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辟句子 > 精选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百度云97句文案

精选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百度云97句文案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思维导图

(1)、叔本华的哲学被看作简单的,我也是被这种观点带去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说法。

(2)、叔本华貌似悲观主义的理论,其实在向世人揭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幸福不仅是做加法,也需要做减法。

(3)、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是康德的知识论。康德认为,世界其实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被主体的认识方式所决定的,他提出了“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现象就是由我们的感官和科学研究而认识的事物所构成的经验世界,物自体则是一个独立于我们的经验之外的世界。

(4)、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这个原理应用的范围非常广,因此,所有客体对象,就其只是对象、表象而言,完全可以回溯到这个原理,客体间的关系也只依赖这个原理。事实上,客体间的关系只是相对的;不过,更为直接。我还表示过,充足理由原理普遍表现的必然关系,出现在其他形式中,这些形式与客体对象按其可能情形分化的种种类别是一致的,正确的分类就是借这些形式的考验得来的。

(6)、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着主体而存在的性质。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的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的,就只是对于主体的存在。因此,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部分:一半是客体,另一半是主体。

(7)、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zGnC0lQFqIUxDtbNC4m7Q提取码:wk7d 书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8)、另一半是主体,主体不在空间和时间中,在所有知觉者中,主体是当下的、完全的和未曾分化的。

(9)、在作这个补充之前,也就是在这第一篇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考察世界的这一面,即我们所从出发的一面,“可知性”的一面:因此,也必须毫无抵触心情地将当前现成的客体,甚至自己的身体(我们就要进一步谈到这点)都仅仅作为表象看,并且也仅仅称之为表象。我们希望往后每一个人都会确切明白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只仅仅是撇开了意志;而意志就是单独构成世界另外那一面的东西;因为这世界的一面自始至终是表象,正如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至于说有一种实在,并不是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而是一个自在的客体(康德的“自在之物”可惜也不知不觉的蜕化为这样的客体),那是梦呓中的怪物;而承认这种怪物就会是哲学里引人误入迷途的鬼火。

(10)、我发现了一面镜子,在这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面,我看世界、人生和自己的个性被描述得惊人地宏伟。你要我证明叔本华的正确,我只能简单地对你这样说:我之所以能勇敢而自由地正视人生,是因为我的双脚已找到了坚实的土地。——德国哲学大师尼采叔本华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多年。终于有一天,他像一个从一场长期、艰苦的战争中凯旋的英雄,顿时名噪全欧、誉满天下。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因此也是一知半解的。这种感觉还告诉我们,19世纪的进步并不是走向太平盛世的黄金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那悲观主义的解释者和证明者才会发现自己的听众。因此,叔本华成功了。

(11)、详细介绍:《社会契约论》是由法国著名哲学家让-雅克·卢梭的著作,这部作品将主权、权利和政府以及民主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也是因此影响了当时的欧哲革命运动。

(12)、我的目的只是显现两者并使两者成为清晰的理性知识的对象,不是规定这个或规定那个,这样不但显得笨拙也没有用;因为意志本身是绝对自由和完全自决的,也无任何法则可循。在我们继续前面所说的解释以前,先要解释并确切界定这种自由及其与必然之间的关系。而且生命问题应该与意志及其对象有关。通过这些我们更容易了解现在所追求的知识的内在本质,更容易了解行动方法的道德意义的内在本质。

(13)、本文选自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刘大悲译,哈尔滨出版社2015年版。

(14)、显然他们的目的是用最动人的方式来让人忘却个人死亡的悲伤而显现出自然的不朽生命,因此虽没有抽象的知识却告诉我们整个自然都是生命意志的现象和完成。这个现象的形式是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这些个体化作用而带来一种结果:个体必将生生灭灭。个体只是生命意志的特殊表现,但个体生灭对生命意志的影响并不比个体死亡对整个自然的损害更大。因为“自然”关心的不是个体而是族类,自然尽量保存族类,自然给族类提供丰富的种子和生殖冲动的巨大力量。相反,对“自然”来说,个体既无价值也不可能有价值,因为自然王国是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也包括这些无限杂多的可能个体。所以自然让个体毁坏,不但有千千万万的方式使个体因偶然事故而遭受毁灭,而且注定如此,自然在完成保存种族的目标时,就使个体陷入趋向毁灭的命运。

(15)、在这第一篇里,我们只从上述的这一方面,即仅仅是作为表象的一面来考察这世界。至于这一考察,虽无损于其为真理,究竞是片面的.从而也是由于某种任意的抽象作用引出来的,它宣告了每一个人内心的矛盾,他带着这一矛盾去假定这世界只是他的表象,另一方面他又再也不能摆脱这一假定。不过这一考察的片面性就会从下一篇得到补充,由另一真理得到补充。这一真理,可不如我们这里所从出发的那一个,是那么直接明确的,而是只有通过更深入的探讨,更艰难的抽象和“别异综同”的功夫才能达到的。它必然是很严肃的,对于每一个人纵不是可怕的,也必然是要加以郑重考虑的。这另一真理就是每人,他自己也能说并且必须说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16)、如果一种东西,既不是表象,也不是意志,只是独立存在的对象,如康德所谓的“物自体”,这种东西就只能是虚构的,接受这种虚构,哲学就会走入歧途。

(17)、在这第一篇里,我们只从上述的这一方面,即仅仅是作为表象的一面来考察这世界。至于这一考察,虽无损于其为真理,究竟是片面的,从而也是由于某种任意的抽象作用引出来的,它宣告了每一个人内心的矛盾,他带着这一矛盾去假定这世界只是他的表象,另一方面他又再也不能摆脱这一假定。不过这一考察的片面性就会从下一篇得到补充,由另一真理得到补充。这一真理,可不如我们这里所从出发的那一个,是那么直接明确的,而是只有通过更深入的探讨,更艰难的抽象和“别异综同”的功夫才能达到的。它必然是很严肃的,对于每一个人纵不是可怕的,也必然是要加以郑重考虑的。这另一真理就是每人,他自己也能说并且必须说的:“世界是我的意志。”

(18)、相反,永远作为认识者,而不成为被认知者的主体,不属于这些形式,主体反倒是这些形式的先决条件。因此,主体既无杂多,也不统一。我们从来不认识主体,然而,只要知识还能成立,主体就永远是认识者。

(19)、同样的感情促使古代希腊罗马人装饰他们昂贵而雕刻精美的石棺,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样,这些石棺上雕刻着飨宴、舞蹈、结婚典仪、狩猎、狂歌热舞等;这样他们表现着生命的热情,不但借这种狂欢和运动把生命的热情摆在我们面前,而且还借肉体的逸乐来表现,甚至表现人羊神和山羊的性交。

(20)、只有在当作现象时个人才是短暂的,但是在作为物自体时个体则是超时间的、无限的。但只有当作现象时,个人才和世界上其他的东西不同;如果作为物自体,就是出现于一切东西中的意志,死亡打破了把意识和其他意识分开的错觉:这就是不朽。长生不死只属于物自体,对现象来说,朽灭是必然的命运,无处可逃。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百度云

(1)、我们在死亡中所恐惧的根本不是痛苦,痛苦是死亡以前的事,我们时常借死亡来逃避痛苦,正如有时候在相反情形下,虽明知死亡即将来临却只为暂时逃避死亡而忍受极大痛苦一样。我们把痛苦和死亡区别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灾祸。我们在死亡中所恐惧的是个人的终结,同时,由于个人是生命意志的特殊客观化,个人的整个本性都与死亡搏斗。

(2)、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3)、因为这样的论调,所以叔本华总是被扣上“悲观主义”的帽子。但是,叔本华并非只提出了问题,而不去寻求解脱之道。

(4)、叔本华在一处角落说道,有两类作家,一类是为写而写,他只是分享自己的观点;而另一类是为钱写作,他们只是凑够页面的空间。我需要为钱写作,但总的来说,我是第一类写作的人,我并不把自己成为作家。

(5)、当然这是一个不值一文的总结,因为这本著作的论述要精深的多,对认知论、生与死、时间与现在美学(前面有文介绍)、正义、道德、同情、自杀等题材也有深刻的论述。从书中的旁征博引来看,叔本华的阅读量也实在惊人。

(6)、作者介绍: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起初学习医学,后转向哲学。28岁时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未受到关注,直至1859年第三版时才产生巨大影响。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哲学家,创立了唯意志论哲学。

(7)、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痛苦即未曾满足、受阻抑的欲求;而若意志达到其目的,即为满足、安乐和幸福。生命意志的特性就是无休止的、盲目的欲求,现有的欲求被满足,新的欲求又产生了。所以,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意志被满足而得的幸福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相对是说幸福只具有消极或否定的意义,即它以欲求的不被满足为先行条件,不满足的痛苦被满足所消除。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这就是幸福。幸福建立在各种纷繁复杂、纠缠不休的欲求的痛苦的基础之上,先行的不被满足的痛苦越强烈,满足后的幸福也就越强烈。可以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幸福,并且幸福的程度取决于痛苦的程度: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只是暂时的。因为,意志的本性就是无尽的冲动,当一个欲求被满足后,它又开始新的欲求,新的欲求会产生新的痛苦。

(8)、简而言之,叔本华的“天才论”认为,天才即纯粹认识。

(9)、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它比科学高尚得多,科学只考察个别的事物,只考察现象,它好比是无来由、无目的的大风暴,而艺术则是穿透这风暴的宁静的阳光。科学好比瀑布中永不停息的水点,而艺术则是照耀着它的安谧的长虹。而悲剧艺术暗示着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是文艺的最高峰。

(1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siN5YSkFYQlKFqNJlEHw提取码:rmdj  书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1)、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悲观论集》、《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人生的智慧》、《爱与生的苦恼》等。

(12)、叔本华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来暂时解脱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脱办法是,进入佛教的空无的境界。

(13)、你知道什么是痛苦吗?我不清楚,我也不知道我痛苦过没有。不光是痛苦,诸如幸福、绝望、希望这类词对一个写作的人又有什么具体的意思呢?当你看到这个世界足够多的面,足够高的维度,或许它们只是一个东西而已。我不再去想这些名词和形容词,它们让我落入了人生的圈套。人生应该只是一个动词,一个个的动词,一连串可以长过《尤利西斯》的动词,所以我应该就这样走着,一直走着吧,渐渐记得那些过去,渐渐看到那些未来,渐渐握住了现在。帕斯卡说太老和太过于年轻,都影响判断,而我即便在最好的年龄也拒绝做出判断这一行为。

(14)、在叔本华看来,意志与表象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与科学的实在世界完全不同的一个人生世界。所以他讲,世界上的一切都要以主体为条件,它们只为了主体而存在。人生世界中的人作为主体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这就是作为人的世界的特征。因此,叔本华要把意识设定为理解存在的最高范畴。没有人所意识着的对象,也就没有世界可言。但在叔本华的理论的逻辑上,还明显地带有传统形而上学的痕迹,这就是把意志本体设定为一种实体性的东西。他是依据斯宾诺莎的神学传统的推论实体来确立意志和表象的关系的。这就是说,意志对于表象来说,是最终的实体,一如上帝是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最终的实体。意志具有形而上学的给予性,悲哀、凄凉、无意义的世界经验都是它给出的。于是,他又把意志本体推进到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使它也成为客观的自然实在的根据。

(15)、无论叔本华是否愿意承认,这件事都扭曲了他的思想,很可能对他的个人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能听到原本思维清晰的叔本华说,女人“……个头小、肩膀窄、臀部大、双腿短……她们一无所知,没有任何天赋”。

(16)、当那好几百代的人,那些世代英雄和哲人都在过去的黑夜里湮没无闻、化为乌有、无人知晓的时候;可是他,他那渺小的我,为什么还存在着呢?当然还可以这样问:为什么这个现在,他的现在,到目前还能存续不断,为何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殆尽呢?

(17)、没有一种科学是彻头彻尾都可以证明的,科学的一切证明必须还原到一个直观的,也就是不能再证明的事物,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的真理;并且确信最近的途径也就是最可靠的途径,因为一有概念介于其间,就难免不为迷误所乘。

(18)、叔本华8岁那年,奉父命在法国巴黎学习了三年的法语。据他自己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欢乐时光。之后,他回到了汉堡的父母身边,并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继承父业。由于叔本华的父亲是商界名流,母亲又与文艺界人士素有往来,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士来往。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环境,使得叔本华开始嫌恶商业生活的庸俗和那种世俗味道,心里从此便埋下了做学问的种子。可是,叔本华的父亲坚信文人多穷的观念,坚持不让其独子弃商从文。

(19)、在这一部分,叔本华对道德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同情心是道德中可贵的品质,只有发扬同情心,才能遏制个人私欲,但是人们所能做的非常有限。最好的解脱之道,就是通过修行与禁欲,否定生命意志,这样才能跳出意志主宰的痛苦轮回。

(20)、康德说,人们感知到的世界是由心智构成的,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依赖于时空,并由感觉来组织。多亏有了认识,人们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不仅从时空角度考虑,而且从彼此之间的因果律考虑。叔本华在上述这些方面的认识都源自康德——不过他巧妙地将康德提出的复杂范畴结构简化为了一条原则。关键是,他沿用了康德对人们所感知到的现象世界(表征世界)与自在之物的实体世界,即区别于经验的现实(也就是叔本华所谓的“意志世界”)二者之间的区别。不过,康德认为人类永远都不可能完全认识实体世界。这一点叔本华并不认同,他认为事实上人对世界的认识正是世界本身。

3、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哲学思想

(1)、自杀不是在否定生命意志,恰恰是一种极端的肯定,代表向它、向无限欲望的屈服。真正的否定是对欲求的合理的克制(这克制最好不要勉强),只满足自己一般的需要。与此相反,禁欲也是不妥的,尽管叔本华很推崇,但是中世纪的殉道士已经用血肉证明,对肉体的迫害并不能达到对灵魂的净化。可取的做法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已经讲过:大隐隐于市。

(2)、叔本华的书里关于人生的部分充满了“痛苦”的字眼,只是他或许是悲观主义,但绝对不是一个大众意义上的消极主义者,更多是认清现实而已。这里我不做学术探讨,有学术探讨意向的朋友自行阅读相关资料。只是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对形容词、名词是极度敏感,那一个个的“痛苦”字眼在我的意识中碰撞,我下意识地发现自己无法给“痛苦”下一个严谨的定义。我问自己什么是痛苦?我说不上来;我又问自己我痛苦吗,我也说不上来;我又问自己痛苦过吗,我似乎忘却了。如果我连痛苦这些词(当然还包括幸福)都不能严格地理解,我又怎能理解叔本华呢?叔本华如果不严格定义痛苦,他又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呢。下定义某种程度是模糊细节的手段,一个人如果不能模糊一定的细节,他无法归纳,无法抽象化概念。我知道我是我,可是我是男人吗?如果我是男人,那我的哥哥是男人吗?可是我和我哥哥不一样啊,瞬间陷入到白马非马的诡辩了。哲学上尽管批判我吧,文学某种程度站在了白马非马这一边。

(3)、万物皆有意志,而意志在万物中则始终是完整的,不能说石头里面是意志的一小部分,人里面是意志的大部分。但意志的可见性,意志客体化的程度则有高低大小之分。

(4)、但是正如地球表面每一个地方都是向上一样,整个生命的形式也都是现在,因死亡夺去我们的现在而害怕死亡,正如害怕自己可能从地球表面滑倒一样愚蠢。

(5)、叔本华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意志的盲目冲动,看似在追求幸福,实际上与幸福越来越远。

(6)、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7)、任何个别人的生活,如果是整体的一般地去看,当然总是一个悲剧;但是细察个别情况则又有喜剧性质。所以认识作为意志的“清静剂”又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是达到解脱的途径,才因而是值得敬重的。

(8)、因此他对死亡不会恐惧,就像太阳不会对夜晚恐惧一样。在《薄伽梵经》中,当有修将军看到成列的军队时深感良心不安,灰心丧气地希望放弃战争以避免成千上万的人死亡时,克里修那便提醒这位弟子坚定意志。克里修那使他认识到不必为死之忧而拒绝战争,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不能再阻止他了;于是,也发出战争信号。在歌德的《普罗米修斯》中,尤其是当他说下面这段话时——

(9)、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这就意味着意志将永远得不到满足,对人来说,当他受到意志的盲目支配时,就只能在“欲求-满足-欲求”这样的循环中不断轮回。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痛苦;欲求得到满足,就会陷入无聊。就像他的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人生就像是一个钟摆,在痛苦与无聊间从一头到另一头。”

(10)、感觉到时间的存在,就无聊。感觉到身体的存在,就痛苦。

(11)、“音乐根本不像其它艺术,它不是理念的摹本,而是世界本身的摹本”,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这一点,音乐要更“抽象”。这一部分也是最难受的,因为我压根不懂音乐,所以也听不懂叔本华在说什么。

(12)、因此,意志是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作为人和宇宙之源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具有某些固定性质和特征的东西,它是一种纯粹的倾向,没有任何原因,没有任何基础,也不服从任何目的,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意愿。

(13)、认识自始以来,并且在其本质上就彻底是可以为意志服务的。认识照例总是服服帖帖为意志服务的,认识也是为这种服务而产生的;认识是为意志长出来的,有如头都是为躯干而长出来的一样。

(14)、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亲去世后,叔本华才在母亲的应允下,脱离开囚役般的从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1809年叔本华进入了哥丁根大学,叔本华除了本行哲学之外,还兼习医学、物理学、生理学、法律学、音乐等诸多学术领域,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有所造诣,显露出其卓越的才华。

(15)、现在,当我们的感情陷入无助迷茫之时,我们的理性就参加进来,克服不利影响从而让我们达到更高层次,从这个较高层次来看,我们所想的不再是特殊的东西而是全体。所以在这个观点之下获得本书已达到而过去未曾超越的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知识也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怖,克服的程度则视个人思想力量比感情力量大到什么程度而定。

(16)、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序 

(17)、这本书中叔本华对幸福和痛苦的认识,最能打动我,让我对生命价值,对痛苦和幸福含义有了不同的理解!虽然这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是对世界的消极认知,但对于我来说,透过这种思想,我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的认知!

(18)、叔本华的非意志论是值得注意的。他与后来尼采扩张意志力刚好相反。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实际上是非意志主义。许多人喜欢把庄子与尼采放在一起,实际上他们两人在思路上是截然相反的。庄子的无我、坐忘更与叔本华相同。

(19)、我们来到世间是担负着罪孽的重担的,只因为要赎罪,我们的人生才那样的不幸,结果才是死亡。

(20)、能认识一切事物,而本身不被任何东西所认识的,是主体。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1)、这原本是叔本华的博士毕业论文,其中批判了例行思考可以诠释或检验宇宙的假说。

(2)、我们总是都迈着焦急的步伐,来去匆匆的走在路上,只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别人眼中的所谓成功,无暇慢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甚至无暇对别人报以一个善意的微笑,每天都活在焦虑中不可自拔。

(3)、如果一个人彻底了解我们早就提出的真理,但未从本身经验或更深一层的领悟中认识痛苦乃生命的必需,如果他在生命中寻求满足自己所希望的一切东西,能平静而审慎地希望自己的生命像向来所了解的一样,永远存在而且不断更新,如果他对生命的爱非常强烈,强烈到足以让自己愿意接受为了追求快乐而带来的一切艰苦和不幸。

(4)、1822年,他应邀到柏林大学讲学,黑格尔的课堂人满为患,叔本华的课却无人问津,但他毫不气馁,始终相信他的哲学思想会被世人认可,然而,直到晚年,他才名声大噪。

(5)、叔本华又把表象的世界区分为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直观表象是整个可观的世界和部经验,以及这些经验之所以可能的诸条件。直观表象是通过悟性和感性能够获取的认识。抽象表象作为表象的一个类,也可以被称作概念,只有通过理性、通过反省思维才能获得。并且,抽象表象只有借助于直观表象才能成就其意义。因为它是反省思维对直观世界的复制,因而也可以叫做“表象之表象”。可见,世界是相对于认识而成其为表象,没有认识,世界根本无法想象,它需要认识主体作为它在世间的支柱,而这个认识主体就是人,就是“我”,因此,世界对于“我”而存在,“世界是我的表象”。

(6)、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叔本华的归宿是错误的。的确,人类的全部生活是在向往某种东西和获得某种东西之间继续下去的。愿望当然与痛苦、凄凉、空虚、烦闷紧密相关。但由此而推导出寂灭论,就成了不足取的反人生论。彻底的悲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肯定是不应赞同的,哪怕它披着审美的外衣。

(7)、通常认为,意志是高等生物才有的东西,但是叔本华认为,不管是生命现象,还是物理现象,都受到意志支配。比如动物的进食、消化、分泌、排泄;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物理上的磁铁的两极相吸,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下落等等,都是靠背后的意志在驱动。在不同的物上,意志表现出不同的级别,无机界、有机界、植物界、动物界,意志的级别由低到高。

(8)、1814年叔本华离开母亲,移居德累斯顿。在那里,他勤奋著作,坚持不懈,终于用四年工夫写成了建立体系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在给出版商的信中写道:“我的著作是一个新的哲学体系,并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体系,因为这不是对某种已有的哲学体系的新的阐发,而是将一系列迄今还未有人想到过的思想最高度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1819年初,叔本华的这一著作出版了,然而,这部倾注心血的作品并没有引起他所预想的轰动,一年半的时间内只卖出去了140本书,其余的都报废了,这使得他心灰意冷。之后,他还去柏林大学讲授他的哲学体系,可惜听者寥寥。1831年8月的一场鼠疫迫使叔本华逃离了柏林,这一沉寂便是20个春秋。直到1851年,人们在读到他的最后一部著作《附录和补充》时,才恍然大悟,认为叔本华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于是,叔本华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下子高大起来,叔本华热一下子便席卷了全德的中产阶层。一直滞销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立即成了抢手货,迅速销售一空。可是,这时候的叔本华已是一个老人了。1860年9月21日,他起床洗完冷水浴之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坐着吃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一小时之后,当佣人再次进来时,发现他已经倚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地睡着了。

(9)、自始至终是意志。至于说有一种实在,并不是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而是一个自在的客体‘康德的“自在之物”可惜也不知不觉的蜕化为这样的客体),那是梦吃中的怪物,而承认这种怪物就会是哲学里引人误入迷途的鬼火。

(10)、叔本华出生在但泽,父亲海因里希是位非常成功的商人。1793年,普鲁士占领但泽后,父亲的政治立场导致全家人被迫付出很大的代价,搬到了汉堡市。父母鼓励他学习各种语言(他熟练掌握了6种语言),曾资助他去巴黎和英格兰读书。虽然叔本华更喜欢学术生活,但是为了让父亲高兴,他一开始先在汉堡市当店员。父亲自杀后,叔本华再也不愿意继续从商了,对合理收入也没什么兴趣,于是便转向了学术生活。他一开始在格丁根大学攻读医学,后来又转而学哲学。在导师的建议下,他重点学习了柏拉图与康德的哲学思想。这两位哲学家,外加印度教和佛教的些许感化,对叔本华的思想产生了持久影响。他在耶拿大学递交了博士毕业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然后回到了母亲的家乡魏玛。

(11)、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分四个部分论述了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和表象。

(12)、在第一篇中,叔本华有意思地强调直观的重要性,不认为理性能解决一切问题,他指出一切自然科学最终都指向一片漆黑。

(13)、叔本华认为,理念是意志和表象的中间环节,把本质与现象连接了起来,把认识从意志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这就是审美状态。

(14)、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15)、叔本华的哲学被冠以多种名号:悲观主义的、音乐的、反理性的、散文式的等等。这些名号里包含了多少谬误,相信很多读过的人都会发现一点。叔本华被误解的程度仅次于马克思,而被误解的原因一方面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又是截然相反的。

(16)、你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存在主义七大哲学家

(17)、叔本华哲学思想中表象(presentation )的含义:

(18)、世界一方面完全是“表象”,另一方面也完全是“意志”。

(19)、威廉·琼斯爵士4在他最后一篇《论亚洲哲学》(亚洲研究,卷第284页)的论文中指出:很久以前,印者就认识到这个真理,并把它作为吠檀多哲学的基本论旨。他在这篇论文中说:“吠檀多学派的基本论旨,不是否认物质存在,也不是否认物体是固体、不可入和具有外延的(否认这些东西,不明智),而是纠正一般人对物质的观念以及主张物质不具有独立于心灵知觉之外的本质;存在和可以知觉是同义语”这些话充分说明了实际经验和超越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在本卷中,我们只从表象方面来看世界。如果有人打心眼儿里不愿把世界只当作自己的表象,自然地就会了解到,不管这个观点如何如何真实,也只是偏执一词,只是任由意识的抽象作用而导致的谬误;然而,这种观念,却难以摆脱。

(20)、“一切幸福都建立在我们可能要求的和实际获得的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影响

(1)、母亲对文化颇感兴趣,尤其是文学。她出版了几本小说,还组织文学沙龙。她很可能和魏玛知识界的几位代表人物有过恋情。这一点很可能让叔本华感到不安。叔本华公开抨击文学沙龙,认为它毫无用处,这无疑也让他的母亲感到不安。他的言辞还导致沙龙的很多客人找借口提前离席。他和母亲经常吵架,而且非常激烈,原因各种各样、无所不有。由于约翰娜要求儿子离开家,1814年,叔本华离开了魏玛,去了德累斯顿。虽然又过了24年他母亲才离开人世,但是两人从那之后再也不理睬彼此了。

(2)、表像和意志可以说这两个概念就是哲学应涉及的核心,我感觉几乎不用看他的论证过程就可以直接认可他的两句核心论点:“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和表象揭示了两种视界。从现实生活来讲,我们的表象够构成我们的世界。我们不妨引用叔本华的话:“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这点完全是不证自明的,如果有人怀疑的话,那么就会让我以为他想获得更加具体的直观,怀疑自己的视觉也并非过分荒谬,所以我也许会告诉他要达到某种本质直观,最好先拿砖头崩自己脑袋一下。

(3)、“人生一切诸恶的原因就在于人不能把普遍的概念应用于个别的情况。”

(4)、“现在”是意志客观化最重要的形式。“现在”把时间分割,从两个方向无限地延伸,好像数学上的点一样,并且固定不动;像没有凄冷的夜晚而永远处在正午时刻一样,太阳似乎将沉入黑夜的怀抱,其实是不断燃烧。所以,如果一个人对死亡恐惧,以为死亡是自己末日的话,就好像他以为太阳会在夜里大叫:“伤心呀!我沉入了永久的黑夜。”

(5)、认识虽可以为意志服务,但在从低等动物经高等动物,发展到人以后,有时可以成为例外。认识可以从为意志服务中摆脱出来,这时就从认识个别事物过渡到认识理念了。主体已不再仅仅是个体的,而已是认识的纯粹而不带意志的主体了。

(6)、不过,在本卷中,我们只打算考虑我们当作出发点的那一面,也就是可以认知的一面,表象世界的那一面。我们必须毫无保留地把一切显现出来的对象,甚至我们的身体,也只当作表象。这样,我们就暂时把意志放到一边了,因为意志形成世界的另一面。

(7)、过去是什么呢?现在又是什么呢?反映生命的意志和摆脱意志的知识,通过知识在生命的镜子里清晰地看到意志。凡没有认识这一点的人,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人,一定要在上述关于过去许多世代人类的命运问题之外提出下述问题:为何这位提问者能得此大幸,认识这种宝贵的、匆匆即逝的和唯一实在的现在?

(8)、叔本华的哲学被称作音乐哲学是有道理的,他与歌剧作家曾经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友谊。在第三卷,叔本华比较了康德的物自体世界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这两个世界都和表象世界是不一样的,要认识他们的形而上的世界需要形而上的知识,或者艺术。因为艺术的对象是美。

(9)、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以黑格尔为代表,都是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去探寻世界的规律,而叔本华则在思考,所有的理性也许都只是一个表象,在表象世界的后面,有一个非理性的意志世界在支配。这和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异曲同工之妙。

(10)、人类没有全然丧失一切。叔本华指出,意志如果得不到顺从或完全满足,就很可能通过审美静观降低内心的渴望。人们看到一盘水果后的反应与观赏一盘水果的静物写生内心的感受存在明显区别,虽然算不上超然存在。看到一盘水果后,人们内心的意志很可能会被调动起来,想吃水果。但是,他们观赏水果的静物画时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而是很容易对柏拉图提出的形式进行反思,类似无利害、无意志的静观。

(11)、叔本华归纳总结道:“天才所以为天才是在于有这么一种本领:他能够独立于根据律之外,从而不是认识那些只在关系中而又其存在的个别事物,而是认识这些事物的理念;能够在这些理念的对面成为这些理念(在主体方面)的对应物,亦即不再是个体的人而是‘认识’的纯粹主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第天才是独立于根据律之外的认识;第天才认识的对象是理念;第天才是摒弃欲念的纯粹认识。

(12)、由于天才的任务是认识理念,而认识理念又必然是直观的而不能是抽象的;那么如果没有想象力的帮助,天才的认识就会局限于那些已经实际存在于他之前的一些客体的理念了,那这些认识还必须依赖这些实存的客休带给他的关于理念的一系列情况,并且这些实际的客体所表出的理念可能会因为没有发展完全而带有缺陷,所以这时就需要想象力来帮助天才,以便能够在事物中看到大自然由于各种根据律的形式相互争斗而努力要形成或没有能够形成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天才的创造依赖于想象力而不是他个人的生活体验,并且天才可以依靠想象力在他的创作中真实、成功地反应他从未亲身经历过的几乎所有的事物。

(13)、审美直观能力的获得,在叔本华看来,也是感性个体的精神境界的提高,是自我超越的实现。因为,审美直观的能力并不是人原来就有的,只有在作为主体的人发生了一种变化之后,在澄化了意志之后,成为无我(非意志)的纯粹主体时,才能获得这种能力。所以,叔本华所推崇的那种审美的人格,是非意志的、陶然忘我的人格,超越了一切对待的纯粹主体,它只沉浸于一种由自己的审美直观所给定的那一片心境之中。从这一立场出发,叔本华进一步明确并发挥了康德的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性的见解,把超功利、无利害进一步明确为超动机、无意志。审美的人格就是纯粹的主体,是非个体、非意志的纯粹自我性,是无时间、无痛苦的直观者,它与审美心境合二为一了,整个主体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审美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这种审美的主体人格与审美心境合二为颇近似于当代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体验。

(14)、《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于1818年出版,结果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兴趣。于是,叔本华就去柏林演讲,希望能争取公众的支持,还刻意把演讲时间安排得和黑格尔的演讲时间相冲突,结果却输得很惨。他认为黑格尔只不过是个“碌碌无为、愚蠢、可恶、令人反感而且无知的江湖骗子”。结果,他的演讲厅里空无一人,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尝试过。不过,他坚信自己的作品具有内在价值——认为它能够切实地解决所有哲学问题。这部著作的第二版内容得到了扩充。一直到叔本华晚年的时候,这本书和其他作品才得以为他赢得名望,让他如愿以偿。

(15)、同时,他认为,意志的本质是欲望,不受理性控制。比如一个人说“我想要喝水”,这就是一种欲求,意志在动物身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性欲。

(16)、“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虽然只有人类才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然而,却适用于一切有生命和有认识能力的人。如果人类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他就获得了哲学的智慧。因此,人类就会明白,当自己认知太阳和大地时,认知的并非太阳和大地本身,而大地的手;他周围的世界只是表象,只是和意识有关的东西,和人类有关的东西。

(17)、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韦启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