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辟句子 > 精选曾国藩家训原文合集139句文案

精选曾国藩家训原文合集139句文案

曾国藩家训原文

1、曾国藩家训原文完整版

(1)、是年的九月初曾纪泽携眷离京,转沪起程赴法,出任常驻英、法大臣。在出使任内,他刻苦攻读英语、法语,深入了解各国历史、国情,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各国工、商业及社会情况。他还将使馆由租赁改为自建,亲自负责图书、器物的购置,务使使馆规模不失大国风度,亦不流于奢靡。使馆落成,他还亲书一联悬挂大门两侧:   

(2)、佛教中过去、现在与未来之事,是可信而且有应验的,因此,我家世代都要一心向佛,对其不要轻佻怠慢。佛教的精妙之处,已完全体现在佛经中了,在此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但我担心你们尚未牢记在心,便再简略地重复一下,以作为对你们的劝告和教导。推究四尘五荫、剖析有形之物;六舟三驾,运载众生各种戒行归空,各样法门入善。辩才智慧,难道只有七经、诸子百家广博吗?很明显是尧、舜、周公、孔子所不能比的。内、外两教,原是一体,逐渐积久而成为不同的教派,深浅也不相同。佛典初始的禁要,设有五种禁戒;儒家经典的仁、义、礼、智、信,都和它们相符合。仁是不杀的禁戒,义是不盗的禁戒,礼是不邪的禁戒,智是不酒的禁戒,信是不妄的禁戒。至于像田猎军旅、宴享刑罚,顺随民众的本性,不能仓促废除,据此制定出它的节限,使它不超过限度。归依周公、孔子而背离释宗,是多么迷误啊。   

(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戒子植》、曹丕《诫子》、嵇康《家诫》、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等都是教育子孙的文书。最典型者当数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未来不迎是指还未发生的事情,千万不要去管,更不要恐惧和心慌,活在当下,却犹豫将来。

(5)、做人做事过于刻薄的人,会折损你的福气。待人刻薄,说话喜欢抬杠和挑刺,只图自己一时口舌之快,却没想过对方的感受。祸从口出,往往因此得罪了别人,埋下了隐患。做事刻薄的人,对别人过于苛刻,会让别人望而生畏,慢慢失去了人心。

(6)、同治四年(公元1885年)秋,曾纪泽为修葺富厚堂,奉其父命回到老家。据其长孙女曾宝苏回忆:“我们的住宅,名叫富厚堂,据说是惠敏公根据《议书》功臣表中关于《烈侯记》有‘富厚如之’一语,故以‘富厚’为堂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九月,富厚堂建成,纪泽偕母亲及弟妹住进新屋。新屋前大门后还有三重大门,曾纪泽将中门进中厅取名“八本堂”,亲自把曾国藩所谕“八本”用隶书写在正墙上,以迪后人。是年,湘乡倡修县志,各界人士荐举曾纪泽纂修。曾国藩知道这一事情后,立即修书告诫纪泽:“尔学未成就,文甚迟钝,自不宜承认,然亦不可全辞。一则通县公事,吾家为物望所归,不得不竭力赞助;二则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尔篆韵钞毕,宜从古文上用功。余不能文,而微有文名,深以为耻,尔文更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或请本县及外县之高手为撰修,而尔为协修。”

(7)、“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8)、当代社会,家长过多忽视家庭教育,将子女成绩与升学看得尤为重要,却不注重培养子女以良好向善的人性为目标,从而校园流血事件频发,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当今的家庭教育。

(9)、“吾得疾逐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余诸儿,皆自足立,哀此。”

(10)、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11)、齐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侮?岂伊避人?日对三军。我虑则彼纷不纷。驰鹜半生,曾不自主今其老矣,殆扰扰以终古。

(12)、养气——气存丹田。内心坦荡,没有不可告人之事。   

(13)、神明像太阳升起一样,身体则如同鼎立地不动。这两句话是应当遵循的。只有心到静极时,这是喜怒哀乐未发之时,身体寂然不动,毕竟还没体验出真正的意境。意只是闭藏到了极点,才招引出来一点生气,如同冬至时节的一阳初动坚贞不移,这就是“无”,等春雷一响,这就是“启”,坚实的谷类,原给作始播的种子,不能为种子的谷,不能说是坚实的谷。这其中没有满腔的生意,就好比万物的生长都赖于我心,还不可以说到了至静的境界。但是,静极生阳因为一点生物的仁心,每一气息静极,仁心不息,这就是天地间的诚吗?颜子三个月不违仁,也可以说是洗心退藏到静极的境界中获得真正快乐的人了。

(14)、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最恶的是不给别人做好人的机会,最有德的是给含冤的人洗清罪名。

(15)、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九月十六日,曾纪泽在黄金堂续娶刘氏。刘系曾国藩好友刘蓉之女,生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正月初九日,由彭玉麟(雪琴)、唐义渠为媒,于上年七月初九定庚。曾国藩对儿女的婚事,历来要求甚严。前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三月二十一日,曾纪泽与贺氏成婚时,他即规定:“招赘之日,七日即回湘乡,尚不为久。诸事总须节省,新妇入门之日,请客亦不宜多。”并手书诸弟:“新妇始至吾家,教以勤俭,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议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也。”   

(16)、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17)、原文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8)、春秋时,陈留有位少年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聪睿机智,尊敬长辈。可是他父亲却极不孝顺,恨不得孙元觉的爷爷早点过世。   

(19)、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20)、推步算学,纵难通晓;恒星五纬,观认尚易。家中言天文之书,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礼通考中所辑观象授时一种。每夜认明恒星三座,不过数月,可异识矣。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作字时先求圆匀,次求敏捷。若一日能作楷书一万,少或七八千,愈多愈熟,则手腕毫不费力。将来以之为学,则手抄书;以之从政,则案无留牍。无穷受用皆自写字之匀而且捷生出。三者皆足弥吾之缺憾矣。   

2、曾国藩家训原文合集

(1)、“唐英公李,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燃火煮粥,火焚其须鬓。姊曰:‘仆射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是?’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复可得乎?’若此,可谓能爱矣!

(2)、天地定位后,万物化育。鼎足而配,称为天地人三才,并最终诞生了你的生命你内心不端庄,残生害性。哪个人可以对他傲慢?哪件事可以随意放松处置?处事放松的人会一事无成,对人傲慢的人别人也会对你傲慢,他人即使不加拒绝,也会助长你的骄气。人们最终会看不起你,这就是昭昭天罚。

(3)、孟子上了学堂,虽然比从前用功,但仍然经常贪玩好耍,并不十分努力专心对待学业,孟母仍很担忧。一天,孟母正在堂前织布,又见孟子早早就从学堂跑回家,就马上放下手中的活,问孟子是何原因。孟子是因不愿读书,背着老师逃学的,但看见母亲严肃的样子,就撒谎说:“我是和平时一样放学回来的呀!”孟母听了很痛心。她沉思片刻,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纱线统统剪断,而且不再说什么,只坐在一边流泪。孟子见状,心里非常紧张、害怕,小心地走上前,问母亲是什么原因使她这样难过。这时,孟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你好好读书,增长知识,使你成才,像你现在这样经常中途废学,不求上进,这不就等于用剪刀剪断纱线,使我织不成布一样吗?”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感动得痛哭流涕,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   

(4)、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如兄弟。

(5)、曾国藩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虽是军事,但他的爱好读书也是为时人传诵的。从曾国藩一生读书的经历来看,他在道光十五年入京参加会试前,读的是“子曰诗云”,习的是帖括制艺,眼界不广,学识不宽。会试报罢,暂留京师,开始涉猎诗、古文,尤好韩愈的文章。第二年会试又报罢,他买回一套二十三史,孜孜细读,将近一年。这才使他的学识逐渐开拓。道光十八年入翰苑后,清闲少事,他更励志学习,广泛阅览,且勤作笔记,分“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抄、诗文草”等5门,手抄笔摘;加上他在京都有不少良师益友,切磋扶持,不间时日,因而学识大进。可以说,京宦12年,是曾国藩后来成为一代大儒的坚实的奠基期。   

(6)、四曰习劳则神钦: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管一业,而食必珍羞,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不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钦。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7)、大禹、墨子大都提倡对于个人生活应该非常节俭,而对于工作应该非常努力,辛勤劳动以使自己丰衣足食。

(8)、在此之后,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褒贬不如蒋介石对曾国藩视若神明,在他主持黄埔军校期间,在蔡锷所辑《曾胡治兵语录》的基础上,“兼采左季高之言,可为后世法者”,成《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认为“它不惟治兵者之至宝,实为治心治国者之良规”。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蒋介石把他安置在溪口读书,交给他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曾国藩家书》。可见蒋介石奉曾国藩为祖师,服膺极深。   

(9)、其诚修祭祀一端,则必须尔母随时留必,凡器皿第一等好者,留作祭祀之用;饮食第一等好者,蛮备祭祀之需。凡人家不讲究祭祀,纵然兴旺,亦不久长。至要!至要!   

(10)、孝和友爱是家庭的祥瑞,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应验,只有在只要孝悌友爱就立即获得吉庆,不孝悌友爱就立即招来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我早年长期在京城任官,常常荒废修养之道,后来从事军务,得到各位弟弟的帮助很多,而自己对各位弟弟却无丝毫帮助。我的兄弟姊妹的家庭,所以都能有田有宅,大概都是九弟的功劳。我身体残疾之后,你们对待两位叔叔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叔母像对待母亲一样,把堂兄弟看成是自己的手足之亲,凡事都很节俭,只有对待各位叔叔的家庭,则处处都很大方。对待堂兄弟应该以德业相劝戒,纠正他们的过失,希望他们有所成就,这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要亲近爱惜他们,希望他们富贵。常常替他们祈祷吉祥之事,这样人神都会钦服。   

(11)、岳飞的母亲姚氏曾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4个字,勉励岳飞要一心报效国家。岳云从父亲那里接受精忠报国的教育,加上随军征战,见到百姓受金兵蹂躏的悲惨生活,更激发他要杀敌报国,挽救民族危亡的雄心壮志。他同大人们一样,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岳飞也从不给予他特殊照顾,相反,岳飞对岳云的要求比对一般士兵的要求更为严格。   

(12)、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最恶的是不给别人做好人的机会,最有德的是给含冤的人洗清罪名。

(13)、至于经史之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如要对之加以阅读,就应当只读一个人的专集,而不应当东翻西读。如读韩愈的文集,则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无非只有韩愈一人的文体而已。应当自我感觉到天地人世间,除了韩愈的文集之外,再没有别的书籍存在了。这一人的文集未读完,断断不可调换他人的文集来读,这也是读书宜守一个“专”字诀窍。六弟应当牢记这一点。

(14)、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他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获得彻底的成功。虽诟病不绝,却荣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其行其言,于无意间构造出一部炉火纯青的官场绝学,把中国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阐释得淋漓尽致。

(15)、谨言——对此每时每刻都要留心,这是首要之功夫。

(16)、从此,孟子懂得了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并且经过他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学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称为“亚圣”。   

(17)、第一部分:养心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2)

(18)、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敬惕,以补昔岁之衍,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19)、因为曾国藩曾为清政府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清政府的褒奖更是非同一般,在曾国藩死后第八天,即二月十二日,清廷的上谕便开始“盖棺论定”:“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政。”四月二十八日的上谕又说:“曾国藩器识过人,尽瘁报国……尤得以人事君之义,忠诚克效,功德在民。”在御赐的三篇祭文中,一篇赞扬他“赋性忠诚,砥躬清正”;另一篇称颂他“学有本原,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正直律躬,心清盟水”;还有一篇表彰他“学蔚儒宗,忠全令德”。概而言之,他被封建统治者视为“百僚是式”的“完人”。同治皇帝对于他的死“震悼良深”,“弥增悼惜”,派专人致祭,令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在湖南原籍及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直隶等省和天津建立专祠,又令将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史馆,还令其长子曾纪泽承一等侯爵,次子附贡生,曾纪鸿、孙曾广钧着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尚未成年的孙曾广、曾广铨也分别赏给员外郎和主事,俟及岁时分部学习行走。   

(20)、启示:在社会上形成普遍的扬善风气,对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大加赞扬,对他人取得的成就和进步进行广泛的传播和颂扬,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中来,有效推动社会的进步。

3、曾国藩家训原文30字

(1)、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2)、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对小事情还是大事情都态度恭恭敬敬,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怠慢的意思,那么自己身体和内心的强健,还用值得怀疑吗?

(3)、有人说,郦波在《百家讲坛》上讲的曾国藩,太通俗,不深刻。郦波解释说,那是大众平台上,作为教师,他不能不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否则自说自话没意义。这是大家的课堂。他的讲解,总是从一段故事入手。“故事是学术的一种。最早的文学比如希腊神话,就是故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就是靠故事完成的。说我是讲故事,讲得浅显,我不认为是贬低,而是最大的奖赏。”

(4)、孔子的儒家学派教育子弟,大都要求子弟要讲究仁爱,而讲究仁爱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成就自己首先就要成就他人,要想富贵自己首先就要富贵他人。

(5)、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6)、近年来,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的出版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大到全集、全书,小到传记、逸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社会上也掀起了“曾国藩热”,由学界,而军界,而政界,而商界,彼此呼应,波澜壮阔;上至政坛领袖、各级干部,下至普通读者、平民百姓,对“曾国藩”或读之,或研之,或习之,或用之,竞相求证,蔚为大观。

(7)、不能主一之咎,由于习之不熟,由于志之不立,而实由于知之不直。若真见得,不主一之害心废学,便如食乌啄之杀人,则必主一矣。不能主无择无守,则虽念念在四书五经上,亦只算游思杂念,心无统摄故也。   

(8)、马皇后生于1332年,比朱元璋小4岁,安徽宿州人。祖上曾是当地有名的富户,“以资豪里中”,到了父亲马公,“善施而贫”,家业日衰,马公后因杀人避仇出逃,临行时把爱女马氏托付给生死之交郭子兴。马氏的母亲郑媪早在她出世不久即已去世,后来马公也客死外地,郭子兴夫妇悉心抚养她,收其为义女。马氏虽然长得不十分漂亮,却也端庄温柔,加上她“善承人意而知书,精女红”,精明干练,举止从容,深得郭子兴夫妇的钟爱。   

(9)、《曾国藩家训》摘其家书中的精品,运用他修身齐家的具体事例,解读他继承先人遗训、结合自身体会,教导兄弟子侄成人成才的高妙策略,从而传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家教传统,并使之有益于现代家庭。    

(10)、郾城之战刚结束,岳飞又令岳云火速去颖昌(今许昌)增援部将王贵。岳云连续作战,率800铁骑长途奔袭,冲入数万敌兵之中,负伤100多处,人、马都被鲜血染红了。这次战斗,岳云斩了兀术的大女婿,又立大功。以后岳云在父亲严格要求下,征战南北,打了无数胜仗,直至他们父子被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11)、谨言——对此每时每刻都要留心,这是首要之功夫。   

(12)、曾纪泽严遵庭训,循父所示,在家课读经史,苦攻诗文,练字习画,在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的乡试中,原湘乡县中三名,即曾纪泽、傅泽鸿、黄麓溪。曾国藩获悉大喜,写信致弟:“湖南乡试榜发,吾邑得中者三人。傅泽鸿不知即邓师之徒否?黄南坡之世兄、麓溪之世兄皆中。麓溪年甫而子18岁已登科,可谓早矣!”   

(13)、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14)、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他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获得彻底的成功。虽诟病不绝,却荣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其行其言,于无意间构造出一部炉火纯青的官场绝学,把中国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阐释得淋漓尽致。   

(15)、保身——十二月,接到父亲的手谕,要我“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刻刻好比在养病一般”。

(16)、3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5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17)、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故吾纂墓铭仅叙一事。吾祖星冈公之教人,则有八字、三不信。八者,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皆不信也。   

(18)、从因为戒惧而约束自己,以至在至静的境界中,虽然没有什么偏颇,内心之操守不失,则达到了“中”的境界,天地由此立位,此种绵绵不息的样子,就是由动而到静。从“慎独”而精进,以致在待人接物方面极少差错,没有不合适不正确的地方,则达到了“和”的境界,万物由此化育,这种肃穆之象,是由静到动。从静到动,有神在那儿主持;从动到静,有鬼在那儿司察,动静之间的这种循环往复,靠“敬”来加以贯穿。

(19)、司马光则在《家范》中认为,做长辈的都想造福于子孙后代,但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却很少。因为这些人只知道给子孙留下财物,而不知道用道义训诫子孙,用礼法治理家庭。其结果是助长了子孙的许多不良行为,甚至产生斗讼、盼父母早死等弊端。相反,圣人给子孙留下的遗产是德和礼,贤人给子孙留下的遗产是廉与俭。作者列举了舜积德为帝、享国百世,孙叔敖不贪累世不失家业,以及萧何克俭、杨震公廉、周本好施、张文节清俭等事例,忠告人们,遗德于子孙后代远比遗财于后代更为有益:   

(20)、我到老年后,身体多病,眼病也越来越厉害,这种状况已很难改变。你和诸位侄子中,身体强壮的很少。古代的君子自我修养,治理家业,一定要身心强健然后才能使家业振兴;一定要做到人人悦服鬼神钦敬,然后才会有各种运气到来。现在写这四条日课,一方面是我年老时用来自我激励,以弥补以往的不足的,同时也是要勉励两个儿子,每天晚上都按这四条去做,到每个月终时则用这四条来考核。同时把此寄给诸位侄子,希望他们能有成就。

4、曾国藩家训原文阅读

(1)、郦波是如此投入于每一个靠近的历史人物。讲张居正时,除了大量阅读张居正的图书,还跑到湖北荆州张居正的故居实地揣摩,直到感觉张居正的形象在心中鲜活地浮现,有讲他的冲动;他给学生讲《孔子的眼泪》,反复阅读体味孔子,以至于梦见孔子边哭边唱,醒来便把哭的调子记下来。孔子临终前见到子贡,哭问“汝来何其迟也?”他解释说,“孔子的眼泪”不是哭自己,而是着眼在他人,看到不是生死,看到的是理之不存,乐之将崩,他的理想谁来实现?谁能兼济天下?这样有诗意的题目,后来被改成《孔子的教育观》。

(2)、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悌为瑞,其次则文章不朽。诸弟若果能自立,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于进学也。   

(3)、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之灵枢·天年》1-13全集

(4)、在另一处,曾国藩这样论述“居家四败”:居家四败曰: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   

(5)、马皇后对朱元璋在生活上十分体贴关心,直到做了皇后,还亲自操劳主管丈夫的膳食。她虽贵为“国母”,却依然保持过去那种俭朴生活。   

(6)、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7)、原文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8)、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9)、我与沅弟讨论治家之道,一切都以星冈公所定的办法为准,大约有八字诀。头四个字,即上年所说的书、蔬、鱼、猪;另有四个字称早、扫、考、宝。早就是早起,扫就是扫屋,考就是祭祀祖先,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说考也就包括妣;宝,就是亲族和乡里之人,经常互相来往,贺喜吊丧,询问疾病,同济急难。星冈公曾经说:“人待人是无价之宝。”星冈公生前对于这些事都极为认真,所以我把它总结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这句话虽然近于谐谑,但我想把它写在屏上,以祝贺你们夫妇的寿辰,使后世的子孙知道我们兄弟的家教,也知道我们兄弟的风趣。你认为对吗?   

(10)、郭子仪带回郭暧,打了他几十大板,公主哭哭啼啼替郭暧求情。从此二人和好,备加恩爱。   

(11)、曾国藩在立德立功的同时,还为世立言,在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戎马倥偬之余,他治学不倦,《家书》传世。同时,他还营造出一个令世人艳羡的家庭,在他的谆谆教诲之下,几位弟弟均有所成,湘军与太平军开战以后,他们先后应征入伍、披坚执锐、驰骋沙场,成就功名于一时。儿孙辈更是英雄辈出,其子纪泽,继志砺学,出为使臣,折冲尊俎于国际间,为中国收复伊犁、夺回主权,从而英名留世……   

(12)、谢安寡居多年的嫂嫂王氏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伤身,两次派人叫谢朗回去。谢安总舍不得让谢朗走,想让他们论出个结果。王氏只好亲自跑到谢安家,说:“新妇少遭艰难,一生所寄惟在此儿”,哭着把谢朗拽走。谢安对支遁说:“家嫂辞情慷慨,恨不使朝士见之。”(《晋书》卷79《谢安传》)表示了对嫂嫂行为的理解和尊重。这两件事反映了谢氏家族重教育、讲礼节的门风。

(13)、主要讲述了曾国藩家族后裔人才辈出,尽管与曾国藩本人独特的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为数众多的有关曾国藩及其家族研究的出版物中,尚未见有曾国藩家族家训的专辑供读者品评、探析。

(14)、煌煌先哲,彼不犹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聪明福禄,予我者厚哉!弃天而佚,是及凶灾。积悔累千,其终也已!往者不可追,请从今始。荷道以躬,兴之以言!一息尚存,永矢弗谖!   

(15)、朱元璋始终对马皇后充满深情,念念不忘。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与马皇后合葬在南京孝陵。

(16)、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能甘心淡泊名利的人,必定有很大的学问。

(17)、士大夫之家有的很快衰败,往往还不如乡里耕读人家家运持久。造成衰败的原因,大约不出这样几个方面。家庭衰败的原因有四:彻底废弃礼仪之家衰败,兄弟相互欺诈之家衰败,妇女淫荡秽乱之家衰败,子弟骄傲轻慢别人之家衰败。一个人衰败的原因也有四方面:骄傲自满、欺凌别人的人衰败;昏暗懒惰、轻信下人的人衰败;贪婪刻薄的人衰败;反复无常、不讲信义的人衰败。从来没有见过没有这些弊病而无故败家覆身的事情。   

(18)、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尖酸刻薄、爱说寒碜人的话只能图一时之快,被你讥讽之人可能会终生对你不满,你很可能会因此而结下一个仇敌。

(19)、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20)、有一个倡导家庭和睦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单箭易断、众箭难折”:公元424年11月,吐谷浑威王阿柴临终前把自己的20个儿子叫到床前,让他们每人拿出一支箭来。阿柴从20支箭中拿出一支来,让弟弟慕利延把箭折断。慕利延很轻易地就把箭折断了。阿柴又把其余十九支箭让他一齐折断,慕利延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把箭折断。阿柴对儿子们说:“你们都看到了吧,一支箭很容易折断,很多支箭则不易折断。这说明你们只有团结起来,力量才会强大,所以你们应同心协力,保国安家。”说罢气绝身亡。   

5、曾国藩家训原文及翻译全集免费阅读

(1)、曾国藩的待人接物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福气,和这个人的性格和修养息息相关。其中有三种行为,会折损你的福气。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4)、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5)、从事学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习惯,这个习惯,不仅存在于士大夫之家、耕读之家,即使贵为天子,也无法不去遵行。刘邦在临终前谕告太子的文书中,表达了他对太子学识浅薄极为不安,告诫太子要立志治学,处理朝政要自己亲自动手,不要使人代劳,要尊敬老一辈开国元勋:   

(6)、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显示了他恭肃、严谨的作风。

(7)、朋友有了过错,蕙西不指出来,那是蕙西的过错;朋友指出了过错,曾国藩不改正,那是曾国藩的过错。现在是一个直言不讳,一个表示痛改前非,正如朱熹《四书集注》中所说的:责善朋友之道也。   

(8)、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9)、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去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只有孔子才能评判百世。只有学问远远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现在讲理学的人,动不动就喜欢贬评汉唐时的儒家,并排列其高下次序。讲汉学的人,又喜欢贬评宋儒的高下。这都是狂妄而又不自量力的陋习。就好比文理未通的童生,让他去阅读衡量乡试的考卷,他所确定的高下次序,怎么会恰当呢?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对古人的书籍,逐一虚心诵读,而不去妄加评论,这样做才是恰当的。   

(10)、“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逐知耳。以致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个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11)、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丛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丛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12)、全国网媒湖南行湘西线之动人通道,以“绿水青山”引“金山银山”

(13)、深入研究古代经籍必须专守一经,不可三心二意广泛求取。阅读古代经籍要以研寻经义名理即义理作为根本,考据文字音义等为次。阅读古代经籍需要有一个“耐”字的诀窃。一句不理解,绝不看下一句;今天不理解,明天再读;今年不深入,明年再读。这里说的就是“耐”字的意思。阅读历史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设身处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书中内容里去。每看一处,就好像我自己与当时的人交际往来,谈笑风生于其间。不必把每个历史上的人都记住,只须先专记一人就行了,则仿佛如实地接触这个人一样;不必把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记住,只须先专一事就行了,则如亲历其事一样。总之,读经以深入研究其义理所在,读历史则以考究其事件的始末所在。除去这两个方面,此外就没有别的学习方法存在了。

(14)、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15)、“治家贵严”,这是曾国藩的切身体会和一生奉行的准则,这从他一生对子女兄弟的教育中可以明显反映出来,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治家贵严早已成了一条不容怀疑的准则。   

(1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17)、岳飞自身素朴,只穿寻常百姓穿的麻布,不穿丝绸,他也不愿让家人沾染奢侈的习气,要求孩子们穿粗布衣服,吃素面蔬菜,不准饮酒。他常告诫几个儿子,要他们知道稼穑的艰难,并要他们从事农业劳动,以便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18)、读书的志向,一定要困而勉之,奋发向上。   

(19)、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20)、孟母不仅懂得客观环境对培养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的重要,也懂得只有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努力和反复教育才能造就刻苦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孟母除了注意选择良好的客观环境,进行必要的督促外,还注意启发孟子主观上的自觉性,使他明白要努力学习的道理。   

(1)、第三部分:居家之道孝——独孝友则立获吉庆(2)

(2)、曾国藩在立德立功的同时,还为世立言,在几十年的宦海沉浮,戎马倥偬之余他治学不倦,《家书》传世。同时,他还营造出一个令世人艳羡的家庭,在他的谆谆教诲之下,几位弟弟均有所成,湘军与太平军开战以后,他们先后应征入伍、披坚执锐、驰骋沙场,成就功名于一时。儿孙辈更是英雄辈出,其子纪泽,继志砺学,出为使臣,折冲尊俎于国际间,为中国收复伊犁、夺回主权,从而英名留世……

(3)、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咏,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已阅未阅矣。   

(4)、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

(5)、据湘乡县荷叶塘一带的人口耳相传,曾国藩从小就很有心计,尤好报复。嘉庆二十四年下半年,9岁的曾国藩随父至桂花塘一位姓欧阳的人家中就读。一天,他与主家小孩口角,主人纵子,不问情由,将曾国藩骂了一痛,在那里当塾师的曾竹亭还连连道歉。曾国藩将此事暗记在心,到散学时,偷偷把主家的金鱼缸底部打破,水干鱼死,这才解恨。12岁时,曾国藩与小伙伴在神王庙里玩,不小心把神王翻倒在地。竹亭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还给神王重新装了金身。为了让曾国藩摆脱与邻居小孩的嬉游,竹亭带着曾国藩到距家6里的九峰山古锣坪定慧庵去读书,早出晚归。从此,曾国藩路过神王庙时,常把当作马骑的竹棍系上绳子,放在神王肩上,气愤地说:“搭帮你,我到山冲里读书去了!你好好把我的马看着,如果我的马走了,定不饶你!”曾国藩生成一对三角眼,似闭非闭,个性内向,有什么事,常在心里打圈圈,因此,人们又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闭眼蛇”。   

(6)、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尖酸刻薄、爱说寒碜人的话只能图一时之快,被你讥讽之人可能会终生对你不满,你很可能会因此而结下一个仇敌。

(7)、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

(8)、读书穷理,不辨得极虚之心,则失自窒矣。   

(9)、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10)、九年中使国荃疲于奔命的“艰难”,固然在于与太平军的刀来枪往,更在于对付统治阶级内部的“漫天箕口”。同治三年四月初三日,曾国藩写信告诉老九说:“近来外侮纷至迭乘,余日夜战兢恐惧,若有大祸即临眉睫者。”金陵之战既已得手,曾国藩暂时渡过了这些“艰难”与“大祸”,而这竟使曾国藩称为“更生”!回首往事,简直令人再度战战兢兢。然而曾氏兄弟当前仍然“左列钟铭右谤书”,誉和毁同时并生,不得不令人相信:“人间随处有乘除。”最后,曾国藩终归道出了自己写这些寿诗以劝谕老九的本意:“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已寿斯民复寿身,指衣归钓五湖春”,让曾国荃懂得功成身退的“长生诀”。

(11)、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郦波认为,孔子之所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第一位教育家,是因为他将贵族教育引向平民教育、大众教育。“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教改课程家,他把礼、乐、书、数、射、御‘小六艺’,推广为‘大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礼》相当于思想道德与公共关系学;《乐》包括所有的优美音乐,是艺术修养学;《书》是尚书,是先王经典,相当于经典作品导读;《诗》是诗经,相当于文学;《易》是宗教,本质是哲学;《春秋》是历史学。”

(12)、我们只有增进德行和研修学业这两件事靠得住。进德,就是恪守孝悌仁义;修业,就是写诗词文章、写字。这两件事可以由自己作主,进步一尺,这个一尺就是我的,进步一寸,这个一寸也是我的。今天进了一分德就像积贮了一升谷一样,明天修了一份业又像富裕了一文钱一样。德和业一起增加,家中的财产也就越来越多。至于功名富贵,这都是命里注定的,自己一点都不能作主。

(13)、晋代的李密幼年丧父,母亲何氏改嫁,是祖母刘氏将他抚养成人的。李密对祖母十分孝敬,祖母有病时,他都昼夜守护,亲尝汤药,并利用照顾祖母的空闲时间,刻苦读书。   

(14)、第三部分:居家之道和——和气蒸蒸而家必兴(2)

(15)、曾国藩不仅注重自我反省,而且特别注重听取朋友的意见,从他们的建议和评价中获得自己道德修养的努力方向。   

(16)、天地定位后,万物化育。鼎足而配,称为天地人三才,并最终诞生了你的生命。你内心不端庄,残生害性。哪个人可以对他傲慢?哪件事可以随意放松处置?处事放松的人会一事无成,对人傲慢的人别人也会对你傲慢,他人即使不加拒绝,也会助长你的骄气。人们最终会看不起你,这就是昭昭天罚。   

(17)、日知所亡——每天读书,都要把心得记录下来,并探求其中的深意。   

(18)、第一部分:养心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2)

(19)、第一部分:养心修身课程——十二条课程终日惕厉(2)

(20)、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最恶的是不给别人做好人的机会,最有德的是给含冤的人洗清罪名。

(1)、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是他在几十年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官场实用宝典,是他从身体力行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理论。尤为重要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愈来愈多样化、复杂化。这样,绝不故作清高,力避空谈、清谈而注重实际的曾氏绝学,更是暗合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渴望,使其深入人心,历久弥盛。

(2)、2003年,郦波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他赠诗相送:“……很多年后,没有了我,也没有了你。我们都在苍穹里,心情都在浩瀚里。精神,是存在的乐趣……”诗的原句记不清了,但他记着诗的意境,他希望追求永恒的东西,那就是情感、精神、思想。

(3)、1140年,金兵统帅兀术以优势兵力围困岳家军驻地河南郾城。面对强敌,岳飞令岳云先率骑兵冲击破阵,他严令岳云:“不胜,先斩汝。”岳云以少击多,奋勇杀敌,出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直杀得金兵尸横遍野。   

(4)、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的程式。

(5)、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6)、第二条是主敬则身体强健。“敬”这个字,是孔子、孟子用来教育人的,春秋时的士大夫,也常常说到它。到二程与朱子的千言万语,都离不开“敬”这个主旨。内心静定纯没有杂念,外表则整齐严肃,这就是敬的功夫。出门如同是去见重要的客人,役使老百姓如同是参加隆重的祭祀活动,这就是敬的气象。内心修养以安天下百姓,诚笃恭敬则天下太平,这就是敬的效验。程子说如果上上下下都恭敬,那么,天地自安本位,万物自己化育,风调雨顺,各种祥瑞都会出现,人的聪明睿智,也都由此而产生。以此敬事上天,使天子感到满意,所以说敬则一切美事都会齐备。我认为“敬”对人们最切近的功效,尤其在于能使人身体健康。人若庄敬,身体就越来越强,人若贪图安逸,身体则越来越差。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即使已是年迈多病,但一遇到庙会祭祀等重大活动,或者是在战场上碰到危急时刻,也会觉得精神为之一振,仅这点就足以证明“敬”能够使人身体强壮。如果人能在无论人少或人多、无论事情大小的情况下,都能一一恭敬地做,不敢松懈怠慢,那么,身体必然强健,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7)、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8)、“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年九岁,便诲以《诗》、《书》,然尚无乡人之称,无清异之名。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吾不如先君远矣!汝等复不如吾。咨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若言行无信,身受大谤,自人刑论,岂复惜汝?耻之祖考思乃父言,纂父教,各讽诵之。”   

(9)、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10)、读史——丙申年,购念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11)、赵明诚专心于金石,在诗词方面李清照高出一筹。夫妇之间互相敬重,很有情趣。相传赵明诚起初想同妻子比一下文才高低。李清照写给赵明诚一首咏菊花的词[醉花阴]。赵明诚埋头三天不出门,写了50首[醉花阴],和李清照写的放到一起,让精通诗词的内行人、好朋友赵德夫欣赏,品评。赵德夫反复对比,认为李清照写的那首最好,并指出妙在哪里。正是由于赵明诚的支持、敬重与协助,李清照才能够在诗词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写下了大量婉约、曲折、新颖的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词人。   

(12)、我们求静,想要与禅门的入定不同,必须用心体验这细密而又未可觉察的意旨。所谓的一阳初动,万物由此生长,才可以说静极,可以说喜怒哀乐还未生发,寂然不动之体。不然的话,一味求静,心如死灰,自认为是静,实际上生理的机能都几乎丧失了,何况这样做并不能静。如果有外在的干扰,心不就又不安定了吗?我深入地体察这一个道理,认为阴先于阳。但倘若不是亲身的体验,始终只能是浮光掠影地说说罢了。   

(13)、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正月,曾纪泽被补授大理寺少卿,除任驻英、法大臣以外,还兼任驻俄大臣,赴俄谈判收复伊犁地区问题。曾纪泽赴俄之前,崇厚已在赴俄谈判中擅自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丧权辱国,朝野哗然。曾纪泽这次出使,举国瞩目。六月,他行抵俄京,前后谈判达10个月,正式会谈辩论,有记录可稽者51次,反复争辩达数十万言。经他的据理力争,于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达成《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与崇厚原订条约比较,虽然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仍被沙俄强行割去,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均已收回,并取消了俄人可到天津、汉口、西安等地进行经济活动的条款,废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贸易,侵犯中国内河主权等规定。   

(14)、凡是读书有难懂的地方,不要希望一下子就把它弄懂;有一个字记不下来,也不要苦苦强求地把它记下来。只要从容从事,今天看几篇,明天看几篇,时间一久,自然就有好处。但对于已经看过的地方,要作上记录,略批几个字,否则时间一久就会忘了自己已经看过。   

(15)、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过去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是开国元勋之李世民便把最机要的事委托给他,让他自由出入宫禁,并任命他为宰相。长孙皇后听说后坚决不同意,每遇机会便向唐太宗奏道:“我已成为皇后,尊贵到了极点,实在不愿意兄弟子侄占据朝廷。汉代吕氏、霍氏乱政的历史,应当引为深刻的教训,真诚希望圣明的唐朝不要用我的兄长长孙无忌作为宰相。”但太宗皇帝没有接受她的意见,终于任用长孙无忌做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长孙皇后又私下让兄长无忌一再去请求辞官,太宗没办法只好应允,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长孙皇后知道后,这才高兴地同意了。待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非常伤心,认为自己从此“失一良佐”,对长孙皇后表示了深深的怀念。

(16)、郦波说,近年来,家教图书受到读者重视,诸如《哈佛女孩》等畅销书动辄销售上百万册,但是鲜有类似的成功案例,就是因为“哈佛女孩”只是个案,并没有在教育规律上进行把握总结,也没有建立在系统的文化基础上,不见得适合所有孩子。而《曾国潘家训》在传统文化上有深厚的传承和积淀,既是个案,又有普适性。

(17)、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别号易安居士。其父是当时著名学者李格非,其母王氏亦甚有才情,所以李清照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她的词作感情真挚,语言雅隽,善于使用白描手法,为文俏奇,情调低回缠绵,有许多传世之作。   

(18)、历览古今,皆是成由节俭败由奢。曾国藩不仅教育子女勤俭持家,而且也在注重子女品德修养和子女的治学之道,提倡谦虚谨慎的读书治学态度。

(19)、“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质之吾兄,以为何如?前者已矣,今日为始。昔吾好独立蹊径,今乃知其非。学校分数奖励之虚荣,尤所鄙弃。今乃知其不是。尝见曾文正公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做文章;做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吾今日舍治科学,求分数,尚有何事?别人或谓退化,吾自谓进化也。”   

上一篇
精选高情商的暖心句子107句文案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