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辟句子 > 精选刘基刘伯温以色列136句文案

精选刘基刘伯温以色列136句文案

刘基刘伯温

1、刘基刘伯温烧饼歌

(1)、民间对刘伯温的印象基本等同于诸葛亮,如果说诸葛亮智多而近妖,那么在明朝一代刘伯温就是一个妥妥的神,在刘伯温去世后的几乎整个明朝都在不遗余力的为刘伯温披挂金身,塑造形象而努力着。当然,刘老先生也确实有被树立典型的基础,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有的是,为啥不行?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当典型的基础,一个典型必须具备几个要素。

(2)、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第三届刘基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2月10日在南田问道刘基馆正式闭幕。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文东出席闭幕式。

(3)、刘伯温抑郁成疾,朱元璋听闻后便让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诊治,结果情况愈发严重,在1375年5月16日病故于家乡,享年六十五岁。

(4)、2020年一月二十四日大年三十当日我会发文,所有需要邀请码的朋友可以回复“我是游客”我会挑选后发放邀请码。获得邀请码的朋友请尽快注册。另外从初一到初五期间也会不定期发码,请各位关注公号回复!

(5)、朱棣攻下南京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但他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朱元璋的位置。

(6)、某年六月,刘基游学经过缙云,看见村人正在竹簟上翻晒谷子。刘基抬头看看天色变化,知道暴雨快要来临,忙叫大家及早收谷。这就怪了,明明烈日当空,万里无云,哪里的雨?大家打量着刘基,见他相貌不凡,是个有学问的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纷纷将谷子收起来。众人正忙得不可开交,偏偏树荫下坐着一个老人,不去收谷,却捧着茶壶,悠闲自得,若无其事。刘基走上前去,欠欠身子:“老人家,要下雨了!”老人一听,哈哈大笑:“多谢客官,这雨淋不着我,没关系!”说着,拉刘基坐喝茶。过了一会儿,真的下起哗哗大雨,这雨恰恰落到老人的晒谷簟旁边就收住了。刘基为大惊讶,忙问是何缘故,老人笑笑说:“这很简单,你没听过‘六月骤雨隔牛背’吗?”

(7)、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搁船尖),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8)、建立明朝后,刘伯温获封诚意伯,他继续用自己的才学全力辅助朱元璋。刘伯温认为,宋、元两朝都是前车之鉴,因为过于宽松纵容而失天下,所以应该整肃朝纲,宦官、侍卫所有人等但凡犯了错,史官一律可以奏明皇上,依法查办,不可以姑息。

(9)、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10)、语出明·刘基《郁离子·卷任己者术穷》。善于猜忌别人的人,别人也在猜忌他;善于提防别人的人,别人也在提防他。佳句赏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本是我们在交往中对待他人的一个底线,但太过投入,难免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11)、徐达一直把刘伯温的话记在心里,自上楼后,他就一直跟在朱元璋的身边,寸步不离。朱元璋一一给功臣们敬过酒后,看了李善长一眼,推说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下楼去了。

(12)、奥野纯:“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13)、刘尧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课子自误,躬自食。

(14)、朱元璋在起兵打天下时,文靠刘伯温武靠徐达常遇春冲锋陷阵。尤其是对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更是言听计从,因而能在群雄纷起的元朝末年力挫群雄,统一中原大地。

(15)、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16)、燕王朱棣早些年曾经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眼见各位藩王的惨状,以他的性格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朱棣以尽复太祖皇帝的祖训为名,决定起兵反抗朱允炆的削藩。《明史》载:“燕王棣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公无1799年八月,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30万大军讨伐朱棣。为朱棣设伏袭击,朱棣杀敌9千人。朱见炆又以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率领50大军继讨伐朱棣,被朱棣军队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这时候朱允炆有点心慌了,害怕燕王朱棣一怒之下直达京师,连忙罢免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官职,以平息燕王的怒火。

(17)、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18)、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全部是一些关于治理国家个人心得,朱元璋明白刘伯温的用心良苦。但是这一筐鱼他就不是很明白刘伯温的用意,不过既然人已不在了,他当时也没有在意。

(19)、⊙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

2、刘基刘伯温以色列

(1)、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2)、刘基是元明鼎革之际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品的勃兴也起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季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了开道的作用。

(3)、另一派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尤其是淮西派集团,自朱元璋称帝之后,李善长就真正成为了淮西集团的第一把手,当然朱元璋也自然而然地偏袒淮西集团。从此两大集团,势不两立,互相攻击。尤其是自从刘基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之后,这两个d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开始升级。

(4)、后来,刘基在郁离老人的启发下,以郁离子自称,并用郁离老人的智慧形象,写了195篇寓言故事,书名就叫《郁离子》。

(5)、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6)、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

(7)、刘基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8)、刘备死后,由丞相诸葛亮担任起兴复汉室的大任,虽然5次北伐但终究没能打败曹魏!最后也是郁闷而终,同时留下了千古遗憾!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营之中时,蜀汉也只是占据三分之一的天下!因此,民间才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之说。不过,时间很快过了1100多年,正值朱元璋起义,这时天下出了一个人才!

(9)、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0)、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刘基为太史令,刘基呈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冤案,朱元璋便当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朱元璋这时正要处决囚犯,刘基便问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将自己所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是获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应当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宁归降,朱元璋很高兴,就将囚犯全部交给刘基释放了。不久,又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11)、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12)、这是一片净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

(13)、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14)、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15)、刘基以诗议政,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其所议论的范围包括元季至正年间吏治、军政等种种社会弊端。从诗歌的渊源角度考察,以诗议政,客观上承续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使然。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

(16)、《郁离子》、《复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卖柑者言》、《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

(17)、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18)、七世祖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刘基像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19)、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1370年—1646年)

(20)、老人的墙倒了,第二天地方上一个五大粗的壮汉说老人的塌墙压环了他家的庄稼。老人与刘基急去察看。只有几块泥块翻进他的田里,庄稼完好无损;可壮汉不由分说,打了老人一顿,扬长而去。地方上的人和刘基很同情老人,要替老人出口气,教训一下这个壮汉。老人急阻止,说“不出三日,他会死的。”刘基怀疑,好好的一个壮汉,三日会死,可能是老人气疯了。老人说:“你要不信,请在我这里住三天,保你亲眼看见他死。”刘基住了下来。第三天一早,果然有人前来告诉老人,说那个壮汉昨夜暴病在床。刘基问老人讨问其故。老人说:“当时,那壮汉打我时,我见他脸色铁青,眼晕发黑,知他不久于人世。如果我让你们去教训他一顿,今天那人死了,人家就怀疑是我们打死他,这场官司就免不了。”

3、刘基刘伯温归隐的苏州寺庙

(1)、本次活动由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文成县人民政府、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办。

(2)、《春蚕》、《五月十九日大雨》、《旅兴》、《薤露歌》、《美人烧香图》、《蜀国弦》、《梁甫吟》

(3)、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并非神仙,不过按今天的头衔,可算是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其着述也广泛涉及到了这些方面,“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明史点·列传十六》),其《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有如《庄子》,《百战奇略》更是兵书宝典(后人对是否伯温所作尚有争议),天文历数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观象玩占》传世,此外还着有历书《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颇为奇特的是,和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传统学士名臣儒雅潇洒的形象不同,刘伯温身着布衣,威猛刚烈,“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

(4)、小人之未得志也,尾尾焉;一朝而得志也,岸岸焉。

(5)、出自明·刘基·郁离子。万人齐心合力,便可天下无敌。这句话说明了人多力量大。

(6)、出自明·刘基·题王润和尚西湖图。江南的风景与北方有很大的不同,杭州西湖的美景,是天下独有的。

(7)、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寿辉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刘基便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故乡不久,朝廷来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政府平定浙东一带的盗贼,特别以方国珍为对象。

(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

(9)、成为天子的朱元璋此时的心境已完全不同,猜疑之心非常重,所以刘伯温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京城,用意十分明显,朱元璋也会将这些老臣之子召集起来,嘘寒问暖。

(10)、这时侯刘伯温也看到,朱元璋生性多疑的性格,虽然天下已经太平,但朱元璋心里始终藏着一把刀。果然在国家慢慢步上正轨之后,朱元璋开始了对身边功臣的屠杀,徐达、蓝玉等开国重臣均遭到朱元璋的杀戮,刘伯温的政治智慧让他明白,他是时候退隐了,于是便向朱元璋辞了官返回了家乡。刘伯温之死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辞官赋闲在家的刘伯温感染了严重的风寒,生命一度垂危。朱元璋知道以后,就派了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还给刘伯温开了药方。

(11)、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12)、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13)、语出明·刘基《玉涧和尚西湖图歌》。长江以南的风景与众不同,杭州的西湖举世无双。

(14)、你我兄弟相处二十余载,临别赠弟一言,望弟切切牢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果然就在这年十月,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大宴群臣。

(15)、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便患病逝世。

(16)、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17)、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8)、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19)、1360年,已近知天命的年纪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出山,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将刘基称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可见刘伯温有相当高的政治策略头脑。

(20)、刘伯温本名叫做刘基1311年7月1日在处州青田县南田乡出生,是明代初期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指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4、刘基刘伯温是一个人吗

(1)、在依法治国方面刘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基认为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松,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特别是对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基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对打破中国古代“人治”传统,并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观、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

(2)、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3)、十四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愦、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尽管那里布满了荆棘。仕途坎坷蛰居隐退刘基考中进士后,在家闲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和忠诚,去干—番大事业。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亦昭着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4)、刘集,受父亲影响,没有出任官职,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5)、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6)、这是一片净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将各赴东西。

(7)、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列传16》)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此等不义之举,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8)、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他从师习春秋经。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尤其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一部春秋经,刘基没花多少工夫就学完了。

(9)、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参观了武阳书院(刘基家风家训馆)、问道刘基馆等,对刘基文化进一步了解。

(10)、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11)、刘廌,字士端、号约斋,又号闲闲子,浙江青田人,是明代刘伯温的长孙,参政公刘琏的长子,世袭诚意伯、光禄大夫,职官正一品。

(12)、出自明·刘基·郁离子。样样都懂一点的人,很少能在某一方面专精。顾虑多的人,很少会有决断。

(13)、元朝在当时天下群雄揭竿而起的混乱年代,风烛残年摇摇欲坠,统治阶级惶惶不可终日,汉人想要恢复汉人统治的雄心壮志成为统治阶级最为害怕的硬需求。作为统治阶级下级官员的刘伯温能够彻底看到这个统治系统的缺陷在哪里,他写这篇文章明义之外就是在影射元朝治下的腐败已经到了如同这个肿瘤一样,非常巨大,巨大到遮住了口,耳,眼鼻,这个肿瘤割是死,不割还是死。而人们在埋怨官员胡乱指挥的时候,官员的辩解正是当时元朝统治阶级的明白写证。顾头不顾腚的整治办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割掉了肿瘤,死掉了人,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不顾人是死是活。这也是为什么刘伯温后来辞官不做去接受朱元璋的邀请,并成为当时起义军的军师,为后来的明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民间能够媲美诸葛亮的另一位以智慧见长的军事专家流传后世,为百姓津津乐道。

(14)、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于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据说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15)、元朝未年,刘伯温以进士之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具体工作是帮县令打下手,帮处理一些政务。由于他工作勤恳,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

(16)、 江海不与坎井争萁清,雷霆不与蛙蚓斗其声,硁硁之夫,何足杀哉?

(17)、这时候他想起了17年前刘伯温送的一筐鱼,朱元璋暗暗想道:“还是刘基懂得朕的心思呀,原来他早已经知道我会把所有功臣宿将都杀光,就像那一筐鱼一锅端,朕也是没办法,这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未来的基业呀”

(18)、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19)、郑文东表示,本次会议的举办是圆满的、也是成功的。在聆听到专家、学者们关于刘基文化的精彩演讲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专家、学者们对刘基文化思想的研究与造诣,为文成今后研究发扬刘基文化思想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此次文成以文会友,成功搭建平台,邀请世界各地研究刘基文化的权威专家、学者齐聚文成,共同研究刘基文化,建言献策、广开思路,为文成今后发展文化产业引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20)、辞官后,刘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后来因检举监察御史职,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还给他许多责难,他只好上书辞职,任期约一年。

5、刘基刘伯温简介

(1)、刘伯温以前为官的时侯曾经和这胡惟庸有过过节,属于是互瞧不顺眼的存在。但御医开的药方,想来也不会有事。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服用之后病情并没有好转,而且还更加严重了。

(2)、出自明·刘基·老来诗。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涨价,只有人老了写的文章是掉价不值钱的。这是作者要求退休告老还乡时写的明志诗、打油诗中的诗句。诗句在调侃自嘲中暗含愿意主动放弃权力以求自保的意思。

(3)、闭幕式上,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群做了学术总结。他表示,会议期间,从参观武阳书院、刘基庙,到刘基传人的现身,文成全方位展示了刘基文化。同时,此次世界各地研究刘基文化的权威专家、学者们的到来,使得刘基文化研究涉及的方面比以前更广,也研究得更加透彻和专业,这也代表刘基文化有了能够持续开发的保障。与刘基相关的历史著作真伪难辨,是目前研究刘基文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但好在“非遗”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算是目前的一个亮点。专家、学者们还需要继续探讨新的研究领域,继续为刘基文化建言献策。

(4)、第五讨论组:围绕研究刘基传说为中心,分别讨论了从历史人物刘基到刘伯温的传说看民间价值观的呈现、乡土景观理论视域下景观与文化空间的重构——以浙江省阳村为个案、公共文化视角下“太公祭”传承探析、刘伯温堪舆术传说的情节类型、作为机智人物的刘伯温形象的塑造:历史事实的传奇化等主题。

(5)、就是这样,刘伯温共出谋划策八年,筹划全局,在多方势力之下脱颖而出,帮助朱元璋登上了帝位。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6)、日本学者奥野纯评价他:“际会风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盖诚意伯刘公一人而已矣。”

(7)、所有的可以提供邀请码的朋友现在可以开始攒码了,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把邀请码给我就可以。我会仔细挑选后发放。另外也提醒游客朋友,务必要注意版规,提前做好邮箱,ID等各项准备。

(8)、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9)、刘伯温是一个军事专家,是元朝的进士,曾经在元朝当过小官,从来没有当大夫的经验,为什么会写一篇关于病症治疗的文章呢?他的用心到底在哪里?这要从刘伯温的仕途初期开始谈起,那个时候他考中了元朝的进士,这在当时是汉人晋升的唯一途径,汉人作为当时元朝统治下的下等公民,除了开科考试这一条路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途径可以出头。而刘伯温能够从千军万马中中得进士成为官方的小吏,能够完美的说明刘伯温的能力是数一数二的,成为官吏以后,作为统治阶级下的一员,刘伯温更能够看到这个系统的缺陷在哪里,而这,也就是刘伯温能够跨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他看清楚了元朝统治阶级的腐朽已经即将寿终正寝了。

(10)、河南开封有一个脖子上生了肿瘤的人,他的肿瘤实在太大了,头埋没在肩胛里,而那肿瘤掩盖了他的头,原来的口、目、鼻、耳全被肿瘤遮挡住了,有个在郢(yǐng)地守典封疆的官员非常可怜他,要当地的大夫帮他把肿瘤割去。大夫说:“这个肿瘤不能够割啊,会有危险的。”官员不听,这么大个肿瘤挂在脖子上,多影响生活品质,你们听我的,必须帮他把肿瘤处理掉,提高他的生活品质。大夫们碍于官员的命令,于是就动手把这个人的肿瘤去除掉了,结果隔了一晚上这个人就死掉了。周围的人都埋怨这个官员,本来能多活两天的,结果在你的治疗之下,直接就死掉了,他却辩解说:“我就知道帮他把病害去掉,现在他虽然死了,但是肿瘤是不是也掉了呢?”围观的人掩口笑着退去。

(11)、12月10日上午,在南田武阳村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刘基文化学术研讨会分组讨论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研究刘基文化的权威专家、学者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不断用着“激动”、“有幸”、“坚持”等词语表达他们的心情。

(12)、出自明·刘基·百战奇略。天下太平时,也不可废弃武备。这是大明名臣刘基的一句名言,此句话道出了武备的重要性,对于执政者来说,不可不为之诫鉴。

(13)、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14)、出自明·刘基·太师诚意伯刘文公集。品德不够高尚,就不能吸引聚集众人;度量不够宏大,就无法让手下人感到安稳。

(15)、刘光世,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16)、第四讨论组:围绕刘基文化遗产和刘基民俗文化这两个方面去展开论述,分别讨论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百里坊删减版》——明代政治禁忌与民间历史叙事、刘伯温传说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的互构性关联研究、刘伯温安吉破风水斩龙脉传说的历史隐喻等主题。

(17)、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18)、第三讨论组:围绕刘基思想学术、刘基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刘基军事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别讨论了刘基军事思想简论、刘伯温寓言《郁离子》的立言要旨、论述刘伯温智慧之根基、从《郁离子》看刘基经济思想的方法论、抒解《百战奇略》与《百战奇法》一书两名的隐讳等主题。

(19)、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为嘉勉刘基的功荣,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刘基为丞相,但刘基一再推脱,只好作罢。这并不是刘基的客气,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会遭到其他为官者的排挤。因此申请还乡。朱元璋授命他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刘基的功劳对于明朝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禄只有二百四十石。

(20)、于2011年7月由温州市民政局核准登记成立,业务主管是温州市社科联,挂靠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非盈利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邀请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南京大学周群教授、丽水大学吕立汉教授等为顾问,现有研究会员93人,理事31人。刘基文化研究会将弘扬刘基文化发展,弘扬刘伯温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己任,把传统文化化为人文精神为使命,促进区域文化品牌建设,积极为温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添砖加瓦。

(1)、语出明·刘基《郁离子》。长江和大海不会痛废弃的水去比清澈,响雷也不会与青蛙与蚯蚓去比声音谁更高。

(2)、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还阐明了他的政治、经济、军事、哲学、伦理、道德等观点,还表现了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元至顺年间,刘伯温举进士。至正十九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4)、刘基的曾祖刘濠、祖父刘庭槐、父亲刘爚和刘基都生长在南田武阳。

(5)、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6)、刘伯温小时候就被人称为神童,但是那是在他出名后,但是在刚进私塾的时候,他却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说话的人。因此当时教书的老先生并没有重视他这么一个整天懒洋洋的学生。

(7)、关于刘伯温的传说非常多,有些故事已经完全神话了,所以我们在阅读关于刘伯温的书籍的时候还是要关注真实的历史,传说毕竟是传说,并不足以让我们看到真相。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确实有值得我们后世研究和思考的地方,无论他的生平还是为人,留下的文章,都很有深意值得研究。

(8)、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9)、17年后,时间来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5月17日,太子朱标身染重疾病死。对于朱标,朱元璋一直对他寄予厚望,也为他杀尽了明朝的功臣宿将,为他未来的登基之路扫清了“潜在障碍”,谁知道朱标突然间就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非常的伤心,痛哭不已。

(10)、第一讨论组:围绕刘基的历史形象以及刘基的后裔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分别讨论了刘基家事探微、对刘伯温与诸葛亮历史评价的省思、陈学霖博士论文《刘基,一个中国谋臣的两面形象》的史学贡献、刘基后裔为何以永嘉郡为郡望、朱元璋对刘基心怀愧欠之意等主题。

(11)、刘基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12)、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13)、朱允炆即位后,对各藩王的日渐势大感到深深的不安。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决定开始削藩。削藩先从比较势弱的开始,周、代、岷、湘、齐诸位藩王先后被削,削到湘王时过程比较惨烈,湘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自焚而死。其他的藩王倒是没有出什么意外,都被贬为了庶人了事。收拾了这么多藩王之后,跟着下来就只剩下燕王了。

(14)、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刘基画像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15)、语出明·刘基《百战奇略·赏战》。给与重赏,一定会有勇敢的人站出来、这句话是指给与士兵奖赏,士兵便会能够不惧生死,奋勇杀敌。

(16)、刘世延,是诚意伯刘基十一世孙,诚意伯刘瑜孙,属于青田人。

(17)、后世不少人总结刘伯温的生平的时候,几乎很少有负面见解,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他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反对别人把他当神一样的总结,力求自己的平民化,普通化,反对别人利用自己的生平去为统治阶级粉饰。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为了巩固朝政,对开国元勋大肆屠戮,动辄杀人数以万计,而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能够在被胡惟庸诬告之下全身而退,说明他这个人不论是情商还是智商都不是杜撰,确实有过人之处。

(18)、二月中旬,自知时日无多的刘伯温抱病觐见了朱元璋,婉转向他禀告胡惟庸曾带御医探望之事,以及他服食了御医的药方之后,身体更加不适了。朱元璋听了之后,反应极为冷淡,只是随便说了一些要他安心养病的话。

(19)、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20)、在任官的五年内,处理地方事务的原则是“严而有惠爱”,能体恤民情,但不宽宥违法的行为;对于发奸摘伏,更是不避强权。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因为他的正直,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长官及部属信任他的为人,才免于祸患。

(1)、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2)、明朝建立后,刘基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3)、公元214年,刘备终于如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一样,得到了益州,并且手底下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等人,武也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将,到了219年,刘备更是打败了生平之宿敌曹操!一举成为汉中王,不过祸福相倚,同年关羽孤军深入,最终败于孙曹联军之手,身死临沮,而刘备最后虽然做上了皇位,不过太过意气用事!决心为关羽报仇,在猇亭中了东吴陆逊火攻之计,导致蜀汉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4)、杨守陈《重锓诚意伯文集序》:“汉以降,佐命元勋多崛起草莽甲兵间,谙文墨者殊鲜,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

(5)、于2009年9月经省社科联审批,以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浙江工贸学院刘基文化研究所、文成县刘基故里、刘基廉政文化建设基地等核心阵地为依托辅以中国刘基文化网、刘基文化研究学报专栏、浙江工贸学院刘基文化研读会为三大实践和宣传阵地,从组织领导、阵地建设、管理制度、科普活动、社会效益五方面进行了有效建设,形成了自身独特科普特色:具备传道性的普适价值、科普方式文化引领性、资源整合多元性以及科普途径发散性。旨在加强刘基文化研究,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打造温州市区域文化品牌。

(6)、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先下达“议降者”格杀勿论,提升士气,再利用陈友谅急功激进、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将计就计,诱使设伏陈友谅,朱元璋听取了刘伯温的意见。结果果然如刘伯温所料,陈友谅果然中计,被朱元璋集中兵力重重挫了锐气。不久之后,就在刘伯温的运筹帷幄之下,朱元璋以弱胜强,先后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7)、1370年11月29日-1375年5月28日

(8)、可以这样说,无论是群雄割据,打拼天下建立明朝的时候,还是新朝建立匡扶天子,刘伯温都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朝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慢慢也变得国力强盛起来。

(9)、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10)、雨过天晴,老人请刘基到家里做客。刘基发现他家西边墙壁快要倒坍,就对老人说:“晚生不是杞人忧天,这墙壁实在危险,恐怕倒坍就在今夜。”他催促老人快避到安全的地方去。老人听了,反而劝刘基一同住下,满不在乎地说:“客官尽管放心,料这道危墙也伤我们不得!”不一会,顾自呼呼睡了。半夜“轰”地一声,墙倒坍了,真的未伤着他们一点皮肉。刘基很觉奇怪,忙问缘由,老人笑笑说:“这很简单,你不看那墙往外倒的吗?”

(11)、至正六年(1346年),刘基接受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与欧阳苏一同来到丹徒,在距欧阳苏家附近的蛟溪书屋住下,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读书来维持生活,偶尔和月忽难、陶凯等好友时相往还。

(12)、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13)、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来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即刘琏。在杭州的四年当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时相往来,也和刘显仁、郑士亭、熊文彦、月忽难等文士诗文相和。

(14)、语出明·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一万个人如果能同心协力,就能够天下无敌。这句话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很大。

(15)、还乡后的刘伯温行事非常低调,但也触及了朱元璋的某些禁忌,有谣传说刘伯温所选的墓地的地方有君王之气,结果朱元璋听闻后就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16)、刘伯温一生为明朝开创基业,鞠躬尽瘁,死后在明朝不断地被后人神话,一方面是统治者为了通过神话他巩固政治基础,另一方面刘伯温自身也确实有被神话的基础。元至顺年间中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