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辟句子 > 精选瞎子点灯一一歇后语114句文案

精选瞎子点灯一一歇后语114句文案

打破砂锅歇后语下一句谐音

1、打破砂锅璺到底的成语

(1)、③“引”“注”的位置,通常是“引”在前,“注”在后。不过,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也可以采取“注”在前,“引”在后的格式。例如:

(2)、    歇后语中许多为同音字歇后语。“问”与“砂锅”自然是很难产生关联,但是“璺”就可以与砂锅有关联了。

(3)、真是石头碰在钢板上,硬碰硬地吵起来,谁也不肯让一步。(《三号闸门》85页)

(4)、白纸上画黑道——抹不掉;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5)、动词后的宾语(注)往往可以用同义的短语或词替换,如说成“死活想装模作样”、“这是多余的”,只不过生动性不如歇后语。

(6)、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7)、“办”与“拌”同音相谐。指事情办起来不容易。

(8)、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戏法的本领——全凭手快

(9)、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做“hai”,另一部分则读做了“xie”。

(10)、双方各自开出的条件差距太大,湿水棉花——没得谈(弹)。

(11)、若有人问他的绳甩子是马鬃的还是马尾的?他就说:“啥人玩啥鸟,武大郎玩鸭子。马鬃是贵重东西,那是穿绸穿缎的人拿着。”(《呼兰河传》182页)

(12)、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既诙谐而又形象的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语的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语的谜底,十分切贴。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形容心神忐忑不安。

(13)、这句俗语的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14)、耗子腿上摆宴席——____(__)____

(15)、出膛的子弹——不会拐弯;永不回头;决不回头

(16)、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做“hai”,另一部分则读做了“xie”。

(17)、包脚布做鞭子——文(闻)不能文(闻),武(舞)不能武(舞)

(18)、从“度”到“毒”,无非是一些小人的自我安慰用法,结果还流传的这么广,岂不让人唏嘘。

(19)、[典故出处]当代·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四章:“追根求源,倒溯黑幕,岑长进现出了面目。”

(20)、●烟笼寒水月笼沙——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2、瞎子点灯一一歇后语

(1)、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2)、  砂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其原意是“打破砂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了。璺就是砂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

(3)、(1)形象化:在歇后语中,后一部分是本义所在,是语义表达的重点,但是如果没有“引”的烘托与寓意,那么“注”就会显得过于直白和乏味。例如我们形容某人对文字表述甚为严谨、苛刻,可以用“咬文嚼字”之类的字眼,不过感觉比较文绉绉,假如使用歇后语的表达,则形象性立马显现:“老鼠钻书箱——咬文嚼字”,这其实便是比喻的功效。

(4)、歇后语在口头文学或民间文学中经常用到。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5)、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6)、“严”与“盐”同音相谐。指程度深、影响大,也指形势危急。

(7)、⑤错综关系。即在上下两部分中,充当的成分不对当,如:

(8)、小方很少喝酒,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量(亮)儿,你就饶了他吧。

(9)、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10)、喻事类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巷子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11)、用动物做比喻的歇后语也很常见,比如猴子捞月——一场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小朋友你的属相是什么动物?找找和你属相相关的歇后语,看看它是什么意思吧。

(12)、(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一定要把事情弄清

(13)、前面说过,熟语会造成短语或短句的“词化”现象,亦即这个短语或短句起的是相当于词的作用。不过,就歇后语的语法功能而言,并非所有的歇后语都是起“词化”作用,有的歇后语并不充当孤立的句子成分,而是作为句子来运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歇后语就不可以视为“词汇单位”,而应该视为修辞单位或篇章单位。换言之,歇后语是跨越“词汇单位”和“(定型的)句汇单位”的中间体。

(14)、“铤”与“挺”同音相谐。铤(tǐng):快跑的样子。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15)、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16)、(1)结构的灵活性:结构的灵活性,是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7)、[典故出处]近现代·石三友《金陵野史·圆明园与基泰工程司》:“说到这八座模型,追本溯源,不能不提到北洋政府时的总长朱启钤。”

(18)、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热,这个成语就是以狗的这一身体特点而言。

(19)、徐文庭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好,信得着,你们就信他好了。这就叫‘狗咬吕洞宾,不认真伪人’。”(《桐柏英雄》395页)

(20)、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3、打破砂锅歇后语下一句是啥

(1)、歇后语的类型有喻意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等。

(2)、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3)、歇后语主要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等类别。

(4)、“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

(5)、歇后最初是一种修辞手法,将成语或其他定型的语言格式略去后面的部分,如“高抬贵手”说成“高抬贵”,“下马威风”说成“下马威”,隋代侯白在《启颜录》里就记载了“雁门紫塞”作“雁门紫”的故事,应该是类似文人的文字游戏(这种截取字词的修辞手法现在还见诸报章*),后来逐渐成为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个别歇后语实际上也运用了截取的手法,如“礼义廉——无耻”。

(6)、时间一长,“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7)、⑤补语。歇后语做补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助词“得”或“个”之类的虚化量词。例如:

(8)、时间一长,“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9)、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10)、古代米商在卖米给大家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以惠买家。

(11)、这是一句民间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12)、乔保用一种不可捉摸的神态,话中有话地说:“瞧你这个人,冲我发火干啥,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靠山堡》169页)

(13)、另一方面,共同语的歇后语在方言中的变异,有的属于自然变异,就是共同语的某些成分,则方言有对应的不同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方言的歇后语势必产生变异,如普通话的补充成分“破”粤语通常说成“烂”,因此,“打破砂锅问到底”在粤语便自然说成“打烂砂锅(煲)问到底”。

(14)、“打破砂锅”和“问到底”,这里利用了“问”和“璺”的谐音。“璺”音同“问”,指陶瓷、玻璃器皿上出现的裂纹。

(15)、由于定语的节奏要求比较紧凑,所以形式上的停顿往往省略,如上例。

(16)、2012年印度海军要想把这艘古董开走的话,总共要支付俄罗斯34亿美元!恰好是美国海军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的建造费用,可人家是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只不过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而已。(2009年05月22日扬子晚报张雯雯《海军少将张召忠:中国若无航母将遭世界威胁》)

(17)、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18)、此外像“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也可以说成“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19)、这句俗语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费鞋。

(20)、结构: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面的部分可称为“引”,后面的部分可称为“注”,由于其口语色彩较为强烈,所以结构的定型性较之成语、惯用语要来得差一些,表达可以更灵活一点。

4、打破砂锅歇后语下一句谐音是什么

(1)、出处:出自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2)、    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讹传。“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

(3)、谐音类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有的则是以方言相谐,即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如“小葱伴豆腐——一青(清)二白”。

(4)、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流传开来了。

(5)、小鹿终于抵抗不住猎豹的袭击,一头倒下,母鹿眼看着自己的孩子釜底抽薪——奄奄一息(熄),却毫无办法。

(6)、可是后来变成“王八蛋”,整个境界马上下来了。

(7)、“皮”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

(8)、②宾语。歇后语做主语很少见,但做宾语却比较常见,例如:

(9)、“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融创诉乐视网欠款8亿元及利息尚未追回(新浪财经2020年01月07日标题)

(10)、他都不再顾及朋友之情了,你还这么帮他,真是腹中行船——度(肚)量大。

(11)、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半部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境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后半截“歇”着不用说,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12)、歇后语尽管多以句子的形态出现,但在具体语言运用中,常常是以句子成分的身份出现的,所起的作用类于词。那么,歇后语可以作哪些句子成分呢?

(13)、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14)、解释: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15)、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16)、[成语解释]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17)、原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18)、关于汽车,他是肚子里撑船——内行(航),别的事我不敢说,讲一节课还是没问题的。

(19)、哈哈,小朋友听清楚了,这语不分“先后”,而是“歇后”。歇是歇息的歇,就是休息。说话只说前半句,我们就懂你的意思,后半句话可以休息了。这就是“歇后语”这个名字的意思。所以歇后语有点像谜语,前半句是谜面,对方不说后半句,我们也知道谜底是什么。

(20)、③定语。歇后语也可以做定语,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或多个形容词。例如:

5、和尚打伞一一( )歇后语

(1)、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2)、母亲多是自言自语道:“次次来都是滚水渌脚(急匆匆)咁!”(羊城晚报2009年2月14日B9版)

(3)、“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

(4)、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5)、后来由于人们道德素质的下降,“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6)、其实这是一个谐音的歇后语,“问”原来是“璺”,这个字长得非常复杂,它的意思是裂纹。砂锅是用泥土烧制成的锅,一旦破了,裂纹就会从头延伸到尾。这句歇后语本来的意思是打破了砂锅裂纹会一直到底部。后来变成“问到底”,用来形容对一件事追根究底,一定要弄个明白。

(7)、写出“鹅鹅鹅”的骆宾王,后来都做了些什么?

(8)、柳大筐是祖传的编筐匠,父亲一辈子,是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的老实人。(《西辽河传》209页)

(9)、由于“皮”与“屁”谐音,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

(10)、城隍爷掉井里,土地爷扒头看——不敢劳(捞)驾;劳(捞)不起大驾

(11)、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表达意思。这种说法妙语双关,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味。

(12)、如果不活出人性本善的真实自己,必会与天地自然之道相悖,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当然是“天诛地灭”。

(13)、解释: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

(14)、    “王八蛋”原型为“忘八端”,“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

(15)、②前一部分描述的虽非奇特意象,而是现实的事物,但因为后一部分的注解别有情趣,也可能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如“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要饭的借算盘——穷有穷打算”、“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16)、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四回:“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17)、胖得出奇的胡风风,飞着风沙眼,瞟了喜气洋洋的男人一眼,撇了撇嘴说:“看你乐的,不要闹个猫咬猪尿泡,空欢喜一场。”(《奔腾的大黑河》12页)

(18)、我本书借俾佢,一直无还,真系叉烧包掟狗,有去冇回咯(我的书借给他,他一直没有还,恐怕有借没有还了)。

(19)、奇|两钉入脑 男子浑然不觉   怪|不愁生计 老人流浪上(羊城晚报2007年6月3日A5版)

(20)、猫头鹰见他没有开口,便失望地说:“咳,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呵!……”(《云飞峰》148页)

(1)、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2)、歇后语是汉语熟语宝库里面的一员,具有格式基本固定、内容生动显豁幽默等特点,对于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起到重要的修辞作用。歇后语不仅普通话有,汉语方言同样有异常丰富的表现。本次讲座介绍歇后语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并将普通话的一些歇后语与粤语做比较,希望增加同学们对汉语语言丰富性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容分为四节(即:歇后语的性质、歇后语的结构和语法功能、歇后语的修辞功能和作用、歇后语的语域与变异)。

(3)、(造句举例):我们必须绞脑筋,打破砂锅问到底。★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

(4)、后来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很有意思,虽然逻辑上不通,不过还是有个意思在。

(5)、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6)、广州地区传媒的有些歇后语就来自粤语,例如:

(7)、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

(8)、①“引”描写的是一种奇特的意象,令人捉摸不透,但一听到“注”的解释,便前后贯通起来,产生妙不可言的修辞效果。例如:河边洗黄莲——何(河)苦;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这种奇妙的效果在方言歇后语中同样可以感受得到,如粤语歇后语“非洲和尚--黑(乞)人憎(僧)”、“拿破仑——费卵事倾(FranceKing)”。

(9)、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历城,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

(10)、中国一共有多少歇后语?谁也数不清。要不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收集的歇后语最多。请小朋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遇到不懂的典故,不妨打破砂锅——问到底,祝你们以后讲故事和写作文的水平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11)、婚期快要到了,然而丈夫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思的谐音)。这后一句可能是当地的歇后语。

(12)、搬石头打天——自不量力;不自量;办不到;够不着

(13)、骑着骆驼赶着鸡——高的高,低的低(联合式)

(14)、 “打破砂锅—— 问到底”就是这种谐音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