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短句 > 精选你知道的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150句文案

精选你知道的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150句文案

名人的读书经验有哪些简短

1、名人的读书经验5条

(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我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这种阅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的心灵变得辽阔。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读书就是干这个的,就是滋养自己。

(2)、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3)、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能活那么多年,可是书却那么多,那怎么办?其实,通过一代代人的摸索,慢慢就总结出那些好书都具有哪些品质。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战争与和平》等书就是这样的书。这些书就是经典。经典应该是最值得读的书,可是,今天很多人基本上不看经典,这是非常糟糕的。

(4)、系列涵盖钱穆先生史学、经学、诸子学等方面的经典之作,集中体现了钱穆先生深厚的国学底蕴、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对历史大势、民族精神的深刻认识。

(5)、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6)、规则六: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从中找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8)、这些洋书并不怎么难于消化,只须有相当的常识与虚心,如中学办得适宜,这与外国文的学力都不难习得,此外如再有读书的兴趣,这件事便已至少有了八分光了。我自己读书一直是暗中摸索,虽然后来找到一点点东西,总是事倍功半,因此常想略有陈述,贡其一得,若野芹蜇口,恐亦未免,唯有惶恐耳。

(9)、由未知世界的疑问,对未知世界的发问,和从未知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关照我们当下的立场,让我们做出理性合理的选择。所以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想象力,无论是科学的还是文学的,去触摸那些未知的世界,让我们的知识延伸,让我们的眼界延长,让我们的智慧成为引导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一个最大的动力和支持。

(10)、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11)、计算遍数,用选举开票的方法,每读一遍,用铅笔在书的下端画一笔,便凑成一个字。不过所凑成的不是选举开票用的‘正’字,而是一个‘读’字。

(12)、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13)、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梁启超

(14)、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15)、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16)、现在《罗辑思维》的上市已经提到了日程表,甚至可以说罗振宇开创了“知识付费”时代。但其实《罗辑思维》现在的辉煌都离不开一个人——李源。

(17)、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18)、主持人杨澜--读了那么多东西,节目里并不一定直接用得到,只是为了不问愚蠢的问题而已。也许读过的东西有一天会全部忘掉,但正是这个忘掉的过程,塑造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举止修养。——

(19)、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20)、很多人称他为“最年轻的知识大秘”,向他请教读书方法,让他推荐书单。

2、你知道的名人读书经验有哪些

(1)、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2)、守望常青藤书院开馆以来,众多学校与守望常青藤书院结缘,以书为介,传承着希望和理想,传递着快乐和美好!守望常青藤书院愿意成为每个人和每本书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让每个人、每个故事完美绽放!在这里,有你,有我,有大家……

(3)、读文之法,可择爱熟诵之。每季必以能背诵者若干篇为目的,则字句之如何联合,篇段之如何布置,行思坐思,便可取象于收视反听之间。精神之研习既深,行文自极熟而流利,故高声朗诵与俯察沉吟种种功夫,万不可少也!——李鸿章

(4)、这句话非常简单: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瘸腿感到害羞。这句话有很大的创造空间,非常有味道,大家仔细地琢磨。如果这是一条普通的狗也就罢了,可它是一条猎狗,猎狗的腿应该是灵活的,可是它的腿却是瘸腿。如果走在没有人走的路上也就罢了,可是它偏偏走在大街上,所以它才为它的瘸腿感到害羞。

(5)、比如我读过契诃夫的一本书。契诃夫生前有一个习惯,就是他突然想到一个词,或者一个短句,会马上写到本子上,也许以后就能变成一部短篇小说或者长篇小说。契诃夫去世之后有人把它整理成一本书,就是一些词或短句。其中有一句话特别好,如果契诃夫活着的话,也许这句话会写成一本小说,可惜他去世了。

(6)、他策划撰写的《成大事者不纠结》、《你因赚钱而伟大》、《秦始皇的秘密》、《读书人的新活法》等40档节目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仅仅在优酷,播放量就超过了4亿,

(7)、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8)、现在,李源准备把罗振宇、李想等大咖专享的秘诀,分享给每一个想要进步成长的人,这位被众多大咖奉为坐上宾的“知识大秘”,现在来到了你的身边,让你少走弯路,成长更快速,人生更高效!

(9)、本文为1940年2月作,曾刊《新光》杂志,收入《药堂杂文》。

(10)、“已有之事将来必有,易行之事将来必行,太阳底下无新事”,实际上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早就被一些牛人总结出来了,所以说读史使人明智。

(11)、买到一册新刻的《汴宋竹枝词》,李于潢著,卷头有蒋湘南的一篇李李村墓志铭,写得诙诡而又朴实,读了很是喜欢,查《七经楼文钞》里却是没有。我看着这篇文章,想起自己读书的经验,深感到这件事之不容易,摸着门固难,而指点向人亦几乎无用。

(12)、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

(13)、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14)、然后像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有以下几个规则:

(15)、电影导演贾樟柯--现在阅读率的下降是国民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表面上类似阅读的东西很多,比如上网,看电视,信息很丰富,但是信息不等于思想,资讯不等于学问。中国电影之所以拍得不好,与从业者的阅读之贫乏是有关系的。艺术工作者是处理情感的,但是因为不阅读、写作,不与自己交谈,没有养成感受和体悟自身心灵的习惯,所以情感是粗糙的,严肃的思考与对真实内心的表达和触摸就消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心灵敏感之程度,或洞悉人情世故的经验,很多都来自阅读。

(16)、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17)、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18)、行家互动:入群|赌约|后台|人才|活动|地图

(19)、作为一个弱女子,究竟凭什么斗的过这个拥有强大背景的巨头?究其本质是因为她读过书,有文化!

(20)、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3、名人读书的经验50

(1)、有些人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却又无法长期做出努力,就可以学习一下卡耐基,看他是如何从《富兰克林传》中得到榜样的指导,一点一点改变自己的现状;

(2)、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3)、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4)、(麦家:当代著名小说家编剧,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得主。)

(5)、一位语文老师,每次上课前,都会双手将课本端在胸前,深深地鞠一躬。上课讲到精彩的部分,会欣喜地沉醉,喜欢的句子,会一遍一遍地读给学生听。

(6)、立志在某方面成为高手,却无法保持足够的专注力;

(7)、我小时候曾抄写过大量的描写自然风景的片段,这对我今天的写作受益匪浅。可以说,本人今天之所以能写一些小说,能写《草房子》,能写《青铜葵花》,能写《根鸟》,能写《我的儿子皮卡》,原因就在于我小时候看了具有大量风景描写的书。风景描写有助于孩子写作能力最基本的培养,非常非常重要。作品不是说只写一个人,这个人跟他周围的环境没有关系吗?跟天空没有关系吗?跟那天的天气没有关系吗?离开了周围的环境,其实得不到彻底的解释。

(8)、规则五: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关键字(排除日常用语,作者开诚布公的强调,用字体或记号强调的字,以及专门用语)

(9)、我的读书经验被我总结为:发现并发展别人未展开的动机。

(10)、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11)、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2)、最后是消遣类的书。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诸位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作是消遣。

(13)、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

(14)、无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书阅读,首先都要重视安排经典阅读。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或许,现在的青年人接触经典会有隔膜,包括语言形式上的隔膜,这是很自然的。阅读经典需要沉得下心来,需要“磨性子”,这也是“养性”,是涵养的过程。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去接近,去理解,就能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

(15)、想要试着挑战完成一些事情,却无法有效驾驭自己;

(16)、那时我说,自己并不以为怎么了不得,但总之要想说自己所能说的话,假如关于某一事物,这些话别人来写也会说的,我便不想来写。有些话自然也是颇无味的,但是如《瓜豆集》的头几篇,关于鬼神,家庭,妇女特别是娼妓问题,都有我自己的意见在,而这些意见有的就是上边所说的读书的结果,我相信这与别人不尽同,就是比我十年前的意见也更是正确。所以人家不理解,于别人不能有好处,虽然我十分承认,且以为当然,然而在同时也相信这仍是值得写,因为我终于只是一个读书人,读书所得就只这一点,如不写点下来,未免可惜。

(17)、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18)、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19)、可是不料偶然又偶然,我在中国文人中又找出俞理初,袁中郎,李卓吾来,大抵是同样的机缘,虽然今人推重李卓老者不是没有,但是我所取者却非是破坏而在其建设,其可贵处是合理有情,奇辟横肆都只是外貌而已。我从这些人里取出来的也就是这一些些,正如有取于佛菩萨与禹稷之传说,以及保守此传说精神之释子与儒家。

(20)、  (选自《北大学者谈读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名人的读书经验名言

(1)、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2)、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

(3)、读书要天天读,正如吃饭一样,要吸收各方面的营养,才能强壮起来。千万不要偏食,专吃一种食物,是成长不好的。读书会使你聪明,使你开阔眼界,了解人生。

(4)、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5)、我所找着的,在文学批评是丹麦勃阑兑思,乡土研究是日本柳田国男,文化人类学是英国弗来则,性的心理是蔼理斯。这都是世界的学术大家,对于那些专门学问我不敢伸一个指头下去,可是拿他们的著作来略为涉猎,未始没有益处,只要能吸收一点进来,使自己的见识增深或推广一分也好,回过去看人生能够多少明白一点,就很满足了。

(6)、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

(7)、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8)、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9)、规则一: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这需要从书名、序、目录、前言等入手。

(10)、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11)、现在,他想用从榜样名人身上汲取的能量与智慧帮助更多的人,想成为更多人的“知识大秘”。所以他在个人发展学会制作了《15堂名著课解密高手活法,让你收获非凡人生指南!》这档音频课程。

(12)、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13)、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读书丰富,甚至丰富到泛滥的时代。但是也可能是阅读质量下降,甚至是严重下降的时代。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书,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看吗?值得我们看;但真的都值得我们去看吗?不是。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用我们宝贵的时间去看的书只是微乎其微。

(14)、我曾经创造过一个记录,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个题目,我自己一口气写了三大篇作文。鲁迅的精神、鲁迅的境界、鲁迅的口气和腔调顺着我的笔留在了作文上。当时我不知道叫什么,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知道了,它叫文脉。而我们,就应该多读一些有文脉的书。

(15)、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16)、规则二:使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17)、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18)、规则三: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19)、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

(20)、如果天地生人,目的是人类的文明,那么,天地生就的人,不该这么无知,这么无能,虽是万物之灵,却是万般无奈,顾此失彼,而大部分人还醉生梦死,或麻木不仁。我们只能看到宇宙无限大,而我们这么渺小,人生又如此短促。数千年来,哪一位哲人解答了世人所探求的真理呢?数千年已过去了,有灵性有良心的人,至今还在探求人生的真谛,为人的准则。一生寻求智慧的苏格拉底,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5、名人读书的经验与方法

(1)、 悦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乐趣才会热爱(上),附送电子书和PPT

(2)、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3)、书院开展班级主题课程订制、借阅、家庭教育及教师培训,欢迎来电咨询。

(4)、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这句话,我找到了灵感,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罗圈腿的小猎狗》,很受孩子们欢迎。我偷了契诃夫的东西吗?我模仿了契诃夫的东西吗?没有,因为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5)、专注力、格局、说服力••••••,关于这些能力,李源从读书中总结出的心法已经成为众多大咖的秘密武器,比如罗振宇、李响、今何在等人在众多公开场合里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位“知识大秘”,而所谓的“知识大秘”,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智囊。

(6)、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7)、他还专门被请去给银泰集团的企业大佬们讲过课;他的《成大事者不纠结》让优酷高管们交口称赞;2016年,他还和前搜狐高级副总裁方刚成了创业路上的合伙人……

(8)、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

(9)、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爱需要学习——康辉谈《小王子》

(10)、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11)、为纪念这位与商务印书馆有着深厚渊源的国学大师,本馆以已出的钱穆学术著作为基础,推出全精装“钱穆国学经典”珍藏本系列。

(12)、我小学5年级的时候没有什么书看,我的父亲有两柜子书,里面有很多古典名著,还有鲁迅作品的单行本,因为没书看,我就看鲁迅的书,看着看着就看进去了。到初中的时候,我对鲁迅的作品达到痴迷甚至疯狂的程度。这些年,关于中小学语文课本里面放不放鲁迅作品的话题争论不休,有人说今天的小孩不喜欢看鲁迅的书,说鲁迅的书看不懂。可是。我小时候怎么能看懂?难道现在的人智力退化了吗?不过是阅读语境改变了,阅读的趣味改变了。

(13)、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为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佩戴此奖章,来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14)、尽显钱穆先生深厚之国学底蕴、博大精深之学术思想和对历史大势、民族精神之深刻认识

(15)、那种触动一直指引着我,在人生的每一次选择中,我都没有放弃过与文字打交道,以至于它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16)、没时间读书?16万书虫给你推荐20本适合零碎时间读的书!

(17)、证券热词:打新|独角兽|杠杆|可转债|期权|涨停|科创板|商誉|转型|新财富|换帅|反并购|逆回购

(18)、即如蒋子潇,我在看见《游艺录》以前,简直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父师的教训向来只说周程张朱,便是我爱杂览,不但道咸后的文章,即使今人著作里,也不曾告诉我蒋子潇的名字,我之因《游艺录》而爱好他,再去找《七经楼文》与《春晖阁诗》来读,想起来真是偶然。

(19)、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20)、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1)、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2)、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3)、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

(4)、书本是太阳、空气、雨露。我不能设想,没有书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5)、第书分两种,一种是用来大精神底子的,另一种是打完底子之后再读的书,尤其是对孩子来讲。

(6)、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却是一生的财富。它能够陪伴你度过漫长岁月,内化成你高情商、会处事、有底气的知性与优雅。

(7)、高大上的书在肚子里占了一大块,但总得吃点儿杂粮来溜溜缝儿,这些杂书就是民间真正的口耳相传,用古词、宝卷、相声、评书等各种形式写出来的书。那时候没有媒体、互联网,老百姓就是用这种方式知道世界上的事。如果你去看“一战”的历史书,会觉得好枯燥好无聊,但是这样的书,劳累了一天坐在村头树下能听进去,历史在里面被融化成了老百姓最容易能够接受的东西。今天我们知道这个叫曲艺,但在那个时候它们就是新闻媒体。

(8)、还要读博闻类的书。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9)、读完一本书,有一个空间去思维,使这个书变成你生命养料的一部分,这样你读书的时候又轻松,又有才华,又容易进入书里面。

(10)、规则七: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述的段落,如果没有这样表述,你需要架构出来。

(11)、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12)、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13)、研究名人从经典中得到了哪些启发,以及如何指导行动,最终得到了什么结果,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名人经历和经典中能够提炼出心法,从而给现在的我们带来帮助。

(14)、罗振宇在“知识付费”领域的成功,离不开《罗辑思维》早期视频节目的火爆,而《罗辑思维》当时很多期非常火爆的视频节目的文稿就是李源写的。

(15)、随读随作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试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

(16)、龙应台:多读文史哲可以让你看见、认识和知道

(17)、道光十八年,曾国藩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去拜谢老师,丽日当空,他却特意带了一把伞去。

(18)、风景描写太重要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大文学家,鲁迅、沈从文、废名、萧红都是风景描写的大师。今天小孩拿的书,不要说一段一段的风景描写,连一句像样的风景描写都没有,他们就看那些干涩、枯燥的文字,你想想回事什么样的结果?

(19)、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20)、我不知怎的觉得西哲如蔼理斯等的思想实在与李俞诸君还是一鼻孔出着气的,所不同的只是后者靠直觉懂得了人情物理,前者则从学理通过了来,事实虽是差不多,但更是确实,盖智慧从知识上来者其根基自深固也。

(1)、经他推荐的许多图书,单周销量都达到100000册上下的水平,这在当时的出版界,可是真正炸开了锅。最不可思议的是,因为他精辟、一针见血、通俗易懂的解读,硬是把一本大家都不看好的《富兰克林传》一夜之间变成了畅销海内外的中产阶级必读书,这件事震惊了整个图书界。

(2)、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3)、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4)、从小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古人“负薪”、“挂角”的勤学故事。“挂角”说的是唐朝李密,初为隋炀帝宿卫,后辞去发愤读书,骑牛到外地寻师,以《汉书》挂牛角,行、止皆展读。阅《齐白石状略》,知道这位杰出艺术家少时也曾“挂角”读书,打下古文基础。

(5)、规则十五: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作者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的所有问题,或是他并没有尽可能善用手边的资料,或者他没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6)、他的国文成绩特别好,学校每两星期做一次作文,周恩来的文思敏捷,提笔作文,一气呵成.1916年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他被评为全校第一名.

(7)、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能够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

(8)、“大多数时候,我读书不会从头到尾地看,而是运用二八法则,注重提炼拆解重点。读书不在于快慢,而在于将读过的书化为己用,将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好,才是根本。”

(9)、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10)、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

(11)、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12)、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

(13)、人文,艺术,历史,他全都信手拈来谈笑风生,知识领域跨度之广,让普通人汗颜,罗振宇称他是“当代最好的年轻英才”。

(14)、风景描写就这么重要吗?在我看来,风景描写最能体现写作功夫,若把自然风景描写得不落俗套,而且把它与作品的情调、氛围和人物的情境融为一体,这是很难的。

(15)、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16)、正是最普通的纸质书,表达了思想的魅力,表达了思想的安宁,表达了思想的专注,表达了思想的一贯。

(17)、钱穆先生的代表作《国史大纲》《先秦诸子系年》都是交由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首先出版的。

(18)、家长们一定要思考一个问题:不要看到孩子手头拿着书就高兴,一定要把书拿过来看看,要看他看的是什么书。

(19)、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我初读书的时候,读的都是旧书,不外乎考据辞章两类。我的嗜好,在考据方面,是偏于诂训及哲理的,对于典章名物,是不大耐烦的;在辞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对于骈文及诗词,是不大热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并且算学书也读,医学书也读,都没有读通。所以我曾经想编一部说文声系义证,又想编一本公羊春秋大义,都没有成书,所为文辞,不但骈文诗词,没有一首可存的,就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始学德文,后来又学法文,我都没有好好儿做那记生字练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剥看书,所以至今不能写一篇合格的文章,做一回短期的演说。在德国进大学听讲以后,哲学史、文学史、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统统去听,那时候这几类的参考书,也就乱读起来了。后来虽勉自收缩,以美学与美术史为主,辅以民族学,然而他类的书终不能割爱,所以想译一本美学,想编一部比较的民族学,也都没有成书。

(20)、这一天,是为了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的忙碌,都要记得多读书。

(1)、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2)、当所有人读书的目的只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时,他身上那种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学深深的热爱触动着我。

(3)、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4)、近来因为渐已懂得文章的好坏,对于自己所写的决不敢自以为好,若是里边所说的话,那又是别一问题。我从民国六年以来写白话文,近五六年写的多是读书随笔,不怪小朋友们的厌恶,我自己也戏称曰文抄公,不过说尽是那么说,写也总是写着,觉得这里边不无有些可取的东西。

(5)、在阅读中被温暖、被幸福、被强大——麦家谈《林海雪原》

(6)、△道尔顿是近代化学的奠基者,原子学是他提出来的,他只在乡村读了几年书。

(7)、△欧仁·鲍狄埃生于一个木箱工匠家庭,自幼失学。由于他为勤奋自学,一生写出大量宣传思想的诗歌,达240篇之多。

(8)、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9)、建议每人都有一份自己的书单,设定在几年内,应当读哪些书。要有计划,有整体考虑,让读书有些系统。

(10)、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上一篇
精选名人读书名言10句71句文案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