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短句 > 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文案130句】

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文案130句】

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

1、

(1)、林则徐是一名典型的实干家,继承了清嘉道年间经世派的思想,以“明道救世”作为通经致用的目的与手段。在27岁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之前,林则徐便在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及福建巡抚张师诚处有过长达六年的幕僚生活,熟悉“先朝掌故及兵刑诸大政”,对政事与民生有着深刻的体察,为通达古今治乱得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842年,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来到了伊犁。他,曾经是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是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此时却被皇帝革官免职,成为发配边疆的“罪臣”,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是鸦片战争时期我国杰出的民族英雄。

(3)、林则徐所置身的时代是一个疾风骤雨横扫一切、雷霆万钧惊天动地、忽喇喇大厦将倾的崩地裂的变革时代。而林则徐在其中所扮演的便是力挽狂澜,到处“救灾”的角色。林则徐呱呱坠地时,正逢声名广播的清官、福建巡抚徐嗣曾路过家门,父亲当即取名则徐。踏入仕途后,林则徐不论官居几品,总是两袖清风,夫人不论富贵贫贱,始终“布衣荆钗”。林则徐的外形气质,在《新世说·德行》中被描写为“英光四射,声若洪钟,生而机敏,豪气逼人”,“与上与下,无不流溢出堂堂正气”……

(4)、此诗的颔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广为传颂的名句。上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生死”:偏义复词,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只起陪衬作用;下句的“祸福”用法相同。纵是“功以待罪”,远戍边陲,面对即将到来的漫漫征程、大漠孤烟,面对与家人的远隔万里、音讯杳然,诗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悲戚畏惧,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却深怀忧民之心、报国之意。他认为: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即使牺牲性命亦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灾祸而躲避。

(5)、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林则徐书写的一副广为传诵的对联,也是他的行事准则及为官之道的真实写照。

(7)、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懂汉语,还会说广东方言,号称中国通。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包令发表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生平及著述》一文,说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包令说对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清官。

(8)、这时候的林则徐,仍然不顾个人安危荣辱,还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希望朝廷坚决继续开展禁烟运动、驱逐洋人、收缴鸦片。但是腐朽无能、惧怕洋人的道光帝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再也不是先前赏识赞扬林则徐的他了。道光翻脸不认人,居然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林则徐愤怒,却无能为力。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9)、林则徐最后实际收缴鸦片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237万多斤。有人进行过一番换算,若用现在的四吨载重卡车装载,约需297辆之多,可排成5公里的长龙。当时,官场妄言贪功、弄虚作假成风,怎样才能使远隔数千里之外的皇上及朝廷官员相信果真收缴了如此之多的鸦片呢?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林则徐不得不存有一份消除道光皇帝及朝廷官员怀疑的念头,做好启运鸦片进京的准备。以当时的科学技术及运输条件而言,陆路运送鸦片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经过一番慎重考虑,林则徐将英美商人上缴鸦片的地点选定在离广州100多里,位于珠江入海口的虎门。不论何种情形,虎门都称得上一处十分理想的地方:离伶仃洋近,便于收缴,押解实物进京便于海路启运,免于解送便于就地销毁。幸而浙江道御史邓瀛在道光皇帝刚刚下达查明箱数、解京复验的谕旨,就上了一份奏本,言明将数万箱鸦片运往京城,不仅劳民伤财,还“最易偷换”,酿出一些新的不必要的祸端。幸而道光皇帝还不至于十分昏聩,对林则徐颇为信赖,也就采纳了邓瀛的建议,命令就地处理收缴的所有鸦片。然而,道光帝终归是放心不下,又不得不特别交待,要林则徐以公开销毁、官员亲临、百姓目睹的方式代替运送进京:“即在该处督率文武员弁,公同查核,目击销毁,俾沿海居民及在粤夷人共见共闻。”这才有了轰轰烈烈、流芳千古的虎门销烟!

(10)、第我林则徐已乘船到达湖北境内。从襄阳到武昌这段路自雇船只,自付船费,不需要沿途各地交付一分钱,也不准派人添篙帮牵,溜须拍马。我和随行人员的一日三餐均自行实备,不接受任何酒食。

(11)、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道光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勇于任事,勤政务实,清廉正直,治绩卓著,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页。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1839年正月抵广东查禁鸦片。他排除万难,严缉走私烟贩,惩治受贿官吏,迫使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0多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震惊世界。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1842年农历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吟诗两首,留别家人。此为第二首。

(12)、释义:这首诗是林则徐1842年8月被充军去伊犁途中所作。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用生命去换取,岂能因为灾祸就避开,有利就上前伸手呢?为国家利益生死以赴,不避个人祸福勇往直前,有容乃大千秋永照,无欲则刚百世为师。

(13)、道光皇帝看中林则徐,有着多方面的缘由。林则徐为官清正廉洁、理政细密周到、办事认真扎实,深得道光皇帝信任,是他心目中最为得意的四名大吏之一。道光皇帝对林则徐另眼相看的,还有他在湖广总督任上收缴鸦片、焚毁烟具的决心与实绩。刚一接到对黄爵滋奏折“各抒己见”的谕旨,林则徐就率先行动,在湖北打响了大规模的禁烟战役,仅汉阳一县就查禁烟土一万二千多两,缴获烟具1260多件。

(14)、在民族苦难之时临危受命的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还是清朝官员中讲究廉洁自律、注重修身齐家、培养良好家风的典范。林则徐年少时家境清苦,父亲林宾日却丝毫没有懈怠对他的教育。不仅教他四书五经,也让他了解岳飞、于谦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对他影响深远。

(15)、嘉庆二十一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往江西南昌任考官,父亲特地致信给他,嘱咐林则徐要慎选人才。林则徐任考官期间,公正严肃,博得好名声。

(16)、道光十年任湖北布政使,随后又擢升东河河道总督。为了治理黄河,林则徐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查看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17)、林则徐总是效法父亲“身体力行”的言传身教,同其父一样,林则徐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关心儿女的学业,无论多忙,总是会抽空予以指导。这从他留下的家书中可以大致了解,他常说儿子文章有进步或者字写得好,某封信中有错字等。比如有一次,他因一封家书表扬三子林拱枢“此次寄来文字,比前次却有进境,其字句累赘不清者固多,然遇题尚有生发,不至十分干窘,阅之颇喜”。之后却细心地发现林拱枢的文章系他人代写,便批评他懒惰,教导他“年轻之人写字岂是难事”,“果有志向,首以戒懒为要”。

(18)、林则徐的一生,为官三十多年,历经14省,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以爱国主义对待国家,以拳拳之心对待民生,以改革精神对待社会,以廉洁自律对待自己,为后世树起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成为令后世景仰的民族英雄。他曾在《致夫人书》中写道:“夫余生逢盛世,明智禁烟妨碍英夷大利,必有困难,而毅然决然,不敢稍存畏葸之心者,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除害,自身生死且尚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他的胸怀,磊落而坦荡;他的情怀,真挚而执着,感人至深。

(19)、他建议朝廷制炮造船;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为了解外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将英商主办的《广州周报》译成《澳门新闻报》;为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

(20)、他的玄孙林崇镛在《林则徐传》中这样评价他,“任事而不牟利,尽瘁而不热中。”这既是对林则徐为官品行的概括,也体现了良好家风的传承,正应了那句老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2、

(1)、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首先拿十三行中的头目伍绍荣(又名伍浩官)问罪。此人因与英商勾结走私鸦片大发横财,已成巨富。林则徐审讯此人时,他以为钱可通天,有钱无所不能,所以对林则徐说:愿以家私报效,就是行贿。林则徐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伍绍荣吓得魂不附体,片刻不敢怠慢地向英商传达了钦差大人限期缴烟和具结的命令。

(2)、就现有反毒禁毒资料记载,虎门销烟空前绝后,它不仅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毒禁毒活动,估计以后也难有一次性焚毁毒品超过两百多万斤的记录了。

(3)、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历经两个多月的旅途行程,才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到广州。清廷禁烟已有122年历史,重点一直放在广州,放在查禁海口。此前,两广总督邓廷桢、巡抚怡良在禁烟方面也取得了可观成绩,但总是不能达到彻底杜绝之效。林则徐高于普通官员之处,就在于他一到广州,就开始扎实认真地调查了解,会见官员,拜访当地人士,传讯商馆翻译,掌握相关资料,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查禁方案。林则徐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依然沿用查拿中国人贩售鸦片的旧法,哪怕再严厉,也决不会因他握有钦差大臣的尚方宝剑而达到成功之效。追根溯源,贩烟的中国人不过是些二道贩子,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那些不远万里将鸦片运来的外国人。于是,林则徐决定采用新的查禁法,颁布一道严谕,责成外国商人呈缴鸦片。当然,他也没有放弃针对中国人的查禁,将这项工作交与邓廷桢、怡良负责。

(4)、林则徐26岁中进士后,在翰林院里当文官,36岁时离京出任杭州、嘉兴、湖州的道员,即这三地的行政长官。杭州风景如画,美女如云,是鱼米之乡。如果是个庸人,在这人间天堂当官,岂不悠哉游哉!但林则徐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十分反感,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省垣孔道,冠盖如云,自辰迄酉,无非对客,事上接下而外,即为送往迎来,一切公牍管札,转待灯下理之,而精力固已惫矣。后来林则徐在自己官府公堂上挂起了一幅自写的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内涵的哲理,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价值。

(5)、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6)、林则徐一生从政40年,历官13省,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个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他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无一事不认真”。

(7)、纪念馆院内的西面正中立着由厦门大学教授李维祀设计雕塑的一尊3米高的林则徐铜像,民族英雄林则徐身披斗篷,极目远方,仿佛在眺望着东南沿海纷飞的战火。

(8)、林则徐,字元抚,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其主张严禁鸦片,并留下名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林则徐以爱国主义对待国家,以重民思想对待人民,以改革精神对待社会,以廉洁自律对待自己,为后世竖起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9)、父亲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风,林则徐一家无疑是最好的说明。(编辑整理:县委d校 闫春香郭军华)

(10)、林则徐为官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封建末世的防灾、抗灾、救灾史。林则徐出现在后人眼中的形象,便是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四处奔走,以一己之力,不断投入“抗灾”、“救灾”之中。

(11)、林则徐童年家境寒苦,但是他有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父亲是当地的教书先生,林则徐是他的次子。林父非常重视教育,四岁时,父亲就将他带到私塾中教他识字。父亲精心培养天资聪慧的林则徐,认为儿子长大一定会有大成就。林则徐八岁时,在学堂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从小看大,这孩子年龄幼小,心中却格局很大,格局大的人,必有所成。

(12)、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13)、林则徐到达伊犁后,被伊犁将军布彦泰委派掌管粮饷处事务,得以翻阅了大量档案资料,了解了清代在新疆的屯田情况。鸦片战争后,清朝向英国赔款,国库财政拮据,对新疆驻兵的军饷也就日趋减少。新疆大兴屯田,已刻不容缓。

(14)、1850年11月,历经坎坷的六十六岁的林则徐,指天三呼“星斗南”,与世长辞。

(15)、但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也给赤胆忠心的林则徐带来了灾难。林则徐后来因此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的流放生活。

(16)、林则徐一生为官三十载,在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中,他始终不忘教诲子女。林则徐的子孙今已至第九代,后辈们牢记祖训“破荡败业非子孙”,故子孙无论居国内,或侨居海外,多能勤奋上进、克己奉公、诚意待人、忠于职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呈现出的崇高人格,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代爱国精英。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曾要求“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17)、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18)、图9:林则徐“析产阄书”。林则徐61岁时为诸子写立分书,对财产进行了处分,道出他为官30多年所积家产尚不及他一年的“养廉银”,足见其清廉官风。

(19)、新疆屯田始于汉代,发展于唐代,成熟于清代。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主要在伊犁和北疆,以及南疆阿克苏等地兴办屯田,有兵屯、回屯、遣(遣犯)屯和民屯。道光年间,发生张格尔叛乱,屯田一度停顿。叛乱平定后,喀什噶尔、巴尔楚克等地恢复屯田。

(20)、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在国外也享有盛誉。比如,1999年2月2日,国际天文学会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又如,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市区辟有林则徐广场,广场中心耸立着高大的林则徐塑像。纽约百老汇的一条街命名为林则徐街。美国人和爱国华侨这样做,首先是把林则徐作为世界禁毒象征看待的,但也与他疾恶如仇、从善如流、清正廉洁、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有密切的关系。

3、

(1)、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2)、林则徐的这一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饱含着“报国情怀”。这种深邃的爱国主义,正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不管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这种家国情怀的写照。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必然的组成部分。

(3)、据《左传·昭公四年传》记载,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在郑国推行了一种叫“丘赋”的军事赋税,遭到了国内很多人的反对和辱骂。有人把这些声音转达给了子产。子产坚定地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4)、当然,林则徐也认识到了禁烟任务的艰难、复杂与严峻,感到了此行的内外之危。临行前拜访座师沈鼎甫侍郎时,于自信与坚定之中透出了内心的愁肠与忧虑,不由得对座师说道:“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

(5)、林则徐在翰林院七年。他于嘉庆十九年加入了由地位不高的京官组成的宣南诗社,结交龚自珍、魏源等人,并成为他们的领袖。

(6)、图11:林则徐使用过的印章,左:宠辱皆忘;右: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外敌入侵,刚毅的林则徐毅然举起火把在虎门燃起滚滚浓烟,成为我国历史禁烟第一人。林则徐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对当年林则徐在新疆农垦的作为,后人评价说:“浚水源,辟沟渠,教民耕作……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

(8)、(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请告知删除。)

(9)、“十无益”:“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鸷无益。”

(10)、布彦泰在边疆任职时,对屯田亦较重视。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春,他在伊犁发动垦荒,就多得于林则徐的帮助。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惠远城附近三棵树、红柳湾开垦土地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亩,安置汉民五百七十户。在阿勒卜斯开垦土地十六万一千亩,安置维吾尔农民五百余户。道光帝在布彦泰的垦荒奏折上高兴地批示:“日久储蓄充盈,自宜预筹抵拨,即可于兵饷之需,渐次减调。”

(11)、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12)、禁烟行动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帝看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欣喜万分。不久,林则徐55岁生日,道光帝亲笔书写了“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

(13)、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了珠江口,开始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英军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攻占定海,随后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到了北京的安全。

(14)、如果说查禁鸦片前林则徐以抗击自然灾害为主,那么此后则主要对付人为的灾祸。鸦片就是人祸中最为严重的一例。

(15)、走进纪念馆陈列大厅,迎面一尊仿汉白玉的林则徐坐像映入眼帘,正襟危坐的林则徐目视前方,上方悬挂着道光帝赐的“功资柱石”匾额。坐像两侧玻璃屏风上刻有毛泽东手书的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诗作,“谁道函关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坐像后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虎门销烟浮雕复制件,两侧立柱上刻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名言。

(1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它的意思是:“如果我的生死能够对国家有利,那我岂能因为是祸就躲,是福就做?”意即:“我的个人生死如果能够对国家有利,就不能因为祸福而避开。”此句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7)、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

(18)、为了能够“知己知彼”,他大量了解西方情况,设立译馆,翻译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并译外国律例、军事技术等著述,开创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风气。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的决心。次年,英国政府却以此为借口,入侵我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闭关锁国、不思进取,防务落后、军备废弛,面对强敌,当然战败,皇帝恼羞成怒、无处发泄,就拿负责硝烟的林则徐出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也因此被流放新疆伊犁。

(19)、林公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闻讯对其一生人品和功绩,作了全面和崇高的评价:“品望重当朝,犹忆追陪瞻雅范;褒荣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遗徽。”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品,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

(20)、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就发布了禁烟令。禁令越严,吸食者越多,一批批“勇往直前”的吸食者在禁烟令的“风雨”中“茁壮成长”。一百多年后的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入中国的鸦片高达28307箱,吸毒人数超过400万。更要命的是吸食成瘾者中,还有20万文职官员,20万军队官兵(清军总数80万)。文官嬉于政事,兵员失去作战能力,国家机器到了无法正常运转的严重程度。

4、

(1)、林则徐离开新疆后,仍然念念不忘新疆边防。1850年,林则徐返乡途经长沙时,召后起之秀左宗棠到湘江舟中彻夜长谈,并悉数赠送自己在新疆搜集的人文地理资料。

(2)、1830年8月,林则徐出任省级大员湖北布政使,掌管全省人事财政大权。林则徐每任新职,在赴任前常发出传牌。所谓传牌,就是事先向沿途各地发出一些必须执行的命令。林则徐自北京到武昌,从水路进入湖北省后立即发出《由襄阳赴省传牌》,全文不到二百字,主要说明的是:

(3)、嘉庆十六年,26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了官宦之途。

(4)、赏析: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5)、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却总是让林则徐不断地远离战争、远离战场,林则徐从未参与领导一次重大战役。1840年9月28日,林则徐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被革职,留在广东待查。他在羁留广州的日子里,仍专心一意地加强广东防务,积极备战。革职待查半年多后,道光皇帝又向林则徐发出一道赏四品卿衔,令其迅速赶赴浙江省以候谕旨的命令。林则徐到达浙江镇海的第18天,新的谕旨下达:“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并与邓廷桢从重发往伊犁。”林则徐在去伊犁途中,行至扬州府时,正值夏秋之交黄河泛滥,林则徐接到上谕“即发往东河效力赎罪”,便又一次投身到救灾之中。春末完成堵口工程,道光帝下旨命令林则徐“仍往伊犁”。

(6)、作者简介: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7)、第我路过各地时,只在码头上接见一下当地官员,不准远迎,不准送行,任何人不准打着我的旗号捞好处。只要发现行为不轨者,立即严肃查处,不得稍有徇纵,切切。

(8)、岂料真的发生了必须林则徐“出山”收拾局面的严重事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在广西举义,大有风卷残云之势。新任皇帝咸丰在所有大臣中挑来选去,觉得只有林则徐才是惟一的合适人选。于是,林则徐又一次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广西平乱。没想到在途中林则徐患了严重的痢疾,行至潮州时,吐泻交加,昏沉不起。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县行馆溘然长逝,享年66岁。

(9)、了解林则徐在伊犁的情况,有一个地方必须要去,那就是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它是我国五个林则徐纪念馆之位于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福州路。纪念馆拱门额扁是林则徐五世孙、著名外交家凌青先生手书的馆名“伊犁林则徐纪念馆”。

(10)、释义:大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才能成其大,人没有私欲贪念才能像峻峭的山峰挺拔刚强。林则徐这则自勉联语展现了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人格,并成为福州市的城市精神。

(11)、道光十八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处禁烟。

(12)、因此,当林则徐跻身清廷官员之列,很快就以其出色的实干才能崭露头角,成为威震一方的地方大吏,担当起兴利除弊、拯救民生的重任。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的经世致用主要体现在水利、漕务、币制、盐法等封建大政的革新改良上。

(13)、译文(仅供参考)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14)、林则徐一生最为辉煌的业绩是禁烟,他造就了新的时势,开启了新的时代——由他查禁鸦片而引发的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迎来了一个屈辱与奋发并存的艰难而痛苦的转型时代。

(15)、林则徐父母非常反对林则徐辞官,而且林则徐辞了官,回到家乡也没有别的什么技能可赖以生存,只好不情愿地再想办法回到官场去。道光帝知道林则徐是个人才,特地召见夸赏他,破格让林则徐复职。有了道光帝的喜欢和信任,林则徐的人生开会说开挂了。

(16)、   当时,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天津的军事力量,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移至天津,并征求伊犁将军意见,下令伊犁将军布彦泰十天后拿出结果。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的大局着眼,与各位大臣反复商量,之后,他起草奏折,由布彦泰上奏,决定保留伊犁镇总兵。清政府经过四个月的反复权衡,最后批准了布彦泰的上奏,伊犁镇总兵终于保留,这对巩固受沙俄侵略威胁的西北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17)、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18)、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了,被道光帝革职。1842年8月,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径西安,他忍辱负重,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时写下此诗。诗中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诗中的这句话表达了林则徐为了国家利益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忠君爱国思想,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和推崇,成为文人的楷模和座右铭之言。

(19)、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20)、这就是著名的“虎门销烟”。虎门销烟大快人心,林则徐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闻名中外。

5、

(1)、林则徐是“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以及与侵略者的斗争中,深深意识到国人对西方知识的贫乏、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通过外文报刊、书籍进行翻译,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林则徐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侵略。

(2)、好家风需要传承。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文”的家教,并奉行终生。他曾写过一幅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3)、然而,鸦片贸易,利润巨大,一旦查禁,必然会牵扯各方势力,林则徐的京中师友都深感担忧,劝他不要前往。特别是皇帝的优柔寡断、朝令夕改,一个不小心,就会落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下场。但林则徐意识到,这是挽救国家颓势的“千载一时”之机,不绝鸦片誓不还,哪怕血染珠江,身首异处,他都义无反顾。

(4)、自广东查禁鸦片开始,林则徐似乎就与处理对外及民族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新疆时,林则徐注重与当地维吾尔族打好关系,同时密切关注塞防,撰写了《俄罗斯纪要》一书,明确向国人发出警告:“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林则徐复职后担任陕甘总督的第一件事,就是“办理番案”;番人叛乱刚一平定,又被调任云贵总督,处理当地的回汉冲突……

(5)、嘉庆二十五年,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当时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了大水灾。林则徐向嘉庆帝上书,指责琦善无能。

(6)、林则徐在湖北政声甚隆,善者歌其善,恶者畏其威,这为后来他任湖广总督时大规模的、成功的禁烟运动打下了基础。林则徐在湖北禁烟的成效,又推动了道光帝在全国禁烟的决心。

(7)、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8)、在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就有一尊林则徐坐在桌前,挥笔疾书的蜡像,使人不觉顿生钦佩之心。

(9)、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被遣戍到新疆伊犁,虽身处逆境,仍振奋精神,身体力行勘察垦地、大兴水利发展生产;尽心竭力巩固边防,防御沙俄的侵略。林则徐对开发新疆、造福人民,巩固边防所作的贡献,被世代新疆人传诵至今。

(10)、临行前,道光皇帝一再嘱咐林则徐,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年近六旬的道光皇帝施政追求安静守成,他不想因为禁烟而发动一场战争,哪怕是一场打得赢的战争。而清朝所有官员,也仅仅是从国内事务的角度出发禁烟,从未把将鸦片输入中国的“英夷”考虑在内。在他们眼中,除了天朝帝国,其余的都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根本没有国与国平等交往的概念,全然一副居高临下的气势与派头。包括那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的朋友、时任礼部客司主事的龚自珍,也认定根本不可能发生“边衅”,按他的分析,禁烟可能会带来战争,但战争的规模不会有多大,取胜也易如反掌。

(1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林公夙兴夜寐、忧国为民的推动力。在纪念馆内,再现了当年林则徐带领新疆百姓修筑湟渠的场景,林则徐手拿地图在现场指挥,当地百姓用坎土曼挖渠,用扁担挑土,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另外,还有一尊坐像,林则徐坐在桌前、挥笔疾书,使人顿生钦佩敬重之情。

(12)、《程玉樵方伯德润钱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已有园 》

(13)、革职流放新疆,是林则徐一生中最痛苦、最悲愤、最艰辛的日子,也是他与新疆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时光。他在新疆生活的三年,仍然心系黎民百姓,尽己所能发光发热。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被遣戍到新疆伊犁,虽身处逆境,仍振奋精神,身体力行勘察垦地、大兴水利发展生产;尽心竭力巩固边防,防御沙俄的侵略。林则徐对开发新疆、造福人民,巩固边防所作的贡献,被世代新疆人传诵至今。

(14)、纪念馆院内的西面正中立着由厦门大学教授李维祀设计雕塑的一尊3米高的林则徐铜像,民族英雄林则徐身披斗篷,极目远方,仿佛在眺望着东南沿海纷飞的战火。这种气度气质,和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里林公的塑像何其神似。

(15)、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1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

(17)、虎门销烟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反毒禁毒活动

(18)、美国学者所著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称赞林则徐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员,“林钦差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英国著名香港史专家安德葛在《香港史》中谈到,林则徐的禁烟行动,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英国人完全出乎意料,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美国华裔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说,林则徐以他的勤奋、改进政府工作的强烈愿望以及全力为民谋利的信念而著称。

(19)、伊犁垦荒的奏效,对战后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道光帝启示不小。他在道光二十四年春的一道谕旨中说:“西陲地面辽阔,隙地必多。果能将开垦事宜实心筹办,当可以岁入之数,供兵粮之需,实为经久有益。”随后强调:“伊犁地处极边,兵粮民食,必当计及久远,当以开垦为第一要务。”表彰布彦泰“督率有方,忠诚为国”,并奖励提拔了一批垦荒有功人员,这极大地鼓舞了布彦泰和林则徐。《清史稿》评论说:“布彦泰新疆开垦,胥赖林则徐之擘画。”

(20)、为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林则徐叫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这在中国国际法学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西方国际法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标志着近代国际法开始在我国应用于对外交涉,标志着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史的开端。从理论上说,林则徐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先行者、中国国际法学的开山者。

(1)、嘉庆十一年,林则徐担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专责处理商贩洋船来往、米粮兵饷的文书记录。任内得到福建巡抚张师诚赏识,招他为自己的幕僚,并将自己公事上的知识、权术传授给林则徐。嘉庆十四年镇压海盗时也带林则徐一同前往,让林则徐在参与中得到历练。年底,张师诚还推荐林则徐的父亲担任了乐正书院的主持,使林家经济状况得以改观。

(2)、1850年4月,林则徐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福州,前来拜访他的福建高级官员总是恭维他说:“国家需要林公这样的干才。”林则徐闻言正色道:“如果真还需要老朽的话,那就说明国家又处于多难之秋了,我不希望这样的情形出现。”

(3)、林则徐说: 苟利国家⽣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千秋⼏?⽆欲则刚百世师. ⽐武守疆驱虎豹,论⽂说理寓诗词.为官⾸要⼼⾝正,盖世功勋有⼝碑

(4)、道光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严办,并由新任钦差大臣琦善对他进行审问和发落。1841年5月1日,林则徐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当地海防建设。不久,将军奕山在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肯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革去林则徐职务,从重发往新疆伊犁。

(5)、1838年的最后一天,林则徐在北京受命钦差大臣,他的任务是到广州收缴大量鸦片的同时,堵塞鸦片走私进口的源头。外有强敌,内有奸佞,林则徐深知此行如赴汤蹈火,以至他与座师沈鼎甫告别时,师生相顾涕下。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从北京动身,当天上午时分至良乡。林则徐开始发出传牌。指令沿途各地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林则徐在途中还向广东发出监控汉奸的密令,于3月10到达广州,当天近午夜时分住进了越华书院。

(6)、直到离开新疆后,林则徐仍然念念不忘新疆边防。1850年,林则徐返乡途经长沙时,召后起之秀左宗棠到湘江舟中彻夜长谈,并悉数赠送自己在新疆搜集的人文地理资料……1850年,秋风萧瑟。此时的林则徐已经病魔缠身。可就是这时,消息传来,清廷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要求他前往广西督办军务。在接到清廷任命的第二天,已经重病的林则徐还是没有犹豫,便启程赴任。只要对国家有用,自己这条命又算什么呢?然而,17天过后,林则徐的身体再也撑不住了。临终前,他让随行的儿子林聪彝代笔,给时任皇帝咸丰上了最后一道奏:上负圣恩委任,只期图报于来生。言毕,林则徐撒手人寰,享年66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7)、道光十七年,林则徐升湖广总督。面对湖北境内夏季河水常泛滥成灾的境况,林则徐采取有力措施,提出“修防兼重”,使江汉数千里长堤,安澜普庆,无一处漫口。

(8)、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林则徐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体现出襟怀坦荡,四海为家的壮志豪情。

(9)、河南省永城县知县郑大模有一次遇到林则徐,见他文思敏捷,非同凡响,认为此子必成大器,于是留上了心。事实证明,这个知县很有眼光。1804年,林则徐参加乡试,中举人。在揭晓成绩的那一天,他正式迎娶郑大模的女儿郑淑卿为妻。

(10)、   吴月霄在《呈瓶泉居士林少穆先生则徐》中称赞:北斗士星明,中流一柱擎,勉为民社望,霖雨慰苍生。与林则徐同代的梁廷枬在《夷氛闻记》中评论道:文忠(指林则徐)聪达谙练,集思广益,视国如家,兵旅所过,文戒预颁,村市秋毫无扰,及遇敌临阵,又教以成法,人人争先,其忠勇之气,早有以慑服远人,推诚士卒。晚清学者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中,对林则徐的评论是:(林则徐)朝夕孜孜不倦者,国政民瘼两大端而已。公盛德纯忠,丰功伟绩,他人得一已足名世,而公所树立,偻指未能尽。其尤著者,新疆屯田、江南漕赈、云南回务三事,皆以一时贻百世之利,一心布万民之泽。粤东烧烟之役,虽论者谓之过当,而西人倾国之资,虽缴至二万余箱,终公任番舶不能逞志于粤。二十年来洋人记载,于中国大臣皆直斥其名,惟公则尊之曰林文忠,无敢慢之者。晚清学者李元度在《林文忠事略》中说:公(林则徐)于政事,无所不尽心,而其尤关天下治乱之数者,则以办夷务、剿粤寇二者为最巨,而皆斋志以终……然待人以恕,接人以诚,人咸乐为之用。

(11)、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12)、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

(13)、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接连降到林则徐头上。琦善当然不会错过这陷害和打击报复林则徐的机会。他险恶的声称,英国不满的就只是林则徐一个人,只要朝廷惩治了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

(14)、图3: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27岁的林则徐第三次晋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获殿试二甲第四名。

(15)、甚至在给儿子们分家产时,林则徐还特意嘱咐:“各须慎守儒业,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凡我子孙,皆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教导后辈在物质上要淡泊,在志向上要远大。

(16)、  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被辑为《林则徐集》。《林则徐全集》分奏折、文录、诗词、信札、日记、译编六卷,共十册。此外,林则徐还主持翻译了《四洲志》等译作。林则徐书法的主要成就是行草,而又以《集王圣教序》为基本路数,通篇秀劲乃其可贵之处。同时,从他的楷书作品亦足可见其功力。林则徐在道光七年(1827年)《跋沈毅斋墨迹》中说:“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可见,林则徐有自己的学书心得,从唐人入手是他的主张。实际上,林则徐并没有忽视“取法乎上”的传统共识,其楷书不拘泥于某家框架,也并不纯然是唐人的规矩,还在点划使转之间偶尔透露出晋人的风度,愈是晚期之作愈如此。他的书法取势,端重安详,绝无矫揉造作的气息。

(17)、图4:林则徐为官刚正清廉、恪尽职守,堪称楷模。

(18)、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9)、图8:林则徐撰《先妣事略》《先考行状》,记述了儿时父母对其的教育。

(20)、道光年间,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高达二百多万斤,朝野上下吸食人数高达二百万,披上“福寿膏”外衣的毒品不断侵蚀着中国百姓的身心。洞察时弊的林则徐心急如焚,他多次上书朝廷,犯颜直谏:“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的奏折令道光皇帝震动警醒,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

(1)、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2)、图5:林则徐为了了解外国对华的评论,曾注意摘译当年伦敦出版的英国人指责鸦片走私的《对华鸦片贸易罪过论》及《华事夷言》。图为《华事夷言》刻本之一页。

(3)、林则徐在新疆,翻阅了大量档案资料,了解了清代在新疆的屯田情况。鸦片战争后,清朝向英国赔款,国库财政拮据,对新疆驻兵的军饷也就日趋减少。新疆大兴屯田,已刻不容缓。布彦泰在伊犁发动垦荒,就多得于林则徐的帮助。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惠远城附近三棵树、红柳湾开垦土地三万三千三百五十亩,安置汉民五百七十户。在阿勒卜斯开垦土地十六万一千亩,安置维吾尔农民五百余户。《清史稿》评论说:“布彦泰新疆开垦,胥赖林则徐之擘画。”

(4)、图7:1985年6月,林则徐第五代孙、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右一)代表中国政府向联合国副秘书长(右二)递交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英联合声明》于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签署,翌年,中国政府将该声明向联合国备案,而负责这件事的正是时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凌青,这种历史的巧合令人深思。

(5)、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6)、道光三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任内他很有作为,整顿吏治,改革审判程序,并亲自裁决案件。甚至黑夜潜行,明查暗访,验尸时亦亲自动手。短短在任四个月内,就把江苏的积压案件处理十之八被江苏人民称颂为“林青天”。他并认为江苏之风气败怀,全因鸦片害人,于是下令江苏禁烟。

(7)、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人在古城西安与家人离别赴伊犁时写下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8)、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9)、重新开垦必须首先解决水利问题。从伊犁河支流喀什河开渠引水灌溉,才能使废地复苏。为效力屯垦戍边,林则徐抱病向布彦泰呈请捐资承修水利工程中最艰巨的龙口工程。他为此投入了全部心血,亲自设计督修,带病率领民工北岸挖石,南岸筑堤,历时四个多月筑成龙口新办六里工程,使十余万亩土地得到灌溉。布彦泰为此上奏反映林则徐到戍两年的表现:“留心察看,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

(10)、按清朝成法,前来广州的外国商人只许与指定的行商进行交易,行商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中介。受清政府规定制约,林则徐最初也只得通过行商转达谕旨。贩卖鸦片的外国商人中除少数美商外,以英商居多,他们早已习惯了广东当局此前雷声大雨点小的查禁,根本不予理会。林则徐只得将对准行商的矛头逐渐转向英美商人,经过一番交涉,他们同意交出1037箱鸦片。而林则徐根据可靠情报查知,英美商人的鸦片总数约为两万箱。面对如此敷衍,林则徐坚决拒绝道:“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