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辟句子 > 精选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什么精神和品质120句文案

精选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什么精神和品质120句文案

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什么精神

1、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体现了什么思潮

(1)、莎士比亚也创造性地改写了夏洛克形象。“节制篇”中带有浓厚的基督教气息,盖恩爵士依靠虔诚的信仰最终克服了玛门的诱惑;然而,在《威尼斯商人》中波西亚依靠人类人文主义精神揭露并最终挫败了夏洛克的诡计。也就是说,斯宾塞坚信上帝的至高无上,任何自诩为王的行为都是对万能上帝的挑战;而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劝诫读者相信人的力量和智慧,敢于挑战世俗的诱惑。

(2)、莎士比亚笔下的所有人物,说的不是他自己的语言,而常常是千篇一律的莎士比亚式的、刻意求工、矫揉造作的语言,这些语言,不仅塑造出的剧中人物,任何活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不会用来说话的。

(3)、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做“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

(4)、《错误的喜剧》最初见于1623年第一对开本,创作年份约在1589—1594年间,通常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早的作品之一。舞台表演最早见于1594年宫廷中的圣诞狂欢节。

(5)、②引自《马克白》第二幕第二场,见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八卷)》,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3 

(6)、剧情大概是哈姆雷特的叔叔害死了他的父皇,而他的敊叔又娶了他的母亲为皇后,此仇此恨燃起了哈雷特的强烈的复仇欲望。

(7)、自大主导型:童年在周围的赞赏声中长大。通过自我赞赏和施展魅力,建立自身之于他人的强烈优越感,无时无刻不需要外界以赞颂和忠诚的形式肯定自己内心对于本我的评价。如果梦想和抱负未得实现,就会陷入骤然而至的崩溃。

(8)、《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更是性格悲剧。

(9)、在《雅典的泰门》中,有一段有名的独白——“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要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10)、从公元5世纪开始,一直到1100年,他们所说的英语被称为古英语。从1100年开始到1500年左右,这一阶段的英语被称为是中古英语。

(11)、第一集: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事业及其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12)、人们可能会说诗歌的各种比喻不能板上钉钉似的一一坐实。别说外国人,就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也会看出莎士比亚诗行不同层次的含义,做不同的解释。然而,对于翻译者,解释越多,反而越不容易把握其丰富性。双关语完全是利用一种语言的发音,译出来,或者彻底黯然失色,或者全靠译者另起炉灶。也就是说,莎士比亚在外国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必然取决于译者对他的成功再现。很多国家的文学史上都有这样的例子,译者在为本国读者重现年代久远的外国作家时,也给了他们新生。

(13)、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四川大学

(14)、这部剧作成于16世纪末期,正值文艺复兴开始萌芽,封建制度趋于瓦解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带入了历史,在这一时期集中表现为人文主义思想。

(15)、第二集:揭露麦克白——最伟大的作品,背后的故事

(16)、壁龛的帷幔还是深掩着,里面放着艳丽的盆花。中间的门开着,隔一层铁纱门,从纱门望出去,花园的树木绿荫荫地,并且听见蝉在叫。右边的衣服柜,铺上一张黄桌布,上面放着许多小巧的摆饰,最显明的是一张旧相片,很不调和地和这些精致东西放在一起。柜前面狭长矮几,放着华贵的烟具同一些零碎物件……(略)。

(17)、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北京大学

(18)、人文主义思想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灵魂”,也使得这部戏剧有着长久的艺术魅力。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产物。

(19)、莎士比亚也同样明确了剧情的基本环境,这并不妨碍二度创作的想象力,反而为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20)、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2、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什么精神和品质

(1)、这部剧本中,作家写了自由爱情的可贵,谴责了封建制度对爱情的迫害,歌颂了理想的爱情。 1599年,莎士比亚已经很有钱了,他所在的剧团建成了一个名叫环球剧院的剧场,他当了股东。

(2)、限于篇幅,这里仅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具体比较。这两个故事都是讲年轻男女相恋却不能结合,进而殉情的这一主题。

(3)、不可否认的是,一百多年的发展使我们与世界戏剧渐行渐远,逐渐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作为经典的中国话剧作品寥寥可数,可以永续流传的作品更是寥若晨星,我们的戏剧作品还局限在表现一个思想概念或者褒扬一个可以作为标杆的好人。我们过去和现代的剧目在创作中或多或少带有思想的制约和表现手段的束缚,没有心无旁骛地追寻戏剧的本体,没有更多地去关心人本身,对剧中人物心灵深处的挖掘更是付之阙如。试想一下,我们有哪部剧作像《马克白》那样,对人内心深藏的欲望进行过解剖?有哪一部剧作像《哈姆雷特》第三幕那样,对母子关系做出那样残酷的揭示?我们的剧作更不曾有过像《李尔王》中李尔那样绝望情绪的表达。既然我们没有这样的剧作,而我们又认为莎翁是我们戏剧创作的榜样,那就应该将他的剧作当成我们戏剧人甚至是全民族的宝贵财富。

(4)、《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李尔王宫中大厅)

(5)、上世纪五十年代政治上的“一边倒”将丰富多元的戏剧观念变为单一戏剧美学挂帅,导致剧目选择的局限,教学中大量选用高尔基、果戈理、契诃夫、罗佐夫、阿尔布卓夫等苏俄剧作家的剧作。同时根据思想倾向的需要,有限选择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剧作,如易卜生的《娜拉》,莫里哀的《悭吝人》,对于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也基本无视他的“陌生化效果”(间离效果),而看中他与我们相似的政治立场。剧目选择的局限使我们甚至将眼光投射到相对来说戏剧不甚发达的阿根廷(如《中锋在黎明前死去》)、阿尔巴尼亚(如《渔人之家》)。中国剧作也以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家》为主,兼顾一些体现当代意识形态观念的剧作,如《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而老舍的《茶馆》《龙须沟》、郭沫若的《蔡文姬》《屈原》、曹禺的《原野》等剧作由于体量大,不易裁剪,或者牵涉一些所谓的“禁区”,难以成为教学内容。长期以来,教学剧目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选择,导致师生接触经典剧作的数量偏少,戏剧美学观念单一。

(6)、⑤引自《亨利五世》“开场白”,见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方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2

(7)、后世导演试图创造一种不同于莎士比亚戏剧文学的舞台艺术,这的确是精明之举。首先,因为英语的普及、学校课程的要求,以及随之而来的莎士比亚研究的体制化,莎士比亚已经在令人敬仰的西方文学大师中独占鳌头,成为高尚、纯粹或卓越艺术的同义词了。其次,对莎士比亚的兴趣经过系统培植,巩固了莎士比亚无可匹敌的声誉,使之成为大家最熟悉的剧作家。因为熟悉,戏剧艺术家才可以轻松地施展身手,搞些创新。

(8)、其中期作品多为悲剧,代表着莎士比亚的最高成就。这一时期点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各种矛盾都尖锐化了,莎士比亚深感现实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矛盾越来越大。因而这一时期的作品批判力量加强了,并带了悲愤忧郁的色彩。

(9)、蒙太古和凯普莱特是意大利古城维洛的两大世仇家族,故事围绕分别来自的蒙太古的罗密欧与凯普莱特的朱丽叶之间的爱情展开。失恋后的罗密欧混进凯普莱特家族化妆舞会,与仇家的独生女朱丽叶一见钟情,并请求神父劳伦斯主持他和朱丽叶的婚礼。为了帮助仇家消除宿怨,劳伦斯宣布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结成夫妻。

(10)、莎士比亚具有悲剧、喜剧、仙境、颂歌、闹剧、神的开怀大笑、恐怖和惊骇,而所有这一切用一个词概括,那便是“戏剧”。他达到了两极。他既属于奥林匹克神界,又属于市场上的剧院。任何可能性他都不缺少。

(11)、为什么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性格悲剧呢?

(12)、亲爱的小伙伴们,前面6天,我们读完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相信很多听过或者看过这部剧的小伙伴,都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爱情惋惜不已。

(13)、莎剧给导演、演员提供了解释生活、表现生活,以及和现实生活结合的极大可能。我们无数次看过穿现代人服装演绎的莎剧,看过改编为世界各国故事和人物的莎剧,其中包括不少变为中国戏曲故事的莎剧;那句耳熟能详的“有一百个演员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说明莎剧人物和剧本解释的无限可能性,以及导演创作的无限空间。而莎剧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更是我们戏剧作品中长期的欠缺。

(14)、18岁时他结了婚,不到21岁,已有了3个孩子。

(15)、在碎片化阅读的当下,时不时接触到的莎翁的一些句子,常有直击人心最深处的力量。“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看到《辛白林》中的这句话时,我正处在从人生低谷奋力往上冲刺的阶段。它令我忽然意识到:当前的所思、所言、所行固然囿限于时代,然而这一切又何尝不是必不可少的构成时代的质素呢?于是,一种无可名状的崇高感油然而生,它鼓舞、激励着彼时的我,也使我明白,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经典可以自如地与任一时代的任一个体相结合,不断“生产”出新的阐释与意味,最终深入人心,润物无声。

(16)、《马克白》第一幕第一场:(荒野雷电,三女巫上)

(17)、所有的帷幕都是崭新的,一切都是兴旺的气象,屋里家俱非常洁净,有金属的地方都放着光。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曹禺211)

(18)、作为《仙后》长诗中经典场景,盖恩爵士在“玛门洞”经受了金钱的诱惑。故事中玛门居住之地与撒旦的地域类似,同是沾有幽暗鬼魅的地狱气息。他自称是世界的主宰、天底下最伟大的神。玛门意在以尊贵的身份博取盖恩的敬仰,进而使他臣服于财富名下,达到腐蚀人性的目的。玛门可能就是夏洛克的原型。首先,他们都是边缘的他者:独居在洞穴内的玛门自封为王,以此躲避天堂的审判,夏洛克被排挤在白人世界之外,属于在族裔斗争中被排挤到边缘位置的他者;此外,金钱在二者手中都具有工具性:玛门以金钱为诱饵教唆盖恩爵士放弃节制美德,从而阻止亚瑟王寻找仙后,对金钱拥有强烈控制欲的夏洛克也试图利用高利贷报复白人社会。

(19)、前者为了追求自由爱情,在道德和自我的选择中,毫不犹豫地选择自我,不顾一切走进教堂,秘密举行婚礼;后者同窗三年方相爱,却只能隐忍自绝,最终跃入墓穴,化蝶而去。这些都反映出了中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20)、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南京师大

3、莎士比亚作品的意义

(1)、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南京大学

(2)、我初次看了一页他的著作之后,就使我终身折服;当我读完他的第一个剧本时,我好像一个生来盲目的人,由于神手一指而突然获见天光。

(3)、景——大致和序幕相同,但是全屋的气象是比较华丽的。这是十年前一个夏天的上午,在周宅的客厅里。

(4)、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篇叙事诗。

(5)、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武汉大学

(6)、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对我的戏剧观影响深远。莎士比亚没有理论著作,其剧作也是去世后才出版,所以文本中很少有舞台提示。许多颇有深意和哲理的台词都对我影响深远。如“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这便是莎士比亚戏剧理念,是值得戏剧工作者深思的一句话。

(7)、领读人: 简宁,声音控,电台主播。世界如此喧嚣,愿用声音给你这一刻心灵的安宁。

(8)、在莎剧的排演中,编剧可以学习到思想表达、故事结构、冲突构成、遣词造句等重要的戏剧元素;导演可以学习到创作想象力的活跃、风格样式的多样、众多人物的形象系统平衡;演员可以学习掌握人物复杂的内心和丰富的性格特征;舞台美术可以学习有限舞台假定性的无限可能;莎剧在二度创作中就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空间,通过排演可以逐步树立创作者对待戏剧的开放性观念。

(9)、这样细致具体“舞台提示”的单一表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二度创作的想象力,甚至影响了后来话剧的发展进程,长久以来编剧都习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舞台二度创作的意图。

(10)、《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国观众最喜爱、最熟知甚至影响最大的一部莎剧。那么,它与中国的古典爱情悲剧《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等,有何异同呢?

(11)、张建华(山师大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犹记得上学时初次读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时的感觉,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当时读的是朱生豪先生的译本,十分叹服朱先生的清雅之笔,中西合璧的阅读感受让我深深沉浸其中。这种阅读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戏剧文学所能达到的和再也达不到的高度。

(12)、200多年前,曾任英国罗切斯特主教和威斯敏斯特大主教的阿特伯里就向桂冠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坦言:“昨晚翻阅莎士比亚剧本,不明白的地方多达百处。坦率说,我看不懂。就是乔叟最难懂的东西也比这些场景好理解。这还不光是因为编辑错误,而是作者的晦涩。”这话出自阿特伯里这位英国的饱学之士,可见莎士比亚死后不满百年,他作品中的某些部分就连他的英伦同胞也需要靠注释才能读懂了。

(13)、时光(北师大学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麦克白的惶恐、仲夏夜的狂欢、哈姆雷特的复仇……我没有刻意阅读过莎士比亚,即使已经成为中文系的一员。可是,也总能在生活、学习的处处发现莎士比亚的踪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早已化整为零,融进我们这个时代,成为了不言自明的精神资源。

(14)、善良、同情、爱情、慷慨与谦逊,需要一种公正的信仰,通过博得外界与他人的好感和抑制自己的进攻性倾向,获得外在认可从而克服基本焦虑。这种关系往往发展成一种病态的依赖,必须为自己的愤怒有伦理道德上不可辩驳的正当理由。

(15)、后台回复“读书计划”,一起培养阅读习惯~读书,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16)、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苏州大学

(17)、本以为借助假死药的力量,这对恋人可以重逢。然而天不遂人愿,劳伦斯神父派师弟约翰去给罗密欧送信,却因为送信途中的一个小意外耽误了时间,进一步促成了这场爱情悲剧。

(18)、不管是朱生豪、卞之琳或者方平的译本,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莎士比亚精巧的事件构成、跌宕起伏的情节设置、鲜明复杂的人物性格。仅仅人物语言的纯净和准确、情感表达的浓度,就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马克白》中马克白杀害了邓肯国王:“这是什么手!嘿!它们要挖出我的眼睛。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②《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王后寝宫对母亲怒斥:“那么是什么魔鬼蒙住了你的眼睛,把你这样欺骗呢?……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③我们中国的现代剧目使用的词汇大约不会超过10000个,而据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人物语言极其性格化。相比我们戏剧作品中的语言,概念多于性格,叙事多于情感,除了不多的几部作品外,没有多少可以作为范例。

(19)、同样经久不衰的中国古典悲剧《牡丹亭》、《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长生殿》、《孔雀东南飞》等等,虽然也以爱情为主题,但也都是当时社会思潮和人文历史的产物,是窥视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争取自由恋爱的表征和心声。

(20)、人类所有文化都是在前人探索基础上的继续,戏剧也不例外。西方戏剧历史可以上溯至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戏剧留存下来的剧目就是西方戏剧发展可供摹写的“描红”范本。而莎士比亚剧作是人类戏剧史的一个高峰,它使戏剧表现方式和思想表达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可以从中汲取的营养极其丰富,更是戏剧工作者“描红”的极佳范本。事实上,一代一代的戏剧人是“踩”在莎士比亚以及其他剧作家的肩头上不断向上攀登,这才逐渐形成现代戏剧五光十色的态势。而中国自汉代百戏以来,直至元明时期的杂剧,都是以一种不同于西方话剧的形式在发展。从1907年话剧进入中国后,除了搬演西方的戏剧剧目以外,没有任何本土的剧目可供“描红”。之后本土的剧作家曹禺、田汉、夏衍、阳翰笙、郭沫若等人,按照西方戏剧方式进行“描红”,才在几十年时间里逐渐形成了中国话剧的基本形态,但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进程和文化需求,使这种中国话剧基本形态长时间局限在批判现实主义写实风格范畴内(也有民族化的成分),我们的“描红”带有很明显的选择性,缺乏对世界戏剧的整体感受和了解。因此在今天,我们的戏剧教学仍旧需要“描红”,需要对戏剧本源的认识与掌握,除了在古希腊戏剧身上汲取营养之外,莎剧就是编剧、导演、表演、舞美设计专业必须进行的“描红”范本。

4、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什么精神

(1)、莎士比亚的剧作,确实是用诗写出的诗剧,但那是一种特殊的诗,即不押韵的素体诗,再加上押韵的诗和散文,组成混合体,而不是由一种单一文体组成。

(2)、得意吧,我的不列颠,你拿得出一个人,他可以折服欧罗巴全部的戏文。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3)、代表莎士比亚戏剧最高成就《哈姆莱特》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4)、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位巨匠,人文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戏剧创作过程,《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个重要代表。劳伦斯神父竭力促成两人的爱情,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具体反映。

(5)、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华南师大

(6)、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彼此深爱着对方,但被封建家长制、父权制所束缚,最终殉情而死。他们是封建家族间争斗的牺牲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人公的悲剧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7)、然而,莎士比亚的剧作集中也颇有一些仅是留存,而不再流行。莎士比亚花费十年心血写成十部英国历史剧,描画金雀花和都铎王朝的帝王将相、风云人物,今天见之舞台的不过其中一二。莎士比亚当年写这些历史人物的时候心情激荡,时过境迁,今日观众同剧中人表达的“人性”感情上已觉隔碍。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这个意义上,莎士比亚写的不是表现永恒不变人性的史诗剧,而是时事剧。

(8)、在长期的戏剧创作中,我们一直将社会正统思想和意识形态倾向作为选择戏剧性事件的第一要素,我们在剧中习惯选择表现事关重大的戏剧性事件,但是基本都是公共事件;我们选择表现的冲突,许多都是是与非、正与负的较量,最后总是正义战胜邪恶。这样的创作惯性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戏剧专业教学,我们在教学中也习惯于寻找那些正面和反面之间的剧烈冲突,比如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比如先进提携后进、光明启蒙愚昧;而这些是非对错在社会舆论中早有定论,根本不值得再次展现在舞台上,再次出现在舞台上只会引起观众与戏剧日渐疏离。

(9)、罗密欧与朱丽叶、杜丽娘与柳梦梅、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与崔莺莺等,都是自由爱情和理想生活的勇敢追求者,他们都渴望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10)、其早期作品以喜剧为主,宣扬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等,力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11)、面对时间的侵蚀,诗人擎起诗歌的旗帜,用诗行截断时间的河流,筑起思想的堤坝。纸张无法把文字囚禁,词语自有其命运,这些用诗人的双手点亮、被后人的目光擦亮的诗行已成为镶嵌在文明穹顶的星辰。在跟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的拔河角力中,莎士比亚是个胜利者,他的诗歌让我领略到语言的魅力和力量,并让我意识到生活的局限。

(12)、关键词:戏剧教学 莎士比亚剧目 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13)、不仅如此,经典作品之所以能传世是因为具备“卡塔西斯”作用的宣扬。卡塔西斯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总结的悲剧作用,作宗教术语是“净化”的意思,作医学术语是“宣泄”的意思。我父亲、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主张不要直译,最好保留音译。如果直译,他将其翻译为“陶冶”。我认为,卡塔西斯是通过戏剧对观众起到感情宣泄、思想净化、情操陶冶的作用,这就是经典作品的价值。戏剧工作者应该把卡塔西斯作为自己的使命。莎士比亚作品既写理想中的人,即人应该怎样;也写现实中的人,即人本来是什么样子,自然具备了卡塔西斯作用,所以传世不朽。

(14)、[Cao,Yu.TheCollectionofChineseModernTheatre,vol.Beijing:ChinaTranslationCorporation,200]

(15)、莎士比亚剧作一些不符合现代戏剧审美的特点,比如脱离性格的冗长独白、正面人物有失谦逊的自我赞颂、反面人物令人诧异的自我诋毁,究其成因,恐怕还与莎士比亚剧本情节往往从旧叙述体文学借用有关,借用最多的当属霍林希德的《编年史》和普鲁塔克的《英雄传》。此外,莎士比亚幼年耳濡目染的是道德剧、神迹剧和节日庆典这些中世纪的“遗存物”,及至自己为舞台创作新剧本时又借用旧的叙述体作品;他写作时又逸兴遄飞,即便天纵英才,创新过程中从叙述体到代言体的转变容或有些闪失,第一人称语气便留下些许第三人称的蛛丝马迹。但说句公道话,那些故事情节难道就没有帮助莎士比亚获得无与伦比的普世性和永恒性?然而,莎士比亚若是套上了《伯尔尼公约》(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公约)的枷锁,他诗意的想象就永远无法飞翔。

(16)、我们既为朱丽叶、罗密欧的殉情感到悲伤,也为爱得纯真却又徒劳无获的帕里斯惋惜,更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双方父母感到痛心。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17)、③引自《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见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九卷)》,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8)、莎士比亚演出培养了一批对莎士比亚烂熟于心的观众,他们不用花费精力去了解剧本故事,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表达方式上,看导演如何再现莎士比亚。演莎士比亚时,导演、舞台设计和演员争相在艺术创造上压倒别人,他们也非如此不可。莎士比亚戏剧已经成了众多戏剧艺术家磨砺风格、推陈出新的展示窗。莎士比亚的戏剧已然是判断演员、设计者和导演艺术水准的标尺。其他任何剧本都无法像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样为导演的大胆尝新提供平台。

(19)、鲁迅先生曾经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0)、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共读,来回顾一下这部名剧,欢迎你在文末留言区留言,谈谈这一周的读书体会。

5、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什么精神品质

(1)、戏剧院校表演导演教学的高年级阶段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剧本片段和多幕剧的排演,通过排演,在熟悉戏剧规律、学习创造人物、掌握剧目排演基本规律的同时,也大量接触了世界名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首先,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和对封建家长制、父权制及封建礼教的控诉,以及对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的歌颂,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线。

(3)、莎士比亚的作品基本上是提倡人文主义精神和推动人文主义发展的。并且,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里,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里面的平和、安详,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里面那欢声笑语,那和和睦睦的一切。而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虽然是悲剧,让人忍不住流泪,但在悲苦的剧情发展催人泪下的时候,忽然的欢乐结局让人猝不及防。这是莎士比亚的作风,虽然让人猝不及防,但就是这种乐观向上的积极精神,用宽恕与和解来带动剧情,带动人们的感官。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就是靠这些,靠这乐观向上的精神,来体现人们所幻想的自由、平等;来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来解放人们的封建思想!

(4)、朗读者,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他的故事来自德国,由于涉及到二战的历史,讲述故事的文字也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德国人特有的严谨与庄重。

(5)、伯爵帕里斯和凯普莱特老爷的性子也急。帕里斯深爱朱丽叶,恨不得朱丽叶马上嫁给他;而急性子的凯普莱特为了让女儿和罗密欧拉开距离,不再生事端,也因为欣赏帕里斯的身份地位,恨不得女儿马上就和帕里斯结婚,朱丽叶被逼无奈,只好服下假死药,于是婚礼变成了葬礼。

(6)、《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美国中学更是将它列为中学生必读作品。

(7)、莎剧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能够演出,同样也能作为文学作品阅读,它所体现出思想境界的宽阔、历史的纵深感、生活表现的丰富性、风格题材的多样性无人能出其右。我们可以在莎剧里,看见莎士比亚直接表述了他的戏剧表演美学思想,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对请来演戏的伶人说:“……一切动作都要温文,因为就是在洪水暴风一样的感情激发之中,你也必须取得一种节制,免得流于过火。……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①这样的戏剧美学观念到今天仍旧具有现实意义。

(8)、我国传统学习写字的方法是在印有红色字或空心红字的纸上摹写,名为“描红”,虽受拘束,也有些枯燥,但却是初学写字最好的训练方法之它可以使学习者了解掌握最基本的习字规律。中国戏曲的传承方式也是口传心授式的“描红”,学生自幼开蒙,师傅(教师)教授技艺不需要学生问“为什么?”只需要学生一招一式地模仿,完整准确地继承传统技艺。若干年寒窗“坐科”之后,学生就会在脑子里形成戏曲表演程式的记忆,并在之后的艺术生涯中举一反受用一生。

(9)、说起来,书中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米夏·伯格与汉娜之间跨越数十年的爱情往事”。但简单至此的故事情节,又如何能引起全球范围内如此大的反响呢?

(10)、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中南大学

(11)、莎士比亚对世界戏剧具有全方位的影响,据笔者调查,戏剧发达国家的戏剧专业教学中,莎士比亚剧目都是必修的教学内容。在我国戏剧专业教学中,几乎人人会念《哈姆雷特》独白:“生存还是死亡……”从中央戏剧学院到上海戏剧学院,从最北边的吉林艺术学院到最南边的云南艺术学院,还有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在这些中国著名艺术院校戏剧表演导演专业中,除了毕业剧目或对外交流的需要,以及个别教师或学生偶尔为之外,居然没有一个艺术院校将莎剧列为必修内容,戏剧文学和舞台美术专业亦然。笔者在长期教学中还了解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几乎都没有对莎剧进行过系统阅读,对莎剧的了解基本来自于偶尔观看莎剧的演出。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戏剧发达国家的戏剧专业都将莎剧作为必须的教学内容,而我们这样具有一百多年话剧历史的国家却付之阙如?可以解释的原因也许是教师不仅缺乏对莎剧的了解,更缺乏对莎剧重要性的认识。几十年形成的教学习惯,使教师选择自己熟悉的剧目进行教学,毕竟长期以来口头上熟悉,实际上并不熟悉的莎剧存在解读层面的风险。加之在教学中求新求变、考虑观众效果、希望尽快出成果的思维方式,会觉得相比一些现代剧目,几百年前的莎剧是一种陈旧的思想表达和过时的戏剧表现方式。当然也不排除教学者和学习者对莎剧的高度尊崇,以至于将排演莎剧视为畏途。客观地说,莎士比亚戏剧的价值还远没有被我们认识到,它在教学中的价值更没有被认识。

(12)、这部作品充分表明了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两个年轻人的殉情献身换来了人文主义理想在道义上的胜利。罗密欧、朱丽叶的死,不仅是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封建道德的勇敢冲击,也是对专横残暴的封建制度的有力挑战。

(13)、撰稿人:堂前燕子,70后,一个在文字里飞扬的女子,爱阅读,爱旅游,曾发表小说、散文。

(14)、 1595年,莎士比亚写了一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上演后,莎士比亚名霸伦敦,观众像潮水一般涌向剧场去看这出戏,并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15)、《雷雨》也许是中国演出最多的经典剧目,但我们看到的演出样式除了写实风格以外,就只有在写实风格基础上的略微写意,其表现形式基本一致。《雷雨》《屈原》《茶馆》等中国经典剧目,剧本“舞台提示”中的环境设置就是严格繁复的写实主义表现形式,试举《雷雨》第一幕舞台提示为例:

(16)、27岁那年,他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剧本上演,大受观众欢迎,他赢得了很高声誉,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

(17)、这个剧目的故事情节主要取材于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1595年,一位叫威廉·华纳(WiI|iamWarner)的英国人将《孪生兄弟》译成了英语,莎土比亚可能了解这部尚未印行的译稿;也有可能莎土比亚直接从普劳图斯的拉丁文原著中得到启发。据17世纪的约翰·奥伯莱(JohnAubery)考证,莎士比亚进入演艺界以前,做过教授拉丁文的乡村教师。如果奥伯莱所言属实,莎土比亚的拉丁文应该具备阅读的水平,而不是像本·琼生所说的“只懂得一点”。

(18)、老天不负有心人,最后他终于成功了,记得他骂他母亲时,那叫一个一针见血。

(19)、下一周,我们将一起共读的作品是《朗读者》,是德国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于1995年撰写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本登榜《纽约时报》畅销榜冠军的德语书籍,曾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热销。

(20)、 但不幸的是,他父亲经商失利,14岁的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

(1)、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华中科大

(2)、《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也是莎翁第一部成熟的悲剧。由于作品处处洋溢着“春天”和“青春”的气息,也被称为浪漫爱情悲喜剧。

(3)、《错误的喜剧》通过叙拉古商人伊勤一家离散多年终于团圆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16世纪的英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并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和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4)、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更是因为这部剧承载了厚重的时代背景及社会价值、人文思想。那么,该剧究竟生成于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呢?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又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呢?

(5)、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17)05-0062-08

(6)、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和罗密欧的朋友茂丘西奥都命丧黄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性格急躁、脾气大,动不动就与他人发生纠纷,茂丘西奥如果肯听班伏里奥的劝,怎么可能命丧提伯尔特剑下?提伯尔特若肯见好就收,息事宁人,又怎会被愤怒的罗密欧杀死?

(7)、剧中关于叙拉古商人伊勒背井离乡的情节借鉴了高厄的《爱情的忏悔》,但关于他触犯当地法律,将被处死的悬念,是莎土比亚添加的。

(8)、他还在家乡买了住房和土地,准备老了后回家备用。

(9)、我知道莎士比亚是从好莱坞电影《铸情》开始的,它根据《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两人一见钟情的美好、为爱献身的精神,给当时不足10岁的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对我影响最大的莎翁作品当属《哈姆雷特》。我认为,这是莎士比亚代表作中的代表作。这是一出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悲剧,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着他的理想,且其主题绝不是单一的。以复仇为主线,展现了关于爱情、友谊、命运、死亡等人性的选择与矛盾。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他重视理智、不轻信、不盲从,即便父亲鬼魂出现之后,他仍然理性提醒自己“要先得一些比这更切实的证据”,所以我以为他并非一般分析所述的懦弱、忧郁、犹豫,而是“多思”。并且渐渐认识到他的行动不仅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有责任和义务改造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

(10)、亲爱的小伙伴们,本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共读就到此结束。由于原著是戏剧,几乎全部是台词对白,为方便领读,只取了故事梗概,改成小说的形式,难免丧失了戏剧的原汁原味。

(11)、其次,剧本描述了一种特殊的力量,即命运之手。罗密欧去参加朱丽叶家的宴会之前做了一个梦,醒来就感到冥冥之中会发生什么,他的命运将会被某种无形力量主宰。实际上,两家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主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命运。

(12)、④引自《仲夏夜之梦》第三幕第一场,见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3

(13)、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中山大学

(14)、其中的道理可能是这样的。观看一个不熟悉的剧本的演出,导演给我们什么我们接受什么。观看是了解和理解故事情节和舞台形象的过程。一旦通过演出或阅读熟悉了剧本内容,再次观看,观众不再是被动聆听不曾知晓的故事,就具备了至少一项“二度创作”必备的条件。观众具备条件质疑导演的舞台行动的所指是否准确,意即他对原初剧本的翻译是否能做到“信”“达”“雅”。一个剧本常演常新,可能产生这样的结果。观众一边看台上别人的阐述,一边对比自己的剧本阅读理解。对于想象更活跃、舞台经验更丰富的观众,甚至是对比自己没有展现在舞台上的导演构思。这样的观看就不再是被动的、单方向的接受,而接近于双方切磋。

(15)、莎士比亚的诗当初的确是写给普通人看的,只是今天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读者已经感觉不到那种亲切了。其猥亵双关语的匠心,英国人要等到一位帕特里奇老先生为他们启蒙方才学会领略。然而,需要解说的说笑毕竟难引人发笑。所以乔治·斯坦纳谈到莎士比亚的诗歌时说:“脚注越做越长,词汇表越来越不可少……诗歌就失去了最直接的冲击力。”

(16)、为何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识第二天便闪婚呢?这是因为,莎士比亚身处文艺复兴时期,他把罗密欧与朱丽叶塑造成了捍卫人文主义精神的战士,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不顾一切的战斗精神,正体现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主张。

(17)、文研考情|23年中文考研择校攻略:西北大学

(18)、如莎士比亚所言:“我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就是‘爱’。我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

(19)、莎士比亚戏剧就像音乐一样,是一种世界性语言,莎剧教学单元的设置可以明显改变这种长期独处一隅的现象。莎剧可以成为、而且应该成为我们与世界交流时的一把共同认可的“标杆”。对于中国的戏剧专业教育来说,中国剧作家的传统和经典剧目重要,现代国内外剧作家的剧目也重要,但莎剧的重要性不能被替代,就像中文系必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那样,戏剧专业也应该将莎剧作为戏剧专业教学大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并固化下来,成为戏剧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

(20)、炉前有两把圈椅,背朝着墙。中间靠左的玻璃柜放满了古玩,前面的小矮桌有绿花的椅垫,左角的长沙发不旧,上面放着三四个缎制的厚垫子。沙发前的矮几排置烟具等物,台中两个小沙发同圆桌都很华丽,圆桌上放着吕宋烟盒和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