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国的古诗词10首初中
(1)、译文: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2)、蒋老师对《从军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整合非常巧妙。
(3)、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d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4)、积极探寻,成功试水。工作坊成员彭宁玲老师和工作站成员蒋书霞老师给参会老师们带来了丰盛的语文大餐。彭老师执教的《位卑不曾忘忧国——杜甫群诗教学》研究课,读中比异,异中求同,直抵群文教学的关键——整合、聚焦、打通,沟通了杜甫与同学们的生活,学生的爱国思想得到升华。蒋老师执教的《志存九天,心系华夏——群诗教学研究课》激情昂扬,立足有深度,命题有深度、出发点有深度,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5)、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____屈原《国殇》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可怜,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7)、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9)、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10)、《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关键词:群文阅读 中考 古诗词 命题研究
(13)、最后,这是一次跨年级整合,有小学的,初二的,也有初三的。让学生重温了诗词的美妙,并再次体会其中的奥妙,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获得人格的升华。
(14)、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15)、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16)、两位老师的共鸣。如果说“离别思乡”是诗歌永恒流淌的长河,那么“爱国”就是诗歌巍然屹立的高山。无独有偶,两位老师选择的课题都是爱国诗歌,一下子站到诗歌情感的高峰。蒋老师选择的诗歌悲中有壮。陆游到老年直至生命终结也不忘收复失地,文天祥宁死不屈,虽死犹生。彭老师选择的诗歌由壮转悲。我们能看到两位老师通过多篇诗歌鉴赏对学生爱国精神的有力建构。
(17)、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18)、高尔基说:“真的诗,往往是心底的歌。”情动于心,莫贵乎真,真情是诗歌的生命。在“品”中,两位“群主”都重在引导学生品读诗歌,触摸诗情。彭老师抓住所望之景,所写之事这个切入口,品出杜甫一生“漫游”时的雄心抱负;“被俘”时的忧国悲己;“被贬”时的同情百姓和“弃官”时的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蒋老师从意象、手法、炼字的角度,将三位诗人建功立业、恢复中原、视死如归的情怀串联起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告诫我们要不忘初心,敢于担当!同时,在流程的安排上,蒋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再分享与交流,进行了情感的互通,产生共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同时,特别注重方法的总结,我姑且将蒋老师解读诗歌的方法概括为:识作者、知背景、明意象、抓手法、锤炼字、悟情感。两位“群主”带领学生徜徉诗中,既入意境,又得内涵。
(19)、答:运用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20)、译文:毫不吝惜千金为了买一把宝刀,用珍贵的貂皮大衣去换酒喝也能引以为豪。满腔热血应该珍惜重视,让它洒出去后还能化作碧血波涛。
2、初中爱国的诗句
(1)、笔者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新书《为自己读书》正在各平台热卖。
(2)、今日正值金秋十月,我们一群语文人在射阳的土地上邂逅了一场由彭宁玲老师和蒋书霞老师带给我们的饱含铮铮爱国之音的精神盛宴。
(3)、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5)、 最后,苏国清同志总结:爱国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浓烈奔放的一枝奇葩,充分展现了我国历代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怀。爱国诗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的揭露入侵者的残暴凶残;有的热情讴歌民族英雄,爱国将士;有的直抒报国之志,表现民族自尊心;有的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抒亡国之痛,去国之恨,思国之情;也有揭示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企盼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所有这些内容的诗篇,可以说诗人都使用血泪写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的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
(6)、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土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7)、第3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8)、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9)、《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当年象后羿飞箭射雀无目,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
(12)、开课之初,蒋老师就以齐诵爱国诗句开展了诗歌诵读活动,在切入文本之后,就开展了自由读、个别读、评读、品读、男女生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教学。学生们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得节奏分明,再到读得感情真挚,一步一步地展示了朗读教学的成果。学生既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又迅速渲染氛围,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而且蒋老师将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整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13)、今天彭宁玲老师通过一节课,带我们了解了漫游吴越,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积极进取的青年杜甫;感知了满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却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壮志难酬,孤独落寞,无奈且无助的“京漂”杜甫;知悉了陷贼时期那个同情百姓疾苦,“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思念亲人,悲叹国家命运的“逃亡”杜甫;感怀了同情人民,“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的晚年杜甫。
(1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15)、☞ (光明教育年度巨献:主演(下卷))——《我向你奔赴而来,你就是星辰大海》
(16)、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7)、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拿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得到朝廷的重新重用。
(18)、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19)、昨夜秋风⼊汉关,朔云边⽉满西⼭。——严武《军城早秋》
(2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初中爱国古诗词有哪些
(1)、爱国情怀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国家的危难,百姓的悲苦,诗人的报国豪情与飘零忧虑,都是可感的。教师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的,引导学生对百姓命运的关注,那么学生拥有心系百姓、悲悯天下的情怀是可以期待的。在打通文本与学生环节,学生展开争辩,坚定了思想,指导了行动,实现了文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3)、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5)、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7)、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8)、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10)、《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2)、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13)、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叙事(描写),下阕重在抒情。
(14)、答: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5)、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16)、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17)、“破”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19)、今天这两节课我对蒋老师的建议是少考查多感受,对彭老师的建议是在诵读环节多比较,在叙事诗鉴赏时可设计“争鸣”的问题。我希望我们的群诗教学变得更丰富、更厚重、走得更远。
(20)、 泽国江⼭⼊战图,⽣民何计乐樵苏。——曹松《⼰亥岁⼆⾸·僖宗⼴明元年》
4、初中爱国的诗句古诗
(1)、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显示教师文学底蕴的“试金石”。将诗歌“建群”,既搭建起多篇古诗之间的桥梁,又突破单篇静态教学的局限。两位“群主”所授的同质异文,都做到了同中有异。抓住了“读”“品”“传”,进行诗歌的整合教学,给我一种磅礴之感,意境开阔之势。无不彰显着她们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学储备。
(2)、本次研修活动主要是聚焦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古诗词同质异文整合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有骨干教师课例的示范研究、有主持人理念的实践指导、有专家们高屋建瓴的讲座引领、有老师们感悟与收获的尽情畅谈。从群文教学的概念、到群诗教学的理念,再到群诗教学的课例设计。大家一起寻找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密码,共赴一场语文的美好盛宴——
(3)、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4)、答: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5)、甘肃省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了基于多文本的古诗词考查方式。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两首诗词对比阅读的基础上,20题更是让学生从《残梦》《从军行·其四》再选择一首,与前两首诗词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并回答原因。
(6)、运用典故委婉含蓄,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得到朝廷的重新重用。
(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8)、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9)、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10)、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
(11)、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2)、答: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3)、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14)、中考古诗词考查趋势变化的背后反映出的核心问题是古诗词教学理想与现实间的不统一。一方面,课标的基本要求与中考的较高要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另一方面,中考的要求代表着古诗词教学应有着更深层次的追求与探索。在基于素养观的评价改革进程中,单纯的默写和赏析题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古诗词的教学和评价需求。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和研究者在古诗词教学和评价理念上正在发生转变,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古诗词教学中的结构化知识建构、情境运用以及高阶思维发展等问题。
(15)、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16)、答: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17)、答: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18)、“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19)、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明代:戚继光《望阙台》
5、关于爱国的诗句初中
(1)、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士卒始终没能回还。
(2)、群文教学,无疑是这个教育时代的新生事物。听了今天的这两节课,我深刻地感受到,它是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能;它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它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愿我们的老师能以群文教学为契机,给予孩子更丰盈的文化底蕴!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4)、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南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6)、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7)、 黄晶燕同志和大家一起分享了《爱国如家——陆游一生不变的信念》的发言,她认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更深沉地表达陆游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和一片赤胆忠。
(8)、《朗诵者之歌》歌词太好,我不为朗诵比赛,我只想让孩子们背过。当他们背诵“我们从泥土的芬芳中走来,借着竹简和甲骨文的幽光,照亮象形文字的神奇,领略金木水火土的风采”,背诵“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举着盛满葡萄美酒的夜光杯,听边塞号角吹响征妇的寒夜哀唱,让离愁别绪把江心的一轮秋月漂白”的时候,他们恍然间就那样优雅地踱着方步摇着羽扇温文尔雅地走了过来。
(9)、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10)、(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6):62-
(11)、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____高蟾《金陵晚望》
(12)、答: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3)、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4)、相比课标中最基本层面的要求,我国各省(市)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表现出显著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在分值占比上,大部分省(市)的古诗词考查占总分的比重约在7%-8%之间。考查能力主要以古诗词的识记、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和表达运用为主。考查题型围绕以下四种类型展开:第背诵默写古诗词的能力;第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主题以及思想感情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第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写作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第考查学生在了解古诗词写作背景、作者信息、创作风格基础上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两大趋势:一是在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正在向现代文阅读类考查要求靠拢甚至于等同;二是中考的古诗词考点与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及考点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15)、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6)、☞ 第十四期追“光”少年|寄托哀思致敬英烈
(1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18)、分好角色和任务后,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讨论,或试读,或请教,或指导……比赛场上他们每一个人自信地喊出自己的名字。这就是我想要的!如果生活如此慷慨,那么,就把这些附加的结果赠予努力过后倍感意外和喜悦的他们每一个人吧!
(19)、译文:多少天,一直在北海随风飘流,如今绕道渡过扬子江头。我的心就像那指南针,不指着南方就不肯罢休。
(20)、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1)、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沮。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2)、答: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
(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5)、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
(7)、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8)、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9)、☞ (光明教育年度巨献:总导演)——《这个教育宝藏高地,终于瞒不住了……》
(10)、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11)、首先,她的选择是紧扣本次活动的主题“同质异文”的整合,虽然诗人不同,但传递出的精神力量类似,都能体现爱国情怀,都能看出诗人们的高尚品格。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3)、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
(14)、12月7日下午,寒风萧萧。唐洋中学纪念“一二•九”运动大型诗歌朗诵会在校青春剧场隆重举行,全校师生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15)、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1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8)、☞ 诉真知·践光明——奋力开创光明教育宣传工作新局面
(19)、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20)、评课老师简介:吴兰兰,教育硕士,中共d员,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坊成员。中学语文二级教师,现就职于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我将存幸福从教之心,扬教育改革之帆。我要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情感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去熏陶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我都要让他进步。为此,我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即使非常辛苦,我也将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些承诺。
(1)、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角逐,根据评委公平、公正的评分,最终评出最佳声音奖、最佳舞台造型奖、最佳表演奖和特等奖三名,一等奖四名,二等奖五名。随后全级同学挥舞着国旗,齐唱《歌唱祖国》,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2)、《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5)、盐城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席加宏所长为学员们做了专家讲座《谈谈怎样选题、开题与结题》。席所长从课题研究的几个步骤为学员们做了耐心细致的辅导,并精心选择全市语文教师研究的典型课题案例做优缺点分析,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大家获益匪浅。席所长在讲座结束时对射阳语文人寄予厚望,希望大家都能做“两条腿走路”的语文人,既要能上课,又要勤研究,不断提高研究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这样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6)、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8)、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择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9)、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0)、译文: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虏障在燕支之北,长安在太白之东。
(11)、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12)、甘肃中考卷20题就是对上述理念的一次践行。具体到本题考察中,通过添加一首诗词来组成新的“一组阅读材料”,其本质在于让学生将已有材料的文本意义结构实现补充或重构。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认知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对现有文本组形成的意义架构进行深刻理解和厘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已经构建了一个南宋军旅诗词的意义结构:相较于我国古代其他历史阶段,贯穿整个南宋时期的关键“符号”是民族矛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国成为了军旅诗词中的核心主题,其在内容、形式及其风格特点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曹晖,2015)。作为南宋早期主战派和文坛的代表人物,陆游和辛弃疾都出生于靖康之难前后,具有相似的人生轨迹,两人的军旅诗词作品中也集中体现出渴望为国建功、收复实地、重还故都的主题。对比这两位诗词大家的单个作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写于1192年前后,都采用了“痴情化梦”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欲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志向,以及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把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的现实。但两者有所不同的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开篇即表达了“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则通过前九句表达了作者梦回战场“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宏大志向,最后一句却突然转折,难掩“可怜白发生”的壮志难酬。探索这两首诗词所具有的内在联系的过程,本质是一个对南宋军旅诗词这个议题统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整合,并最终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比较这两首诗词在内容、形式或其风格特点上的异同,整合形成基于这两个作品的南宋军旅诗词意义结构。
(13)、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倾城”。
(14)、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1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6)、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
(17)、吴有宏,射阳县第三中学教师,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学士,射阳县初中语文教学能手。他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业务上求真务实,学而不厌,精益求精。他课堂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营造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思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园丁。
(18)、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1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
(20)、如果说第一阶段的任务是实现对现有意义结构的深度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任务就是通过增加文本实现意义结构的拓展。倪文锦说过:“群文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比较阅读。”如果说单篇是一个支点,两篇文本则构成了一个平面的话,那么三篇(及以上)的多文本才足以构成相对的立体情境。在群文阅读的多文本情境下,比较的核心在于基于议题或核心知识点的求同比异。通过“求同”强化对议题的内涵认知,通过“比异”来丰富议题的外延阐释,从而实现对议题或核心知识点的立体建构。在本题中,重组文本结构的过程也是基于“求同比异”开展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juzi/17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