁开始发表诗歌,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大学时攻读的是哲学和文学史。接下来一战爆发,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欧洲再次战云密布,纳粹上台。身为犹太人,他此后的日子注定颠沛流离……
(3)、于是,格鲁西坚决地回绝了。已经是这么小的队伍了,还要再分一次。不行,这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的任务是追击普鲁士的部队,心无二用。他拒绝去做不符合皇帝命令的事情。军官们沮丧地沉默着。他的周围出现一阵沉默。在这沉默中,不可挽回地流逝了那决定性的一秒钟—这是后来用词语和行动都再也无法抓住的。威灵顿胜利了。他们继续前行:热拉尔和旺达姆(Vandamme)生气地握着拳头。格鲁西也变得不安了,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很奇怪,普鲁士人还没有出现,很可能他们已经离开了开往布鲁塞尔的方向。不久以后,侦查员报告了可疑的迹象,他们的撤退转成了直接开赴战场。现在全速赶去增援皇帝,那也还来得及,但是格鲁西还是越来越焦急地等着信使,等着皇帝让他回军的命令。但是,没有任何消息。只有对面越来越远的沉闷炮声滚过颤抖的大地:这是滑铁卢的铁骰子。
(4)、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5)、斯蒂芬·茨威格这一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与《心灵的焦灼》均为读者所熟知。他作为一个小说家,毋庸置疑。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茨威格同时是一位出色的传记作家,甚至被称为“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6)、在这个时期,一位艺术大师给了我一个极大的教训。这教训初看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小小际遇而已,事实上却是我一生写作生活的转折点。
(7)、茨威格于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8)、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以《世界的建筑师》为总题的文学家传记,其传主有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这些人大都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响当当的文学大师,今天放眼这个名单,几乎就是一部19世纪的欧洲文学思想史。
(9)、作者: (奥)斯特凡·茨威格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申文林出版年: 2017-11
(10)、主演: 拉尔夫·费因斯 / 托尼·雷沃罗利 / 艾德里安·布洛迪
(11)、影片开始就进入了“从前有座山……”的故事模式,我想到理查德.亚当斯风靡全球的《兔子共和国》。
(12)、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3)、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个旖旎奢华又孤独潦倒的饭店,坐落在同样荒谬迷乱的战前中欧国家。
(14)、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
(15)、@blackv1412:开篇已经足够惊艳。在数个雨天中读完了,却觉得依旧不真实,一开始阅读时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作者六旬时的回忆录,20岁的故事,就像20岁一样充满激情。40代的无奈,就像40代会表现出的忧郁,他几乎把每一个时期的自己都记住了。通过这本书,才开始慢慢意识到20世纪欧洲社会是如何变化,作者就像一个见证者,耐心地记录着他认为有价值的一切。
(16)、卓别林曾经说“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有远看喂不饱眼睛的马卡龙,也有近看震撼心灵的善与恶。
(17)、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3)
(18)、从此,巴西成了他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就在欧罗巴慢慢消失,变得“和中国一样遥远”的时候,他在巴西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19)、茨威格正是抱着这种对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乱世里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才选择了这种表现形式;或者说,也只有这种形式,才使茨威格作品里人物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淋漓尽致的表白,让读者通过这些人物的叙述来认识那个时代对人物的扭曲和异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把那个时代推上了审判席。
(20)、第三层:电影主人公泽罗的讲述开始。从自己年轻时候做门童讲起,如何和古斯塔夫相遇相识并经历跌宕起伏的故事。
3、茨威格介绍简介
(1)、然而,和许多人一样,茨威格终究是“故乡的囚徒”。身体可以逃走,但是心还留在原地。在灵与肉的长期分裂中,故乡变成一个既回不去又走不出的地方。而且,流亡的时间越久,这种分离的痛苦就越炽,直到将他推进抑郁的深渊。
(2)、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3)
(3)、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法国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1793年10月16日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茨威格在深入研究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以缜密的心理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描写了她的一生。
(4)、封建时代的欧洲贵族一直是阶层间的减压阀和缓冲带。这个世界有精致也有迂腐,有坚守也有悲哀。影片最后对古斯塔夫的评价极为精准:“他的世界在他进入之前早已消失,但他却用超凡的魅力维持了这种假象。”
(5)、“茨威格在全世界所赢得的声誉实至名归,在时代的沉重压力下,他尽管天赋极高,意志力却崩溃了,这真是令人无比悲痛。他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具有独特的天赋,能够凭借心理上和艺术创作上的技巧栩栩如生地重现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人物形象。”
(6)、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
(7)、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8)、@孟藻整不会了:上帝视角写故事很难,很考验作者对自己文字的掌控力。茨威格这本真不错,写历史切面时把宏观的东西也交待得充分,而且他很擅长写判断型的句子,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飘。是可以反复学习的写作。
(9)、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与魔的搏斗》《三位作家的生平》,出版了由14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10)、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1)、(1881年11月28日——1942年02月22日)
(12)、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13)、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14)、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
(15)、第二层:小说的作者亚瑟,开始讲他自己创作这本小说的过程,如何认识电影主人公泽罗,去收获别人的灵感,讲好自己的故事。
(16)、在并不漫长的人生里,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同时还不得不面对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正如他在写给前妻的最后几封信中提到的,在巴西隐居的日子,尽管可以阅读、工作,带着小狗散步,但内心却是孤独的,“信件越来越稀少,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没有重要的事情就没有愿望写信”。更让他痛苦的是,书籍也少得可怜,以至于他无法完成必要的写作。
(17)、立夏,世界的颜色又比春天向前递进了一个色阶。
(18)、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3)
(19)、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3)
(20)、电影中运用了大量景深镜头,在前景实背景虚的画面中,挖掘人内心最深处的复杂情绪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4、茨威格的个人简介
(1)、一个人可以这样完全忘记时间、空间与整个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受到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上。
(2)、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张玉书出版年: 2010-12
(3)、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1)
(4)、从他对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的描摹,能感受到他对笔下人物澎湃的热情。这种热情也延续到他的传记作品中。茨威格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考据者,而是有一种文学自觉,将那些伟大的人物、重要的瞬间,以其他主题串联在一起。
(5)、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6)、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 徐友敬等出版年: 2018-7
(7)、为了突出强调和对比的信息,用了大量的封闭式构图,在画框内体现极致的艺术之美。你就这样走进一个故事里,又走进这个故事的故事,最后一层才发现这个层层剥开洋葱里的精神原乡,归根是一曲生命与爱情之歌。
(8)、@虞美人:茨威格是真的同情这位同为奥地利人的王后吧,他也偏爱那些被命运打击、从而超越了平庸生命的悲剧性人物。相比之下,他对路易十六是真的看不起。
(9)、1985年:这是电影的开始,也是年迈的小说作者自述回忆的开始。
(10)、“从何处而来的两位光彩夺目的天使,有那么一刻,他们合为一体,一起飞过窗外繁星点点的苍穹,一位从东边来,一位从西边来。”
(1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
(12)、但审视了一回之后,忽又喃喃自语道:“只有那肩膀上面,线条仍嫌太硬。对不起……”
(13)、二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尔文思想统治的瑞士勇敢学者卡斯特里,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和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内特等。无论是叙述传主的生平,还是评价其地位与功过,不管是刻画其心理与行为,抑或是描述其命运与得失,都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怀,抨击思想禁锢和专制独裁,表达了茨威格爱人类、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14)、1881年11月28日,斯蒂芬·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茨威格的家庭是犹太商人,家境富有。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
(15)、简介:茨威格在本书中描绘了九位世界级的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菏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茨威格怀着一种炽烈的激情,以多彩的文笔,描述他们的生平,塑造他们的艺术形象。茨威格把“精炼、浓缩和准确”作为自己传记创作的准则,但他并不稽古抉微,旁征博引,露才扬己,而是如他自己所说的“不是出之文献资料,而是惟一出之自觉的爱去塑造一个命运。”
(16)、不过那些说来就来的风雨天儿,也少不了我们叫着闹着落荒而逃的身影。
(17)、目前,首期杂志将在美国25个主要城市发行,未来一年内将扩展到中国,加拿大和整个欧洲的18个国家,计划2022年底覆盖全世界,成为真正全球性的中文刊物。
(18)、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与魔的搏斗》《三位作家的生平》,出版了由14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19)、古斯塔夫去参加葬礼的时候,被诬陷入狱的时候,越狱逃跑的时候,落魄潦倒、富贵得意的时候,门童都紧紧跟随;而门童和阿加莎结婚的时候,在火车上一次次因为身份被质疑殴打的时候,古斯塔夫同样也催步不离守在他的身边。
(20)、《小小作品集》小说集1929收录《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河畔的插曲》、《雷泼莱拉》、《书商门德尔》
5、茨威格介绍主要作品
(1)、@我们飞:茨威格也太会写故事了,尤其是那种不由自主的强烈的激情之爱的描写,细致得不得了,那把火仿佛都可以烧到我。
(2)、那时的饭店虽开始衰败,但是锅里的热气毕竟还在。无论是全景俯拍饭店外观,还是硕大的餐厅,精致的餐桌前开启这个故事的镜头推拉,配色的基调都是冷暖对撞搭配,使双重维度的空间更好地贴地飞行,也使得故事的讲述者既有二重身份的对立又有人性共情的相通。
(3)、他说:“罗曼·罗兰在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整部作品中赞美了艺术的不朽,但我却从他身上感觉到他对世界结构的脆弱充满加倍的悲哀,他回答我说:‘艺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
(4)、你可以说这是一部画面美到舔屏的复古电影,体现欧洲文明兴衰的文化电影,封闭式运景构图的玩味电影,四重空间叙事的结构电影,卡司阵容强大的表演电影。
(5)、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3)
(6)、《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著茨威格的代表作,最早出版于1927年,由最初的5篇文章历次增订,扩展至14篇。茨威格选取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在这些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集中展现人类命运的跌宕和伟大心灵的力量。
(7)、「曾是两两相望,继而对影三人,最终孑然一身」
(8)、“茨威格所写的书籍很有益处,茨威格不愧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9)、他们像孩子集邮那样孜孜不倦地积攒朋友,……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则仅仅限于这样一种微小的满足:碰到报纸上偶尔出现的每一个人名,他都能怀着虚荣心,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口气补上一句:“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或者“啊,昨天我还跟他见过面呢”,或者“我的朋友A君对我说,而我的朋友B君认为”,就这样一口气顺着字母表把他的朋友挨个介绍。
(10)、立夏,就算没有凉面啤酒,我们也可以就着电影听故事。
(11)、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银幕。
(12)、茨威格在全世界所赢得的声誉实至名归,在时代的沉重压力下,他尽管天赋极高,意志力却崩溃了,这真是令人无比悲痛。他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具有独特的天赋,能够凭借心理上和艺术创作上的技巧栩栩如生地重现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和人物形象。(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评)(11)
(13)、编剧: 韦斯·安德森 / 雨果·吉尼斯 / 斯蒂芬·茨威格
(14)、语言的叙述逻辑结合电影的拍摄艺术,可以整合更丰富的叙事能力载体,不同的媒介相遇恰恰会激发不同领域的故事讲述力。
(15)、尽管茨威格小说中的人物在物质生活上属于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然而茨威格知道饱食终日的物质生活安宁并不能逃避精神的困扰,为了体验,茨威格给他的人物设置了种种特殊的环境:陌生女人的“生活天地非常狭小”,“设法向别人诉说心事”,没有人“指点,提醒,毫无阅历”,“失情少女心冷怠沉”;而马来狂人由于挪用医院的公款被逐出鹿特丹,他没有被放到“有人、有俱乐部、有高尔夫球、有书报的城市里去”,而是去了一个离最近的城市还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社交圈子只有几个令人乏味的官员和几个混血儿,其他的就是茫茫无尽的森林、种植园、沼木丛和沼泽地。他们沉溺于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是一些被遗弃者,这些人物通常是有些空虚、孤独和自闭的,他们缺乏正常社交的机会,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久而久之、也随之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和愿望,感情也失去了一个正常的解放管道。但心灵的积累越多,受得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16)、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
(17)、简介:玛丽·斯图亚特出生后6天成为苏格兰女王,6岁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一位王子的未婚妻,17岁成了法国王后。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己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18)、茨威格的小说有个鲜明的特点,即他的小说带有—种戏剧的味道。无论是《二十四小时》中年轻赌徒的手、《月光胡同》里那寒光闪闪的匕首,还是《陌生女人》那隐隐绰绰的反复出现的白玫瑰,无不具有戏剧的夸张和悬念性质.而作品中大段甚至整篇的人物独白,正是戏剧的表现形式。(6)
(19)、这是一战后,二战开始前欧洲一段焦灼混乱的日子。随着影片推进,二战开始,也和电影中的人物剧情产生了交集。这个我们后面会分析到。
(20)、深入研究,茨威格瞭解到,华人群体对国际大牌奢侈品的消费能力潜力巨大。奢侈品消费市场,2019年中国人的年消费能力达2万亿,占全世界销售总量超过三分之每年还在增长。无奈由于中文信息有限,国际奢侈品牌商家缺乏吸引这些机具购买潜力的华人客户的直接有效的渠道。
(1)、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这些小说文本或者重视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剖析,或者记录为情欲所驱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灵自白,或者描写暮年男女激烈情感历程的悲苦回忆。读者在茨威格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并为此与它们产生了“共鸣”。
(2)、电影中二人有两次同坐火车。那句经典台词就出现于此:“在这个野蛮的屠宰场里,还是残存着一些曾被称为‘人性’的文明之光”。
(3)、茨威格为何选择自杀?这是超脱还是觉悟还是绝望?我想答案就在他生前最后的一部作品里,也是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他在扉页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哲学家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而对文学家来说,只能深入这个时代。昨日的世界,法西斯的世界,是茨威格深陷其中的世界。他努力抗争,而一人之力终究无法逆转所谓的时代潮流,激流勇退后他无力面对家园沦陷的沮丧,只能将自己与沦落的文化分隔开来。
(4)、1912年,独幕剧《变换不定的喜剧演员》问世并上演。1914年,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5)、《艾丽卡·埃瓦尔德之恋》短篇小说集1904
(6)、上映时间: 2014-02-06(柏林电影节) / 2014-03-28(美国)
(7)、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8)、“还有这里……这里……”他又修改了几处地方,再退一步,细细观察。又把架子转过背来,喉咙里喃喃地发出奇怪的声音。有时他欣然微笑,有时他眉头紧皱,有时捏了一点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轻轻抓掉一些。
(9)、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10)、当故事讲到D夫人的去世,牵扯遗产继承和家族阴谋,体现人性的贪婪丑陋的一面,这时的饭店又切换成了阴郁的深冷色调。
(11)、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2)、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3)、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14)、他的雕刻室也很简单,装着高大的窗子。里面有已经完成的雕像,更有许多石膏塑的作为试验的模型——一只膀子,一只手,有的甚至只是一个指头或一个小小关节;桌子堆满种种素描的图形。这地方显示出它的主人一生在不断研究,不断工作。
(15)、茨威格笔下人物的奇特行为常常突如其来,常常有违一般意义上的伦理道理。所以,当激情过后,当事人或羞于开口,或不屑于与世俗妥协,把自己的真实绽放暴露于世人,被世人所嘲弄甚至耻笑。但人心灵的负荷不致过重,一旦到了极限,倾诉的欲望会席卷一切,这些压抑过久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人,需要遏上合适的对象和合适的时机,语言就会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茨威格不仅知道并且把握了这一点,几乎不让任何的插话或者无用的描写引导提示和中断倾诉者,从而削弱了表现的力量。大段连贯的、急切得近乎神经质股的告白,与其说是对人倾诉,不如说是独白,一种游移于社会边缘的焦灼不安状态下的喃喃自语,一种借助陌生人这个介质对往事的重温。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juzi/2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