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家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1)、人之所好,不过有、得、是、居上、乐。而道家不载于此,以自然而为,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乐。“人皆知持物之乐而不知不持物之乐。”正是说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极致,则似婴儿,无识无是,不受物性。可谓之自然之至。能做到这个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2)、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3)、回答三:尘世中活着太累,烦恼太多,情感纠葛,事业不顺,家庭矛盾等等,想出世学道。
(4)、佛家是外来宗教。是在中国唐朝开始修建传入我国的。唐玄宗派唐玄奘出使西域学习佛教思想。回来后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推广。到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5)、我听这个歌词,有点意思,想必是神仙,循声看去,只见一个采药的道童,一边唱歌一边走路,我上前拦住口称神仙,道童笑道:你说我是神仙,哈哈哈太抬举我了吧。我温饱衣食尚不得周全,哪里敢称神仙?
(6)、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7)、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书生”,文人墨客,谦谦君子。
(8)、“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9)、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0)、佛教是外来宗教,在华夏大地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与世无争。和尚们注重精神修炼,常年打坐念经,不运动自然偏胖。
(11)、对外结缘各种开光法器:金光咒指环、文昌塔、如意、聚宝盆、龙龟、水晶球、罗盘、五帝钱、泰山石敢当等招财辟邪法器!
(12)、佛:小发满头,也有例外:西藏菩萨和弥勒菩萨的形象都是光头
(13)、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14)、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15)、智慧之学,有点皮毛,就已经足够一个人开心过活了。用香港电视剧的台词说,一个人最紧要的就是开心。
(16)、我问:有你说的这么神奇吗?你会不会夸大其辞了。
(17)、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18)、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19)、菩萨:意识到并意识到他。当我们达到菩萨的境界,我们就会有大慈悲。因为我们看到所有的生物都在受苦,所以我们会发大慈悲去拯救所有的生物。菩萨尚未达到完全的觉悟,觉知仍是有情,自己的觉知,并有一颗善良的心来拯救活着的菩萨。
(20)、比如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示现成佛。我们现代众生的福报不具足,就看不到殊胜的化身佛释迦摩尼佛,而在有信心的众生前显现善知识相、文字相。我们现在修学佛法,开悟的话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的化身;成佛的话能够见到阿弥陀佛的法身。
2、佛教分哪三种
(1)、佛: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梵文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2)、佛、道、儒"三教合一",道家证修,儒家证守,佛家证悟,所证为心,心为何物,乃为华夏。三教一家,共谋华夏!"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叶起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就产生了,到清朝康熙朝甚至成为国策。佛、道、儒三家有共同点,三家都认为"心"很重要,佛教的心纯粹是思辩的产物,道教的心比较具有物质的概念,儒家的心学是介于两者之间。
(3)、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4)、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5)、道:作为哲学概念,最早出自黄帝时期《广成子.自然经》,与汉字同在,与中华文明同在。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6)、佛教以入世求超脱,道教以出世之心入世。佛教是万法如一总归寂灭,道教却是师法自然人各有道。
(7)、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都有强大的思想体系,有差异,也有融合,是修身、修行、修心的思想海洋,现将其一些内容集合起来,基于一些思考与研究,归类总结,探讨异同,作如下阐述。
(8)、那什么是法呢?佛家把法比喻成木筏,必须要靠这个木筏自渡,才有希望到达彼岸,超脱轮回。家师把法比喻成阶梯,要靠这个阶梯,一步步走向大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要是没有师父授法,所谓的修行,就是闭门造车,就是一厢情愿,就是空中楼阁,就是镜花水月。
(9)、修法,是为了证道,道乃法之母,一旦成就大道,到达彼岸,可以弃了这个木筏了。学法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弃法。
(10)、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11)、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12)、佛教的最高境界是彼岸乐土;而道家的最高追求是长生久视。佛教重心理,道家重生理。佛教是救大众,道家是救自己开始。道家选择弟子比较严格,佛教分高中低三个层次,密宗,禅宗,静土宗。而道家虽然门派众多,但并没有这么明确的分类。佛--善,善缘,善果,扬善不惩恶.(如:佛家弟子遇恶,只是劝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以暴治暴,除暴安良。道,尊重自然规律;佛,强调因果相报;道,追求天人合一;佛,强调修身成佛。佛教是无神论,道是有神论,佛教和道家认为人皆可成佛或神。但佛只是思想上比人境界高,生理上和人一样,也会生老病死,道家,神则是有超能力的不死族。主张学习宏观的世界,各门各类各种知识都应该去学习,所谓勤学五明,道教集中修炼内功,依靠炼丹术等辅助手段以成仙为目的。佛教是以觉悟,灭除苦为目的。
(13)、“风水之道,传统文化”您信与不信都一样存在和左右您的生活!
(14)、而道教管理非常松散,只要遵循教义,在哪里修炼自己决定。于是,道士们经常在民间生活,扶危济困、行侠仗义,还时常帮助人们驱妖避邪。另外,古代道士们大多懂武功,修习太极拳和太极剑等,有时候还帮助国家抵抗外敌。
(15)、这些人并没有设计什么,刻意要搞个什么教派宗门啥的,都是随缘就势把事情办了。
(16)、认为:一切都处于,无时而不移之中,否认物质的稳定和差异化。
(17)、罗汉:佛陀之下,菩萨。这是实践所能达到的第三个果实层次。根据佛教,获得罗汉之果就是停止一切烦恼,得到天人的供给,停止生死轮回。
(18)、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19)、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春秋时期,老子 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3、佛家三者的区别在哪里
(1)、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2)、区分佛教、佛法和佛学三者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佛教、佛法搅混一块,对两者都是上海,佛教信徒因为要修行无法全心全意信仰宗教,修行者因为各种宗教仪式活动又不能潜心修行。若一人身兼宗教家,佛学家,修行者三种角色,可能最后顾此失彼。
(3)、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4)、尤其是道门修真之法,实践性很强,讲究的是现世福报,今生成仙,正如师父说的“只有今生,绝无来世”,不像佛法注重修来世,除了密宗外,其他佛教宗派的法在操作性,实践性方面都不强,所以道法从技术层面来说极其之高,这也就导致了明师难寻,况且道家法脉多为隐传,很难寻觅得到。我见过很多人为了求法,几年,十几年辗转反侧,舟车劳顿,千里奔波于穷乡僻壤,深山恶水之间,甚至到国外去寻访高人,花费金钱无数,也只得了些术法,或是一些低层次的法门,或是庙里的僧人传授一些比较简单大众的东西。这倒也罢了,更惨的是被一些邪师、伪师所欺骗、欺辱。所以丘处机真人曾经感慨说:“人身难得,正法难遇”。可谓得正法之难,难于上青天。所以,一旦有缘遇师传法,哪怕只是筑基入门之法,也一定要万般珍惜,勤修苦练,切不可束之高阁。毕竟真法真诀,也不会传给不肯下死功夫的庸人懒人。
(5)、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6)、月亮本体如佛的法身,月亮之光如佛的报身,月亮之影为佛的化身。千江有水千江月,化身因水不同而有不同的月影显现。
(7)、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8)、佛有三身,分别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
(9)、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10)、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11)、所有佛的法身都是同体的,入到法身境界上面,佛佛都是一体的,所以成佛了就能够见到佛的法身。成为登地菩萨以上,能够看到阿弥陀佛的报身——无量寿佛。
(12)、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13)、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14)、 第六:强调不可纵欲。“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
(15)、一切行菩萨道,修行佛法的众生,在成佛之前都可以称作菩萨。通过修行,觉证如来本性,得究竟无上菩提,就是佛了。
(16)、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17)、用道家的话叫:道法自然、真常应物。用仏家的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心观照。
(18)、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佛陀在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易文化,因为在四书五经之中,易经为群经之首。
(19)、因为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在这时期占了统治地位,后来兴起的佛教不可避免地收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20)、使者:使者则是有明证和教律,负有真主委以专门使命的人;先知和使者都是人,不是崇拜的对象;
4、佛家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1)、第七:提倡顺时养身。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
(2)、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如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3)、回答一:我想学一些治病的法,我身体不好,家人也有病在身,所以我想学道来强身健体,以后也可以用所学之法治病救人。
(4)、佛家的“三皈”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就是皈依存,心存道理就是皈依法,身尽情理就是皈依僧。
(5)、回答八:希望通过学道,济世救人,同时也为自己增加福报,消除业障。
(6)、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佛法”是指导人们走向圆满觉醒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的身心修行从而使修行者达到开显本有智慧以实现生命之究竟觉醒与人生之终极关怀的生命科学。
(8)、现今得艮八运天时,很多人开始对修道很感兴趣,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在网上读了些玄幻小说,更是立志于要做“修真者”,遨游天地之间,可却没几个人知道修道要吃多少苦,经历多少磨砺和煎熬。泡上几杯清茶,约上三五个好友,在山里或寺庙坐而论道,那不是修行,是休息,或者说是件很小资的事情。真正的修行,要吃大苦,受大罪,那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了的。所以,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或者只是泛泛的感兴趣,又或只是想避世,那么我劝大家不要对我轻易说“我想修道”这四个字。
(9)、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尊天、明鬼十大项,前七项是进步的,后两项是唯心的。非乐则带有一定的片面行性。
(10)、在修行的方法上,佛家的修行方法较为多样化,所谓“十万八千法门”,就是说佛家的。有种说法是道家的法门也是从佛家中来的,这个不去追究它,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佛家修行方法之多。人们经常看到的佛教徒口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修行方法,叫做“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佛教界当今最为流行的法门。
(11)、我们知道,佛教最初是外来的宗教和文化,主要是从印度传入,但传入中国后又不断地被“中国化”了,中国的佛教和印度的佛教肯定有很多的区别。儒家和道家是中国的本土文化甚至也可以说是本土的“宗教”,所以,这里笔者把儒教、道教、佛教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2)、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13)、佛法有云,只要是劝信众生一心向善,一切法皆是佛法,善人用恶法,恶法亦善,恶人用善法,善法亦恶。有易经的时候,还没有道教呢,所以道士把易经归为自己的学说,是有些盗窃思想意识的,至于太极图和阴阳鱼,都是道家的运用了易经的思想。从总体来说,易经既不是佛家,也不是道家,儒家思想发展了易经,可以说,易经从某种程度来说,更接近儒家,历代大儒为易经做注的比比皆是,比如,宋代的朱熹、王安石、三国的虞翻、汉代的董仲舒、近代的俞樾、等等国文化的源头
(14)、第四: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15)、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16)、两个野猴居然就不动手,摇摇摆摆叽叽喳喳押送着我前去。
(17)、如何获证三身呢?智慧是修法身的方法、方便,发菩提心、积累福德资粮是修色身的方便。要成就法身、色身果位,就要圆满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二者缺一不可。
(18)、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19)、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20)、佛已经完全断除了见思、尘沙和无明这三大烦恼,证得了圆满的法身。而菩萨虽然也断除了见思、尘沙烦恼,但是无明烦恼共分为四十二品,最低的法身菩萨乃是初住菩萨,仅断除了一品无明,最高的等觉菩萨还剩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未破。
下一篇
没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juzi/10681.html