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门立雪的历史故事500字
(1)、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2)、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3)、讲述的是北宋大学问家杨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向程颐求学,尊敬老师的故事。
(4)、榜样如程门立雪的杨时,为不吵醒老师休息,在雪地默默等候数时。
(5)、作为一代理学大师,杨时一方面是追求理学真理的学者,另一方面是体恤百姓的父母官。之前,我们也提到,杨时在考取功名之后,没有选择做官,而是选择追求心中所想,从老家福建赶到了洛阳,投入程颢老师门下,专心学习理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杨时对于理学的学习是非常痴迷的。
(6)、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杨时。
(7)、老师是我们大家都有的,“老师”一词是我们大家在也熟悉不过的了,他(她)就像我们的第二个母亲,他(她)用知识的力量哺育了我们,是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知识的力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请问大家:这样一个人,我们怎么能不去尊重他(她)呢?程门立雪成语故事篇6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8)、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刻苦钻研,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9)、归乡后,在含云寺读书讲学。并作有《札记解义》《此日不再得》,年登状元徐铎榜进士。
(10)、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颢人称明道先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他们为人正直做事严谨,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特别多,杨时和游酢便是其中的两位。
(11)、“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12)、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应该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虚心向他人学习.
(13)、《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4)、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15)、杨时的理学思想是他一生的闪光点,他对中国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6)、饥乃加餐,倦然后卧,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补憾,方有韦编三绝、孙敬悬梁、牛角挂书、凿壁借光、映雪囊萤、以荻画地、圆木警枕、程门立雪等等的故事。
(17)、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门立雪成语故事篇2“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选自《宋史·杨时传》。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18)、杏林医苑有一则“罗门拱立”的佳话,说的是朱震亨拜见罗知悌,毫不逊色于“程门立雪”。
(19)、人们如果失去了尊师的精神,必然也就失去了求学的恳切,这样的人根本无法得到任何有用的学识。
(20)、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2、程门立雪历史故事解读
(1)、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
(2)、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程门立雪的典故篇2(释义)程:程颐,宋代著名的学者;立:侍立。站在雪中,在程颐的门口等待。形容学生恭敬受教,尊敬师长。
(3)、但非常不巧的是,程颐刚好不在家,而是去了嵩山书院。虽然,两个人的身子早就冻透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是,因为想念程颐先生心切,所以,两个人决定继续赶路,去嵩山书院找程先生。终于,到了傍晚,两个人到了嵩山书院。满心欢喜的他们,以为可以见到程颐,但没想到的是,人们告诉他俩先生在早晨的时候,已经回家了。说来也真是不巧,没办法,两个人又返回了程先生家。
(4)、肖卫东将他拒之门外,大宝干脆使了一招程门立雪,肖卫东扛不住劲了,开始接纳。
(5)、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二程是洛阳伊川人。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6)、等了半天程颐起身了,见了杨、游二人,装作一惊道:“啊!贤辈早在此呼!”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程颐大受感动,将两人收为入室弟子,之后杨时和游酢各自成为一代理学大师,这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
(7)、出自《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8)、首播:FM4星期一至五 8点、12点、19点、22点
(9)、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10)、杨时是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理学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年二十四)登进士榜。
(11)、等到程颐睡醒,听闻杨时二人在门外冒雪静侯求教的事情感动不已,赶忙亲自出门迎接。把门打开一看,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二人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俨然成了两个“雪人”。
(12)、那时,正好赶上隆冬时节,洛阳城内寒风凛冽,天寒地冻,杨时和游酢二人裹着衣服,背着北风前行,赶往老师的住所。一路上,两个人还不时地对理学进行探讨和分析,两个人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于理学的看法。就这样,两个人一边聊天,一边赶路,到了第二日黎明时分,终于到了程颐的住处。
(13)、点击右上角,选择“收藏”,可以随时听故事哦~
(14)、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观念,提倡将那些授予自己知识的人当做自己的长辈来看待,这不仅仅是对为师者的尊敬,更是对知识的尊敬。杨时恰恰是尊师重道、求学若渴的榜样。
(15)、杨时还是一个求知若渴,尊师重道的人。他的老师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程颢。杨时四十多岁的时候,程颢死了。他听说程颢的弟弟程颐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又想拜程颐为老师。
(16)、支持妞爸,可以将今天的故事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的小朋友们学习。
(17)、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18)、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19)、
(20)、与其师周敦颐相比,二程学问发端于“天理”,用程颢的话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区别于周敦颐近乎禅门的“静”,二程特重“敬”字——“涵养须用敬,为学在致知”,这句话也是程朱理学的蓝本与总结。
3、程门立雪的历史故事50字
(1)、描写吕蒙书本不离手,后来用以人们形容勤奋好学。
(2)、一日,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起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寐。
(3)、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没有走,而是在雪中站立着,等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这件事因此作为尊重老师的典范成为学界的佳话。
(4)、在当时,杨时拜师求学的精神被广泛传烦。后世,人们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用来强调尊师重道,虚心求学的精神。程门立雪成语故事篇3《宋史·道学传杨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朝的杨时,因晚年隐居龟山,故又称龟山先生。他自幼谦逊好学,喜爱经史,后来考中了进士,但他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去拜程颢为师,以增长知识。他四十岁时,程颢死了,他自设灵堂,时时哭灵,以悼念老师。杨时治学之心,十分坚定,程颢死后,他又到洛阳去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继续学习,深钻经史。有一次,杨时因对张载所著《西铭》不甚理解,他不怕寒风刺骨,约着他的朋友游酢前去向程颐请教。他们到程颐家时,突然大雪纷飞;进得门来,程颐正在睡觉。
(5)、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6)、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7)、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8)、又过了4年,程颖去世了,杨时听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还设了灵位悼念他的老师。不久,他约自己的学友亲自到洛阳去拜见程颐老先生。杨时这年已将近不惑之年了。
(9)、就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程门立雪”。由于理学大师程颐为官的时候遭人陷害,不仅被免去了官职,还被流放故里。而且,那个时候,理学还算不上是正统学说,所以,备受官方藐视。在这种情况下,程颐决心归隐洛阳,而杨时知道这件事情后,便跟自己的同窗好友游酢一起赶到了洛阳,探望程颐先生。
(10)、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秽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诗和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11)、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程门立雪的典故篇6我国北宋时有个著名的学者名叫杨时,经典故事:程门立雪。他年轻时非常好学,经常访师拜友,向别人请教问题。寒冬的一天,杨时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就和同学游酢一起去向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求教。当他们来到程家时,恰巧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他们就在大门口静静地站立等候。这天,天气很糟,阴沉沉的天空飘起了雪花,雪花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一丝丝凉意袭来,他们怕吵醒老师,仍不肯进屋,就一直这样站在门外的雪地里。雪越下越大,天也越来越冷,他们的手脚都冻得生疼,可是他们谁也不活动活动,跺跺脚,搓搓手。
(12)、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13)、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告诉了后人,在求学的路上,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如果想要求学,并且还非常的懒惰,那么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人贵在坚持,如果仅仅由于天气下雪就放弃,那么无法成就大事业。
(14)、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15)、过了一会儿,天空中渐渐地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越下越大,天气也越来越冷。小书童又出来对杨时他们说:“先生还没醒,雪太大了,二位还是先请回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们再来见先生!”
(16)、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 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7)、《宋史·杨时传》:“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8)、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为人子弟,在年少的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结交益友,要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和知识。
(19)、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20)、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4、程门立雪的历史故事人物是谁
(1)、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2)、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老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遍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3)、杨时师承程颢、程颐,位列程门四大弟子,著名的历史典故程门立雪、洛学心传的主人公,就是他。
(4)、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5)、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6)、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旽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
(7)、程门立雪,汉语成语,拼音是chéng mén lì xuě。
(8)、杨时青少年时,学习不仅勤奋刻苦,而且虚心好学。他虚心求学的美德被人们传为佳话。
(9)、冬日的某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zuò),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们就一起去向程颐求教。走到了程颐家,门上的小书童却对他们说:“程颐先生正在睡觉,你们还是先回去吧,改天再来。”
(10)、要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让别人尊重自己并且重视自己。
(11)、以前还有程门立雪的传说呢,既然现在得拜访一族之长自然得有点诚意。
(12)、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13)、(亲子共读)好听的秋天的儿歌,快快收藏吧!
(14)、在杨时学成之后,去了徐州,在当地做了司法一职。而且,在杨时为官期间,还撰写了一部书籍,名为《庄子解》。但是,一连出了两本理学书籍的杨时,并没有因此停止追求理学的脚步,相反,他更加努力刻苦,不断钻研。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他去拜了程颢的弟弟程颐,他同样是当时的理学大师。
(15)、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16)、游酢是杨时的好朋友,他们二人志同道合,经常就一些问题秉烛夜谈。他听说杨时要去拜程颐为师,便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他们到了程家,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17)、如果你喜欢讲故事、喜欢朗读,想成为我们的“七彩小主播”,可以录一段音频投稿到邮箱1494186791@qq.com,在邮件中注明“七彩小主播”,我们将会与您联系。
(18)、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程门立雪成语故事篇5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叫杨时他十分的勤学好问。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难题,他便宇自己的同学游酢一起去请教自己的.老师陈颐,他们顾不上吃饭就马上赶往老师家中。当时天空中正飘着鹅毛大雪,而他们去时他们的老师正在午睡,他们不忍心去打扰老师睡觉,便在门口站这,直到老师醒来为止,当老师醒过来时,门外的雪将近有一尺多高了!而他们俩也快成为俩个雪白的雪人了。
(19)、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想听的故事,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
(20)、尊师重道和受教只是程门立雪的表现,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或价值,就应解释为求学坚定或心诚意坚更恰当点,为什么来揭秘吧有这样的看法,这要从程门立雪的典故说起。
5、程门立雪的历史故事300字左右
(1)、虽然,他后来成为了一位理学家,但最开始接触的并不是儒学而是佛学。熙宁九年,杨时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参加科举考取了进士,从而有机会步入仕途。而且,在考取进士后,他被授予司户参军,但他却没有选择赴任,而是以生病为理由请辞,开始在家专心研究理学,并出了一本名为《列子解》的书。
(2)、杨时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他历任浏阳、余杭等地知县,还任过荆州教授等职。后来,官至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时,他担任过工部侍郎和龙图阁直学士等要职。
(3)、
(4)、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5)、“不!晚…晚生既…然要向…前…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6)、杨时千里寻师,程门立雪,诚心讨教的行为被传为佳话,流传千古。“程门立雪”这则成语告诉人们,在求学路上,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没有多少人会对粗俗无礼、骄傲自满者积极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
(7)、
(8)、杨时因为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虚心求教。
(9)、学习既需要有虚心和诚恳的态度,也需要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juzi/2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