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辟句子 > 精选论语中的成语及意思翻译146句文案

精选论语中的成语及意思翻译146句文案

论语中的成语及意思

1、论语中的成语大全

(1)、(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2)、下棋的人虽然悠闲但也要用心,比起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来要强多了。

(3)、(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4)、(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5)、(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7)、(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8)、(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9)、(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0)、(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11)、(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2)、(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13)、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4)、(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6)、(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7)、(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19)、(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20)、(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论语中的成语及意思翻译

(1)、(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2)、(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3)、少年老成: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搭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她们是值患上尊敬畏的。《论语子罕》: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比今也。后多用此奖饰有志气有为的年轻人。

(4)、  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5)、(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6)、诲人不倦:诲:辅导。教人时不嫌委顿。形容辅导特别耐烦。《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8)、(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9)、(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10)、(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1)、年富:往后的年岁还多,指年轻力壮。《论语·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12)、(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3)、(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14)、(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5)、  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6)、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7)、(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8)、(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9)、(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20)、(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3、论语中的成语及意思10个

(1)、(5)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3)、(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4)、(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5)、(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6)、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7)、发愤忘食:用功进修,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分歧纰缪。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劳。

(8)、比喻宣布罪状,加以声讨。《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鸣鼓而攻之可也。’”

(9)、(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10)、(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11)、(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3)、  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4)、(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5)、孔子对子贡的教导,意思并不是说把贤德者作为工具来使用,而是说要充分吸取他们的优点,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敏锐,策略更加明智。现在我们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说在做某项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6)、(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17)、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8)、(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女:同“汝”,你。

(19)、(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0)、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论语中的成语及意思及出处

(1)、(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2)、(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3)、  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5)、(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6)、不亦乐乎: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7)、原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8)、书法落款时间查询全表(年份、季节、月份、日期)

(9)、理屈辞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辞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10)、(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11)、(解释)过:过分;犹:像;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12)、(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13)、说到成语,我们也就不得不提到典故。的确,很多成语本身就诞生于典故之中,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小编就来带大家看一看出自于《论语》的几则成语。《论语》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对于古时的士大夫而言,《论语》中能得出治国之方略,而对于我们今日的普通人来说,《论语》中的成语也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语言,成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14)、(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15)、都什么区别:宫、殿、亭、台、坛、廊、榭、庑、厢、舍、斋、寝、楼、阁

(16)、(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17)、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18)、(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20)、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论语》中的成语及意思

(1)、(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3)、(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4)、  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5)、(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6)、(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7)、(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  司马牛之叹: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9)、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0)、(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11)、(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12)、(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3)、(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4)、(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15)、《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16)、(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7)、(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18)、(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9)、(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20)、(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1)、(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2)、后人从中提炼出一个成语“逝者如斯”,用来比喻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3)、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4)、(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5)、(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6)、(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7)、(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8)、(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9)、(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10)、(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3)、(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14)、(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15)、(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16)、(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7)、(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8)、(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9)、(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20)、(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1)、(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2)、(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4)、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6)、(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7)、(出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8)、(解释):任:负担;道:路途。已:停止。担子很重,路很远,责任重大,经历长期的奋斗,死了以后才肯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9)、(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0)、(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1)、(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2)、(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13)、(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4)、(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5)、(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16)、(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起主要使东西精巧,语出《论语卫灵公》。

(18)、(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19)、(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20)、(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2)、(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3)、(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4)、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5)、(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6)、(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