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胶柱鼓瑟的意思
(1)、赵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根据客观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是成功之道;教条主义、拘泥成法、墨守成规是不行的。
(2)、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同“暮鼓晨钟”。
(3)、鼓:弹奏。喧天:声音大而嘈杂。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形容十分欢乐热闹。
(4)、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d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d郡郡守冯亭把上d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d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d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5)、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d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d郡郡守冯亭把上d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d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d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6)、张:陈设,展示;旗鼓:旗帜和战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7)、渔阳:地名,现河北省蓟县,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此;鼙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有战事发生。
(8)、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9)、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10)、战国时期,赵国自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当时秦国也是十分强大的国家。秦赵两国军事实力不相上下,都是当时的强国。
(11)、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
(12)、羯鼓: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
(13)、于是赵孝成王派兵接收并占领了韩国上d郡。韩国的这一做法让秦国非常生气。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国与赵国军队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对抗作战,这时赵国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已患重病,赵王派遣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应战。秦军多次挑战,廉颇也不理睬。赵王听信秦国间谍散布之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国害怕的,就只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
(14)、第二空,由“甚至”可知,横线处词语与“替代”构成递进,程度较轻,C项“削减”指削弱减少,符合文意,当选。B项“剥夺”指用强制的方法夺去或依照法律取消,与“替代”程度相近,不能构成递进,排除。
(15)、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
(16)、(近义词)食古不化 胶柱调瑟 一成不变 按图索骥 刻舟求剑
(17)、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18)、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19)、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作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向家事。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拾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20)、布鼓:布蒙的鼓;雷门:古代浙江会稽的城门名。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
2、胶柱鼓瑟削足适履的意思
(1)、犹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2)、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
(3)、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胶柱鼓瑟”的原义是鼓瑟时胶住瑟上的弦柱,就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的人。
(4)、此典又作“胶柱调瑟”,赵括只能熟读他父亲的兵书,却不知道变通运用。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5)、(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释义:大王因为赵括的名声就让他做将军,就像粘住了瑟上的弦柱之后再来弹奏琴瑟。赵括只能熟读他父亲的兵书,却不知道变通运用。
(6)、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现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
(7)、鼓动嘴唇,摇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8)、成语历史故事,就是希望能构建这样一个有故事的世界,欢迎你的加入,在这里,你将听到成语背后的精彩故事,了解经典的历史趣事,还可以说出你自己的趣事,由我们记载下来,说不定就成了明天的历史哦。
(9)、赵孝成王听信了秦国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凭名声用赵括,就像是把胶把瑟上的弦柱粘住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他不懂得随机应变。赵王不听。结果,赵军被秦军打败,40万大军被活埋。赵国几乎灭亡。
(10)、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11)、鼓吹:古时仪仗乐队的器乐合奏。两部器乐合奏。特指蛙鸣。
(12)、犹言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13)、成语胶柱鼓瑟原意就是用胶把柱粘住,使音调不能调整,后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14)、从前有个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15)、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结果,“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6)、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17)、亲爱的伙伴,当你走在一个陌生或熟悉的城市,踏在一片历经风雨的土地上,是不是有穿越时空的冲动,很想去穿越历史去了解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出现过的人物?
(18)、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同“鼓唇摇舌”。
(19)、时代前进了,思想得转变,胶柱鼓瑟是不行的。
(20)、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
3、胶柱鼓瑟的拼音怎么读
(1)、《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2)、鼓吹:乐器合奏。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
(3)、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
(4)、 时代前进了,措施也得跟上去,胶柱鼓瑟是不行的。
(5)、①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②比喻停止行动。
(6)、《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7)、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
(8)、成语例子情况变了,办法也要适应,不能胶柱鼓瑟。
(9)、(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10)、近义词:食古不化、一成不变、按图索骥、刻舟求剑
(11)、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12)、原谓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
(13)、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开头部分。也比喻一个事件的开头。
(14)、时代前进了,措施也得跟上去,胶柱鼓瑟是不行的。
(15)、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16)、我父亲曾在茶余饭后褒贬过:“你曹叔喜欢古诗古词,有点艺术家的作派,但未免胶柱鼓瑟,给女儿取名字选字过于生僻拗口了!
(17)、(成语释义)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18)、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最终赵国惨败。
(19)、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
(20)、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4、胶柱鼓瑟的拼音
(1)、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
(2)、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
(3)、意思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
(4)、①指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
(5)、《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因为赵括的名声就让他做将军,就像粘住了瑟上的弦柱之后再来弹奏琴瑟。赵括只能熟读他父亲的兵书,却不知道变通运用。”
(6)、战国时期,赵国自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当时秦国也是十分强大的国家。秦赵两国军事实力不相上下,都是当时的强国。
(7)、敲锣打鼓。形容大声吵闹。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
(8)、原指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同“击壤鼓腹”。
(9)、《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10)、佛寺晨撞锺,暮击鼓以报时。同“朝钟暮鼓”。
(11)、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赵武灵王之孙)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d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d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d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12)、(例题)国家的道德建设固然要有道德规范的制定和宣传,但是如果没有人民意志规定的法律,没有个人道德感的萌发和践行,那些有关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家庭美德的规范就不能落到实处,无异于 。道德行为选择是个人的,而且从特殊情况来说只有个人意志才能最终作出抉择。这种能力和权利不能被 甚至替代,必须由个人对自己的行为选择负责。
(13)、桴:鼓槌。用鼓槌打鼓,鼓就响起来。比喻相互应和,配合得很紧密。
(14)、两军对敌;对抗。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同“旗鼓相当”。
(15)、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16)、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17)、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juzi/1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